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明
摘要:該文分析了農村土地的現狀,指出了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產生根源,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對策
一、農村土地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實行家庭承包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隨著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局限性突顯。
1、種地后繼無人
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離開土地,導致農村出現“空心村”土地撂荒,種地后繼無人。
2、農業(yè)生產效益低下,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全國農村土地基本上按現有人口平均分配,全國農戶平均承包土地7.5畝,分為5.7塊。地塊分散,不利于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經營和農業(yè)技術的進步。同時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和自然災害,影響廣大農民的收入。
3、公共財政對農業(yè)補貼規(guī)模小,補貼分散
2011年,中央8億元財政資金用于8000萬畝受旱面積的抗旱澆地直補,每畝10元。2010年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民種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四種補貼”中央投入1335億元,人均每畝185元。
4、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1978年全國每年使用化肥在800萬噸,到2013年使用量達到5900萬噸,農藥使用量達到180萬噸,這些化肥和農藥僅有30%被作物吸收,余下70%通過土壤、地下水等進入生態(tài)系統。
二、農村土地流轉出現的問題及形成原因
1、土地流轉混亂
土地流轉過程中,很多農戶間的約定只是口頭約定,沒有經過合理規(guī)范的法律章程,就導致流轉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因為土地流轉程序不規(guī)范,承包方和持有土地的農民都缺乏法律意識,沒有書面合同,因而在出現問題時,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2、承包地塊分散
承包商大多都是從農戶手里承包田地,地塊難以集中,很難進行整合,也不方便使用農業(yè)機械以及進行后期的管理,削弱承包商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
3、土地流轉價格不穩(wěn)定
土地承包合同大都是口頭約定,有時農民看到承包方獲利很大,或者聯系到更高價格的承包方,常常反悔。沽源縣閃電河鄉(xiāng)是全縣蔬菜主產區(qū),土地流轉率平均80%,土地價格不斷攀升,最初協議價不足300元,承包戶在簽訂長期合同后每年漲價,常常因價格過高產生矛盾,最終因承包戶主難以承受,中途放棄承包。
4、土地流轉產生糾紛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已經三十多年,剛開始登記的資料不完備,有的實際面積與記載不一致,有的資料丟失,在土地流轉時極易引發(fā)糾紛。發(fā)生糾紛后,又難以認定。如九連城鎮(zhèn)高速占地,進行占地補償,多數農民因土地貧瘠外出打工,多年托種,致使地界不清,村集體又無資料記載,引發(fā)群體上訪。有的村干部為了追求土地流轉的利潤,為了經濟利益濫用權力,流轉集體土地,引發(fā)群體事件和集體上訪。
5、土地承包戶文化素質偏低
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對土地流轉有著重要影響。農村中大多的承包戶文化素質不高,年齡知識老化,制約經營能力,對于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缺乏認識和了解,導致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
6、受國家惠農政策影響,農民爭搶土地承包權
國家頒布了種種惠農政策,減免了農業(yè)稅并給予了各種補貼。因此,許多自愿流轉、拋荒被集體收回又轉包、被集體強行流轉的農戶,現在均要求繼續(xù)承包責任田。
三、如何應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建立建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
將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h成立主要領導負責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鄉(xiāng)鎮(zhèn)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村集體選派土地流轉聯絡員,負責收集土地需要轉出和轉入的相關信息。加快土地流轉促進新農村建設。
2、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市場
一是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把土地承包、流轉、勞動力情況等資料全面統計,逐步實行網絡化管理。二是建立科學的農地評定評估體系,保護農民土地流轉的收益。三是有條件地方成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以市場為導向,解決土地供需雙方因不能及時溝通而使流轉受阻的矛盾[1]。
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民不可能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只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民才有離開土地的安全感和規(guī)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只有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才能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yè)規(guī)?;洜I從而實現農業(yè)現代化。
4、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
一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中介為補充的勞動力就業(yè)服務體系,形成多形式、多層次、有保障的勞務輸出格局。二是拓展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大力發(fā)展農產品加工及流通業(yè),深入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三是搞好勞動力職業(yè)技能培訓,調動農民培訓的積極性,增強勞動力就業(yè)層次。
5、國家應出臺土地增減占補平衡補償機制的政策法規(guī)
“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奔炔还剑r民也不滿意。早生一年30年有地,晚生一年30年沒地;早嫁一年30年有地,晚嫁一年到老沒地。應當將農戶因人口減少多出的土地通過市場價格補償給農戶人口增加的農戶[2]。
四、結語
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貧困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的一項舉措,只有擴大土地經營規(guī)模,科學集約化經營才能實現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1] 張 燕. 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及對策[J]. 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01).
[2] 杜朝暉. 全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模式、問題與對策[J]. 當代經濟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