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迪
【摘要】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就有效拓展的實踐與思考等方面來探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拓展,以期望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更有效、更實在,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有效拓展 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3-0085-0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薄霸诩哟笏季S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要緊密結合。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p>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與外界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它強調(diào)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在開放性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拓展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以啟動學生的思維并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耙詫W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笨梢?,文本的拓展教學正是具有了這一理論意義的教學方式。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拓展,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從發(fā),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做法。
一、導入前拓展,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閱讀往往是需要知人論世的,尤其是高中的課文,有的年代較遠,思想深邃,內(nèi)涵豐富,如果單純從文本解讀出發(fā),學生是很難體會作者的深層情感。因而,最好是圍繞文本拓展相關的背景資料,以擴大學生視野,幫助或輔導學生介入閱讀情境,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這些背景資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他人評價”等等,如引導學生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我就引用了余秋雨先生的觀點以及散文《蘇東坡突圍》的文末的一段文字作為背景補充,作者認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經(jīng)過了煉獄般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边@段文字既是教學的蓄勢渲染,也對人物思想與經(jīng)歷有了初步的了解,制造了閱讀期待,激發(fā)閱讀興趣。
教師備課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在備課過程中就要充分準備相應的教學資料。課前依據(jù)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文本特點、學生基礎和學習情緒等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計劃、精心設計必要的文本拓展,拓展可以分為制造懸念導入、渲染情景導入、巧設矛盾導入等,目的是引領學生在文本的解讀中遨游知識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維火花。
二、質疑時拓展,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同個體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總會產(chǎn)生很多老師預設以外的問題,教師不能回避學生的質疑,而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給予解答,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在《金岳霖先生》中,開篇就提到“西南聯(lián)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關于“有趣”,寫了先生的一段“俗”事。有一次金先生講《紅樓夢》,“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課堂上,學生長發(fā)出“咦——,這也算有趣?”甚至聯(lián)想到大猩猩捉虱的畫面,覺得太不講衛(wèi)生。教學過程中,自己也總覺得汪曾祺先生不會如此淺顯。其實捫虱而談背后有很深的文化意蘊和歷史淵源。這個典故出自《晉書·王猛傳》。在王猛尚未發(fā)達之時,恰逢掌握朝政的東晉雄才大司馬恒溫率軍入關,王猛“披褐而詣之,一面談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這就成為流芳千古的美談“捫虱而談”的出處。王猛這位名士,面對權貴,無所畏懼,毫無卑屈承上之態(tài),從容而談,令人感嘆不已。在魏晉時期,虱子常常與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由是虱子不僅成為尋常士人附庸風雅之物,亦從此可以看出魏晉士人身上體現(xiàn)出的率性灑脫的精神品質。
在此處做了拓展介紹,學生不但理解了汪曾祺先生用意,目的刻畫金先生率性灑脫的精神品質。同時聯(lián)系前面寫聞一多,朱自清的面對權貴,無所畏懼的表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眾多有趣的教授得到印證?!耙换ㄒ皇澜纭钡闹黝}教學目標也水到渠成。
三、品讀處拓展,為有源頭活水來
講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能只告訴學生“豪放派”“蘇辛”等文學常識。辛棄疾出生于金人占領區(qū),二十一歲就組織隊伍起義抗金,敢于帶騎兵五十直闖五萬人的金營,活捉叛徒。二十六歲向宋孝宗進奏《美芹十論》,闡述抗金主張,三十一歲撰寫收復大計《九議》呈給宰相。然而,在他為官的二十二年間,南宋偏安江南,其抗金主張始終未能實現(xiàn),更不說被罷官閑居的十八年痛苦歲月了。辛棄疾最后是帶著深深的憂憤和未了的志愿離開人世的,臨終前仍“大聲殺賊數(shù)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位悲劇英雄。
了解了這些,才能了解作品眾多典故后蘊蓄的羨慕、失落、憂慮、悲憤、不甘之情,才能讀出辛棄疾所代表的愛國者深沉的家國情懷。
四、高潮處拓展,不絕如縷余音久
在杜甫詩《登高》的教學中,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聯(lián)。我首先讓孩子們反復誦讀這一聯(lián),涵詠吟誦,在吟誦中體會“不著一字”的“風流”。班里一開始書聲瑯瑯,有人還學古人樣搖頭擺腦地讀,漸漸聲音就弱了下去。我靜觀其變,留時間讓孩子們思考想象,直到誦讀的聲音微不可聞時,我問大家:“同學們,能描繪一下,此時此刻你腦海中的畫面嗎?”有人仍然沉默,但也有人舉手想要發(fā)言。于是,我便先讓舉手的同學談談。有說“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整片楓樹林在落葉紛紛,滿地堆積,無邊無際”,也有說“濤濤的長江自天邊滾滾而來,又奔向天盡頭”,甚至有同學站起來吟誦了《沁園春·長沙》中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最令人震驚的是我班的“國畫剩手”(同學的戲稱),他一直沉默無言地低著頭,我一直沒有注意到他??赏蝗辉诖蠹叶贾挥谜Z言描繪想象的時候,他站了起來,拿著他信手涂鴉的簡筆畫,旁邊批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接過他的畫,投影給全班同學看,大家一看,集體鼓掌。原來,他的畫里,山高天遠,一水橫貫,水面濤浪極大,而岸邊高石之上還有一如墨點般的人物??创蠹仪榫w正高,于是我針對畫作提問:從這幅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宏大、空曠、廣闊、寂寞、孤獨、凄涼、渺小、蕭瑟、無助……學生大多都是用詞匯來回答的,于是,我把這些詞都現(xiàn)在黑板上,然后引導他們組織語言——空曠、廣闊的是什么?有學生一下子就站起來說“空曠、廣闊的是天地”,可也有同學不同意,而這位同學也是我們班閱讀量最大的一位,他說:“古人常用流水來喻時間的流逝,因此,滾滾的長江水也意味著時間的恒久?!碑敃r,我們班最活躍的一員在座位上喊了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把我們大家都逗笑了,但也讓所有的同學信服,不僅是空間的廣闊,也有時間的恒久。接下去,當我手指點著“渺小”一詞時,立刻有人就說:“正是因為天地空曠,時間恒久,所以人類就顯得渺小了?!苯又腥私忉尅凹拍笔且驗椤懊鎸τ篮愕臅r間和廣闊的天地,詩人獨自一人,孤獨和寂寞之感油然而生”,還有同學補充說“當時是重陽節(jié),是與家人團圓登高的,而詩人孤身一人登高,所以寂寞”……
只要給孩子們留出想象的空間,進行“拓展”,我們這些教師存在的意義不就在此嗎?
五、重難點拓展,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學重難點處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迎刃而解,更能讓學生對文本的精心安排心領神會,進一步領會解讀文本的方法與手段。拓展的方法是一種學習思路。老師的引領與方法視角會對學生解讀文本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課文,通過人物分析來探究本文的主題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學生往往聚焦貝爾曼的人物形象,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諸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其中“老貝爾曼是住在樓下底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這句話,我們常常熟視無睹。僅僅理解為外貌描寫,寫他充滿藝術的形象外貌。其實不僅僅是如此?!懊组_朗琪羅”、“摩西”、“薩蒂爾”這三個帶有西方文化含義符號的名字需要教師進行拓展,無疑對理解老貝爾曼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幫助。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于全人類。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他經(jīng)歷人生坎坷和世態(tài)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仔細分析老貝爾曼正有米開朗琪羅的精神遺風?!澳ξ鳌痹谖鞣阶诮讨惺窍戎?,有著名的《摩西十誡》,其中有一條“不準崇拜金錢”,暗含了老貝爾曼、瓊珊蘇艾藝術家們的人生選擇。“薩蒂爾”希臘神話中是被認為是幫助孤獨的航行者驅逐恐怖的神。正好,貝爾曼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表明老藝術家對藝術生命的誓死捍衛(wèi)。經(jīng)過對西方文化人物的介紹,豐富了同學對文本的理解。不是為寫外貌而寫外貌,不經(jīng)意的一筆是有很多意義的。人物的塑造這樣才會立體與豐滿。人物的行動才符合生活情感邏輯。
主題解讀的方法除了從人物角度,情節(jié)角度,環(huán)境角度,還可以從意象的角度?!蹲詈蟮某4禾偃~》,《TheLastLeaf》,譯者為何選擇“常春藤葉”。通過對常春藤葉這個意象的介紹,喚醒學生對標題的富有意味的理解?!俺4禾偃~”在以前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誠;在希臘神話里,“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奧尼索斯,代表歡樂和活力,同時也象征著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將酒神作為音樂藝術的代表。學生馬上解讀出本文諸多如“忠誠”“永恒的藝術”“藝術生命常青”的主題理解。
在帶有傳統(tǒng)文化,文化元素符號的字里行間中,往往要引導學生對這類豐富意蘊的內(nèi)容進行重點拓展介紹。不失是一種文本解讀的方法。既有知識的教授,又有方法的指導。不經(jīng)意中的拓展,事半功倍,何樂不為!
六、結尾處拓展,言有盡時意無窮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限于年齡、知識、閱歷等因素,很多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可能到達一定程度后會被束縛,這時,教師就要啟發(fā)帶領他們向思想更深處漫溯。或許這樣的思考是永無止境的。
《橋邊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采用了現(xiàn)代派小說常用的有限視角,第一人稱的敘述,這種敘述只能局限于敘述人的所見所聞,有許多情節(jié)是隱而未現(xiàn)的,需要讀者發(fā)揮想象,進而創(chuàng)造性閱讀。這篇小說語言風格簡潔利落,貫穿全文的是簡短的對話和寥寥幾筆對環(huán)境的勾勒。這和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關,他有一個著名的創(chuàng)作理論即“冰山原則”:“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意思就是要讀者通過小說中文字與形象的“八分之一”,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八分之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去感知小說的“空白點”,并通過想象、體驗補充這些“空白點”,進而個性化解讀,從而感受小說這種敘述藝術的審美價值,挖掘靜默的敘述下巨大的情感張力,體會小說豐富的思想情感意蘊。
基于完成上述目標后,我作了如下拓展,設計了這樣問題:1.海明威在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中引用了約翰·唐恩的一首詩:
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峽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敲響
讀了這首小詩,你對文本有更深的感悟嗎?
2.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有人說,老人的形象是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無盡的孤獨、迷惘、無奈的寫照,老人的精神狀態(tài)正是現(xiàn)代人精神處境的隱喻。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不求標準答案,但求開拓思維,引導學生關照現(xiàn)實,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
七、拓展實踐的思考
在一節(jié)課中,抓準時機的好拓展往往會讓人眼前一亮,會成為這節(jié)課的生命線。但過多、泛化的拓展卻會削弱對文本的解讀,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語文教學的拓展要有效,實在,就要遵循語文課自身的品性。
1.文本性“讀文必須悟道,悟道要會讀文。”“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文章寫什么,還要使他們感悟作者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要這樣寫,引導學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語言美,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本分?!边@些話語強調(diào)的都是研讀文本的重要性。教學需要拓展,但是決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讓拓展成為形式。拓展的時機、內(nèi)容、寬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圍繞文本來考慮和設計。尤其是課內(nèi)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隨機性,更應該立足文本,否則“出口千言,離題萬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林黛玉進賈府》教學,許多老師圖省力,就讓學生看電視劇來代替文本教學,結果是學生評價人物,不著邊際。教師應在設疑激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加強對文本自主誦讀、感悟、體驗,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性評價。“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有信度的拓展應該是服務于課文教學的主題、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的一種教學活動?!敝挥凶⒅匚谋拘栽瓌t,才能使語文課象語文課。
2.必要性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新課程改革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密切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課堂拓展教學體現(xiàn)了中學語文教育原則中的“聽說讀寫教學互相促進原則、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互相結合原則、課內(nèi)語文教學與課外語文學習互相配合原則”,也符合新課標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和整和”的要求。但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與社會生活中的語文二者之間并不能簡單的劃上等號。有些教師由于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課程資源的內(nèi)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對葉圣陶先生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一觀點的斷章取義,于是,便隨心所欲的將文本進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樣拓(下轉143頁)(上接86頁)展就怎樣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從不考慮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現(xiàn)了畫蛇添足、喧賓奪主的鬧劇。有些拓展不利于學生學到新的知識,或只對少數(shù)幾個學生起作用的的話就失去他的實效性,就不予考慮。因此,在進行文本拓展時,首先要考慮其必要性。
3.適度性 拓展要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勝。有效的拓展,內(nèi)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處。有效的拓展應該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當?shù)难由旄窃形谋镜难由臁S行┙處煱颜n堂的拓展當作展現(xiàn)自己才華的“賣點”。筆者聽過一堂《赤壁懷古》的公開課,該教師介紹蘇軾時從三蘇名震京師講到烏臺詩案講到被貶黃州,從得罪當權、得罪皇帝的詩篇講到皇帝的愛才不殺洋洋灑灑講了十幾分鐘,比較形象還從周瑜的年少有為帶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萬人迷的風流形象。這樣的課讓學生愛聽,但由于教師課外知識講的過多,對學生進行課文的研讀的指導就相應減少了,導致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理解不透,重點沒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拓展內(nèi)容和形式一個接一個地拋出,容量是大了,但學生難以一下子掌握,甚至無所適從,課后沒有什么印象,這樣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我與地壇》中大介紹史鐵生與某國際體育明星的友誼、在《荷塘月色》中來段即興的舞蹈表演,這樣拓展雖能活躍課堂氣氛,卻談不上提高語文素養(yǎng)。適度性原則要求課堂拓展時關注語文課本身的內(nèi)涵,不必“每課必拓”,不要因追求時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讓拓展走在語文的路上》杭州市蕭山區(qū)第六高級中學鄭玉濤.
[2]《語文教學通訊》2016年5A.
[3]《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王義堂、田保軍等著2004年3月版.
[4]《中學語文教材教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5]《語文拓展教學的現(xiàn)狀及思考》崔國明《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