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元??
摘要:教育不是一天促成的,在當今功利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本質(zhì)。筆者通過研讀《班主任基本功》一書,挖掘教育的真諦,認為班主任在教育中應當擔任的角色——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
關(guān)鍵詞:班主任;引導;教育本質(zhì)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22-1
“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所以教育絕不能簡單化。只有把握好教育的‘節(jié)氣,才能收獲孩子燦爛的明天?!边@是我在讀《班主任基本功》這本書時,剛開始讀就讀到第一章的上海市2012年“十佳”班主任丁馨老師的一段班主任感言。作為一名有著多年經(jīng)驗的班主任,我身有同感。
每每剛接手一個班級,學生家長就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就交給您了,我相信您一定可以讓他有個美好的明天!”似乎我就成了上帝,不論什么樣的孩子,到了我的手上,一定可以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都知道班主任確實對班級的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班主任僅僅只是學生的主要精神關(guān)懷者,是全面關(guān)心學生發(fā)展的主任教師,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他人”。但這并不能取代所有的教育并成為主導者,班主任只能是一個引導者。
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所接手的班級學生最少也已經(jīng)有了9年的從學經(jīng)驗,在他的求學生涯中,他已經(jīng)受到了多種教育方式,而到了我的手上時,可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良習慣。僅僅靠在我作為班主任教育的三年,就一定讓他成為棟梁之才,我覺得也不現(xiàn)實。教育不是一天促成的,需要的是如同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一般,慢慢地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前些年,我有一個學生叫夏某某,是一個不能控制個人情緒的學生,每每遇到事情往往都是非常暴躁。對待這樣的學生,怎么辦?唯有用我們自己的耐心一次次地去感化他:當他因為為同學做了件事得不到理解而深受困惑時,告訴他友情世界里付出不一定非得要收到回報,時刻期待著回報的友情是走不遠的;當他因為喜歡一個女生不知道怎么表達而苦惱時,引導他認識到只有自身足夠優(yōu)秀,才會得到喜歡女生的欣賞,所以如何發(fā)展自我、成長自己才是當前需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正是通過一次次如同細雨潤風般的引導,才換回了他一點一滴的覺悟與健康成長,高中階段順利達成了自己的規(guī)劃目標。
現(xiàn)在,我們接觸的教育對象已經(jīng)是00后的孩子,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他們的問題也更加突出。我們不能指望一天、一周、一個月就能教育好他們,我們要持之以恒的用我們的愛心、恒心、信心不斷的從精神上去感化他們。班主任應該以人為本,從精神上去關(guān)懷學生,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本質(zhì)。
以前我做班主任的時候,常常對班級里屢犯錯誤的學生深惡痛絕,總覺得他們是在給我找麻煩,恨不得馬上開除這樣的學生才好,總是不斷希望這種學生早點離開我的班級。直到這些學生畢業(yè)后我才發(fā)現(xiàn),每到重大節(jié)日,只有以前那些常被批評的學生還能夠記得我,給我發(fā)個短信問候問候,真正心里還有我的恰恰是那些我口中“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
有這樣一個案例:在英國的一所小學,有一個“搗亂”的學生,他為了看一看動物內(nèi)臟是什么樣子,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把校長心愛的狗殺了,校長得知后非常生氣,但處理方法卻令人耳目一新:校長罰學生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huán)圖。學生知道自己惹了大禍,便認真地畫好兩張圖交給了校長。校長見學生認錯態(tài)度較好,圖畫得不錯,便免去了這幾個學生的處分,殺狗的事就這樣了結(jié)了。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自己知識的缺乏,從此發(fā)奮學習。那位帶頭殺狗的學生就是后來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解剖學家麥克勞德。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錯誤都一定要給處分,也不是所有的教育一定就是不能容錯,這位校長奇特的教育方式既幫助學生認識了錯誤,也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如果當時那位校長從個人恩怨出發(fā),直接處分學生,可能就斷送了麥克勞德的前程?,F(xiàn)代社會的高度分工和市場經(jīng)濟的功利主義,使人過分以社會的需求來塑造自身,因此,教育成了成“材”、成“器”的教育,而忘記了成“人”的根本。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只求機械化地打造每一個學生,我們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出發(fā),不斷打磨,發(fā)現(xiàn)他的特殊才能和“閃光點”!
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家庭富裕,衣食無憂,父母溺愛。平時不愛學習,但是酷愛畫畫,上課的時候都會在桌子底下偷偷畫畫??此臅旧?,只要是空白的地方都是他的“大作”。每個任課教師都對他非常頭疼,作業(yè)不寫,上課不聽,批評的時候任你狂轟濫炸,他自巋然不動。那年,我們學校正好進行普職融通辦學實驗,提出要關(guān)心每一個、成長每一個、幸福每一個,謀求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指導每個學生對未來做成長規(guī)劃,明確成才目標和成長路徑。針對他喜歡畫畫,我便極力鼓勵他參加美術(shù)高考學習,走藝術(shù)之路。通過正規(guī)的美術(shù)訓練、美術(shù)鑒賞、美術(shù)界知名人物的成長史教育,讓他懂得成功是要不斷付出的,不論是學習還是畫畫,都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就這樣,兩年下來,一步一步的從長處出發(fā),美術(shù)高考喜獲佳績,同時也激發(fā)了文化學習的動力,最終考上了南京藝術(shù)學院。
如果我們按照當下的現(xiàn)存的功利教育思想,強逼這個孩子走文化學習高考之路而無視他的興趣愛好,一旦他畫畫,就認為他在離經(jīng)叛道,不允許他畫畫,一棒子敲死。我想這個孩子的最終結(jié)果可能就是什么夢都沒有了,所以,教育是基于學生個性的關(guān)懷與引導,是成長道路上潛移默化的歷程。
其實,我們靜下來仔細想想,誰的青春不迷茫?在我們當初作為學生的時代,我們也有過青春期,也有過逆反期,也曾經(jīng)期望我們的老師能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導,多一些等待。教育不是一天促成的,教育其實就是等待,在一步步的引導之后,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