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恒
一線工人決定汽車品質
□本刊記者 張恒
作為大工業(yè)量產下的標品,汽車的品質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制造業(yè)水平。畢竟,火箭、衛(wèi)星甚至高鐵,都不是標品。
筆者認為,無論個人還是企業(yè),在能力提升的路徑上,有兩點最重要:即“工具”和“反饋”。有“工具”便可以有章可循,“反饋”則可以及時調整。其實,反饋系統(tǒng)也可以看作是工具的一部分。
說到反饋系統(tǒng),有必要提一下互聯網企業(yè)。大家都知道互聯網公司發(fā)展快,用戶反饋系統(tǒng)的及時和精確,是最重要的原因。利用用戶在網上的抱怨,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和產品經理,可以快速發(fā)現和找到問題,快速推陳出新。雷軍說,小米的研發(fā)團隊是和售后服務部門一起辦公的。這是反饋系統(tǒng)上的創(chuàng)新,是他所謂的“小步快跑”。
“工具”這個詞涵蓋廣泛,比如精益生產是工具,運營管理是工具,內部控制是工具,波士頓矩陣是工具,董事會規(guī)則也是工具。甚至我們所說的“套路”,也帶有工具的意思。
由于中國沒有經歷過百年工業(yè)時代,我們的文化比較偏向技術實踐,所以我們高級人才對“工具思維”的重視程度不夠。蔡明說:“汽車生產的四大工藝: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前三大工藝基本上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但總裝仍需要工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一線工人的技術水平決定了汽車制造的品質。”
歐美很多國家的生產車間里,經??梢钥吹綒q數較大的技術工人。他們在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更長,他們認為這是終身的事業(yè)。反觀我國,由于文化等各種原因,技術工人普遍更年輕、經驗少。很多工人只干了兩三年,就離開了工作崗位。不可否認,品質的差異,就在于一線工人的技術積累和經驗的差異。蔡明說:“一些合資企業(yè)更為重視一線工人。比如在北京和上海的車企基地,一線技術人員的流失率相比中西部地區(qū)會低得多。當然這也和薪資待遇、人力資源息息相關的。”
對于工具的理解,多數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差異,尤其對企業(yè)。工具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人”本身的不確定性。“思維工具”也是在規(guī)范和降低各種點子的不確定性。
由于人的不確定性是根植于億萬年演化過程中的。所以無論是企業(yè)內部控制、過程管理,都是為了把“人的不確定性”盡可能降低,降到可控的范圍內。
而“工具”,不僅是精益生產和波士頓矩陣,更是控制人本身的不確定性。因為這個不確定性,無法靠回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