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21-02
長久以來,我們大部分語文教師特別重視精讀課文的教學,對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很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點。《教師用書》上是這樣敘述的:“略讀課文的教學,不同于精讀課文。一是內(nèi)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nèi)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闭驗檫@一“放手”要求,搞得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略讀課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放到什么程度” ,有時上課要么與精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么區(qū)別,要么就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這使我更加困惑。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教學中又如何體現(xiàn)它的教學特點呢?怎樣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尺度?
一、學習專家解析略讀教學理論
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quán)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應把握好兩點:一是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錢老師的話告訴我們,略讀課不能求全求深,只要抓住一點,一課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點,單元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前都有“導讀”,這既是學生的閱讀提示,也是教學的依據(jù)。因此教師課前要細細研讀單元導讀,這樣才能做到該“精”的精,該“略”的略。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略讀課的設(shè)計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shè)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shè)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閱讀空間。同時,教學應從閱讀技能的鞏固運用著眼。閱讀活動前,應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并在閱讀活動之后評價一下目標的達成。閱讀活動的設(shè)計也要避免精讀課的講析,應以練習設(shè)計為主,盡可能多讓學生在自主的言語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上升。
二、明確略讀教學要求、步驟
根據(jù)《語文新課程標準》及專家解讀,我研究明確了什么是略讀課,略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的基本步驟。
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略讀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以了解大致內(nèi)容為主要目的。教學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要讓學生帶著文前提示里的問題,充分自主閱讀,開展合作交流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課文內(nèi)容。
略讀教學的基本要求:第一,通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
教學的基本步驟:第一步,自讀自悟。要以學生為主,以自讀自悟、合作學習為主,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逐步學會略讀的方法。首先,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根據(jù)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讓學生按自己的閱讀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工具書,圈點勾畫,讀懂課文,并自由討論。其次,自我感悟。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知和思想感情的體會,允許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允許有程度的差別。再次,自行實踐。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摘錄筆記、抒發(fā)感受。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要有的放矢,點到為止,明確學習目標,把握重難點,激活思維,激發(fā)閱讀興趣,強化個體感受。
第二步,精略交互。一是整體感知求略。對課文內(nèi)容、詞句、結(jié)構(gòu)、表達方法從略處理,只求盡量多地略讀瀏覽,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大意,對全文形成一個粗略的整體認識。二是重點感悟求精。在略讀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對閱讀提示的重點精讀探究,深入感悟。
第三步,拓展延伸。略讀教學要一篇帶多篇,一點帶一片,以教材拓展向課外延伸。教學時,要結(jié)合單元主題,提示學生閱讀《自讀課本》中的有關(guān)材料,還可以適當?shù)匾龑W生讀一些有關(guān)的其他課外閱讀材料,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三、理論指導下的初次探索
我知道自己先前對于略讀課文的定位不是特別準確的,學校教研課要求是“同課異構(gòu)”。為了找準略讀教學的定位,我們同組教師選了《牧場之國》這篇略讀課文。我在設(shè)計時把教學分為四大塊:(一)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工具書,圈點勾畫,讀懂課文。(二)根據(jù)自學情況進行自學測試檢驗。(三)感悟求精。牧場之國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一說并把你的感受讀出來。重點讀牧場牛的一段,其他幾段淡化處理。(四)拓展延伸。仿照課文的結(jié)構(gòu)句式寫一些荷蘭的鮮花。建議學生讀《鄉(xiāng)村》這篇文章。課上完之后學生意猶未盡,聽課的教師感覺很好,評價完全體現(xiàn)了略讀課的特點,與精讀課文有了本質(zhì)的區(qū)別。
四、探究后的反思
這一階段的探究,讓我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有了更加明確的定位和認識。但閱讀之后缺少評價目標的達成,缺少激勵機制,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讀書、交流的興趣等 。俗話說,“學無坦途”,教學本身就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shù),是一項苦樂相隨、甘苦與共的事業(yè)。但是既然選擇了這項職業(yè),就應該為了心中的那份執(zhí)著和追求,而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jié),從而使自己更加符合“師者”的要求。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