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懲罰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教育手段,懲罰教育包括口頭批評、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也包括體罰。只有大膽拿起懲罰教育的手段才能找回教師尊嚴,管好學生,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懲罰;體罰;敬畏;合理
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了,老師們經常這樣抱怨,是呀!時代變了,我們的學生也變了,體罰學生這樣的手段被禁止使用了,新時代學校教育懲罰法規(guī)還沒有出來,正是一個教育者迷茫的時期,我們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因為在家中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自然不會敬畏老師了,在學校有《未成年保護法》袒護,更是不服管教,膽大妄為,再加上輿論綁架,把一些教師懲罰學生個案肆意渲染,導致我們一些運用懲罰手段教育學生的教師輕則受到紀律處分,重則丟了飯碗,于是很多老師不敢懲罰學生,更是不敢提體罰學生了。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明白,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懲罰是全世界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所謂懲罰,就是給被懲罰者施以痛苦或者剝奪其需要,是對其不良行為的糾正。教育中的懲罰,是指對學生的某種思想、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覺約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學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思想、行為。它是對學生不良行為強制性糾正,即可體現(xiàn)在精神上,也可體現(xiàn)在行為上,這說明學校懲罰教育包括口頭批評、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也包括體罰。
古代教育中的懲罰有先生的“戒尺”,私塾先生用戒尺打學生被看作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當?shù)谝话呀涑叱霈F(xiàn)后,古代的學子們開始怕自己的老師,上課遲到要挨打,家庭作業(yè)完不成要挨打,文章不能熟練背誦也要挨打,看似殘酷,然而“嚴師出高徒?!睘榱瞬槐话ご?,古代的學子們勤奮刻苦的學習,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就能背誦整冊的《三字經》,而且一字不差,直至在后來的求學過程中,在沒有戒尺督促的情況下也會三更睡五更起。在戒尺的督促下,中國古代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的小說,從“四書”“五經”到《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再到中國的四大小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戒尺教學的輝煌成果。古代的文人騷客也是在戒尺的管教下而名留青史的,從三國時期的曹氏三父子到宋朝的三蘇,每一位都曾領教過戒尺的威力。
我們有些精英家庭熱衷于把自己孩子送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因為美國是當前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的教育一定很科學,但在自由、民主的美國學生犯錯同樣免不了懲罰,在美國,如果學生上課違反課堂紀律,比如口吐臟字或欺負同學,老師二話不說,直接拋出一個“detention”。美國學生聽到這個單詞就會眉頭緊鎖,原因何在?“Detention”的意思是放學留校,學生們更喜歡形象地稱之為“關禁閉”。放學后,學生必須在學校教務長處待一個小時,準確地說,是進行20分鐘的“冥想”和40鐘的自習。在美國有23個州明確規(guī)定可以對學生進行體罰教育,法律還對體罰規(guī)定了許多明確的細則:1,學年開始時,家長和學校簽訂一份聲明,表明是否同意體罰。2,必須在其他教育方法都無效的情況下才可以實施體罰。3,不許當著其他學生的面體罰某個學生。4,體罰時必須有證人在場,以確保體罰依法進行。5,剛剛與要受罰的學生發(fā)生過沖突的老師不得實施體罰。6,體罰必須考慮學生的性別、年紀以及身體狀況。7,有些地方規(guī)定體罰時必須打孩子身上肉多的部位,如臀部。
所以,我以為我們當前覺得學生難管問題是很多人只看到賞識教育的好處,把懲罰教育當成過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束之高閣用或者是不敢使用,把體罰當成毒品明令禁止使用。我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哪個階段學生,只要有學生敬畏的東西,教師就能有效管理,能讓學生敬畏的只有懲罰或者是體罰了,同樣一群學生,軍訓時期,站軍姿,練習隊列,隊伍整整齊齊,集合時鴉雀無聲,因為學生害怕教官的懲罰,為什么這群學生到了我們教師手中,我們的教師思想教育更加細致,教育更加專業(yè),卻變得那么難以管理呢?因為,我們教師手中能用懲罰的方式和力度不夠,不足以令學生畏懼。
盡管我們教育主管部門因為某些原因不敢提倡懲罰教育,甚至禁止體罰學生,有些家長也不理解懲罰教育,但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大膽地拿起懲罰甚至是體罰的武器,才能找回教師尊嚴,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當然,我們在懲罰教育學生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真心愛護學生,堅持以說服教育為主,只對個別說服教育不起作用的學生才采用懲罰手段。其次,在懲罰教育手段前一定要先和學生講清楚哪些行為是禁止的,違反了會被懲罰的,班主任可以根據(jù)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一起制定班級懲罰制度,有條件的還可以請家長一起參與制定,這樣做到有據(jù)可依,合情合理,也就避免了處罰后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學生對抗和家長不理解的狀況。
最后希望我們的老師能像巍巍《我的老師》描敘的那樣“將教鞭高高舉起,輕輕的落在石板邊緣”,我們的學生還有家長發(fā)現(xiàn)“她愛我們,并沒有真正要打得意思”這樣,教師的教育目的達到了,我們的學生變乖了,學生家長也滿意了。
作者簡介:彭志輝(1970-),男,漢族,中學一級語文教師,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主要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桂林.信息時代下中職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困境及應對措施[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2)
[2]譚佳.中職學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情感藝術探究[J].新課程(下).2013(01)
[3]顧曉燕.做一條快樂的魚——淺談中職班主任管理藝術[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3(01)
[5]陳坤.論技工學校班主任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重要性[J].山西青年.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