曲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講話中,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闡述了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tài)、政治文化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他又闡述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提出了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要求。
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理論是實踐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繼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將文化自信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是什么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內政治文化內涵的闡述是與對文化自信內涵的闡述相一致、相貫通的,關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思想應該是他關于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在我們黨的95年歷史中,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舉旗亮劍,謀篇布局,圍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這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旗幟和指南。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為底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為條件。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和人文魅力,承載著中華民族最豐厚的智慧結晶。中華民族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是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中華民族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它孕育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靈魂,賦予中華民族蓬勃的生機。中國共產黨產生于中華民族,來自于中國人民,黨內政治文化也是建立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的。
革命文化的源頭。革命文化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展示著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揭示了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原因,深刻蘊含著黨團結凝聚、純潔先進、成功發(fā)展的秘訣。革命文化包括黨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對于教育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黨的信心有重要作用,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有重要作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黨內政治生活的光榮傳統,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黨的寶貴財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起,就開始形成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們黨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始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fā)展道路,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主體,對此,我們需要進行認真的提煉、總結和概括。
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態(tài)的靈魂,對政治生態(tài)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土壤。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如果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yǎng),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zhí)著。所以,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對構建黨內良好政治生態(tài)十分重要。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