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祥
【摘 要】從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出發(fā),對全媒體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進行深入剖析。要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必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媒介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創(chuàng)新
0 引言
國內眾多學者對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趙月峰[1]指出全媒體技術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日益深刻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難得的機遇。成靜[2]認為全媒體時代提供了海量信息資源,對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分析了全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行了探討。楊珍、賈瀟瀟[3]認為在全媒體時代的影響下,校園文化思想日趨多元,學生價值目標日趨模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已與新興媒體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相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豐富內容、凈化空間、創(chuàng)新方法。黃明明[4]認為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高校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她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了嚴峻的挑戰(zhàn),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蘇曉莉[5]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的重點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她認為要理論聯系實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與網絡教育、心里咨詢、法制教育、情感教育相結合。盡管目前學者對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問題有所研究,但全面考察全媒體時代特點、全媒體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舉措的研究并不多見。鑒于此,擬深入研究這一課題。
1 全媒體時代的特點
“全媒體”指各種媒體之間的融會貫通,用文字、圖畫等各種刺激人類感官的技術,對所要傳播的事物進行全方位的展現。
1.1 全時在線和即時傳輸性
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全天候傳播、加載、輸入信息,及時高效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隨著手機網絡、電子郵件、3G通訊的廣泛運用,全媒體技術成為信息傳遞的第一要素。一條微博、一段言論都有可能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并為人們感知。
1.2 實時終端和交動互聯性
全媒體時代的任何實時消息,都會交匯于全球性的開放系統信息空間中的網絡終端平臺。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隨時查閱、搜尋自己所需要的消息。全媒體時代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使得信息傳遞可以在超時空的環(huán)境下進行。人們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不斷發(fā)展的遠程技術、各論壇貼吧,隨時隨地交流信息。
2 全媒體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1 全媒體沖擊高校學生的價值體系
含有高效、快捷、豐富的信息量的全媒體極有可能對大學生剛剛形成的、正確的價值體系造成沖擊。由于全媒體時代,信息繁多,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稍有不慎,大學生就可能受低級的、消極的甚至違反法律的價值體系的影響。
2.2 全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社會步入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劃,不僅要掌握思想政治內容,還要深入了解全媒體技術、傳播形式和交流方式等。此外,全媒體含有極其豐富且迅速更新的信息量,要想對其全部了解,比較困難。由此可見,全媒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舉措
3.1 整合教育資源
第一,對教師和學生兩股力量進行整合。師生力量的整合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滲透,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培訓。教育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方面就是對媒體思想性、學術性的培訓,形式方面就是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思想性和學術性方面的培訓由學校黨委宣傳部門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門共同負責,技術方面的培訓由高校信息技術服務和管理中心負責。第二,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整合。傳統媒體應主動運用全媒體的先進技術。譬如講座,如果僅僅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傳播,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受眾都是有限的;如果利用網絡以文字、圖文、音頻或視頻進行現場直播,就可以突破這一局限。第三,對管理資源進行整合。作為新生事物,全媒體在一定程度上不為廣大管理者和教師所熟悉,結果全媒體在管理上相對薄弱,因此必須對各種管理力量和形式進行整合。譬如,熟悉全媒體的部門負責以技術手段進行管理,熟悉傳統媒體的部門負責以傳統手段進行管理。高校保安部門負責處理大學生對全媒體不良信息的投訴。如果發(fā)現信息危害性較為嚴重,則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
3.2 提高媒介素養(yǎng)
媒介素養(yǎng)即利用和分析媒介信息所依據的各種技術和能力。在提高媒體素養(yǎng)的過程中,首先,人們必須正確、有效地利用媒體,接收媒體并獲取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其次,人們必須對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心理層次的交流和接受,初步判斷該信息的價值。最后,把個人所獲取的信息付諸于實踐,達到指導的目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應緊緊圍繞媒介素養(yǎng)這根主線,通過課堂教學、主題辯論、實踐探索等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認識、參與、評價以及使用媒介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教育外,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號召力很強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yǎng)。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引領作用,讓他們?yōu)閷W生的全媒體信息的進行把關,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以及辨別信息真?zhèn)魏妥怨茏灾文芰Α?/p>
3.3 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
首先,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現實化。針對就業(yè)、情感等大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全媒體教育。高校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傾向和個體差異,提高媒體的操作技能,為學生就業(yè)提供可具參考借鑒價值的幫助和指導。其次,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人性化。教師必須要改變觀念,要耐心聆聽和尊重學生所提出的建議,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對于學生提出的合理性建議應該予以采納。不能強迫學生放棄自己的認識和意愿,被動適應和接收教師傳授的內容。最后,創(chuàng)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多樣化。便捷的手機和網絡媒體,越來越被年輕的大學生所鐘愛。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大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要注意提升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方法上面,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式教育轉向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提升主動接收式教育,從而讓大學生能夠接收優(yōu)良的品德與科學的思想氛圍熏陶與啟迪,讓思想政治的工作更加走近學生的生活、想法與學習實際。
3.4 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
由于缺乏或者評價機制不完善,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瓶頸。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必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機制。
首先,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相結合。互評機制突破了傳統的“一次性評改機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一種重要的反饋機制。全媒體為互評機制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直接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并讓學生看到評價的結果;另一方面,同學之間進行相互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
其次,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傳統的評價方式以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在線下進行。這種評價方法的缺點在于統計耗時,分析復雜。由于全媒體的迅速發(fā)展,我們可以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線上評價。第一,線上評價的調查對象可以不受人數和地點的限制,并且數據統計和分析過程非常簡單,減少了人力和物力。第二,線上評價能夠確立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客觀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機制更加完善。
4 結語
本課題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全媒體時代的特點;第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關于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第三,有利于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第四,有利于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趙月峰.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成靜.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初探[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3(12):289.
[3]楊珍,賈瀟瀟.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61-64.
[4]黃明明.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2(28):181-183.
[5]蘇曉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