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不能輕易否棄傳統(tǒng),傳統(tǒng)也要走向現(xiàn)代??梢哉f,以君子人格為核心的君子教育思想是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本土資源。
君子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之形象,公民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目標定位。中國現(xiàn)代教育一方面要吸納和堅持人類教育的基本共識,另一方面則要挖掘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君子教育思想。沒有前者,就沒有現(xiàn)代化;沒有后者,就沒有中國魂?,F(xiàn)代不能輕易否棄傳統(tǒng),傳統(tǒng)也要走向現(xiàn)代。可以說,以君子人格為核心的君子教育思想是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本土資源。鑒于《四書》對于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的極端重要性,本文主要以《四書》為對象,對深蘊其中的君子教育思想作一梳理。
一、古本《四書》:君子人格之根
從歷史的角度看,“君子”一詞并非孔子首用,早在《尚書》《詩經(jīng)》中就有關(guān)于君子的記載,如《尚書·虞書·大禹謨》中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詩經(jīng)·谷風之什·大東》中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笨追f達《詩經(jīng)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薄墩f文解字》關(guān)于君的解釋是:“君,尊也?!薄耙北硎局问?,“口”表示發(fā)布命令,合起來是發(fā)號施令、治理國家的意思。這說明當時“君子”一詞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定義,并無明顯的道德人格含義??鬃觿t賦予了君子這一稱號新的內(nèi)涵,使“君子”一詞具有道德品質(zhì)的屬性,成為儒家培養(yǎng)人才的規(guī)范和標準。君子也由此成為歷代文人志士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為境界。正如吳龍輝在《原始儒家考述》中所說:“孔子所解釋和規(guī)定的君子人格與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君子人格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貴族社會推崇的是一種社會地位和政治身份,而孔子所提倡的新君子人格體現(xiàn)的主要是一種才能結(jié)構(gòu)和道德水平?!边@是孔子為中國文化做出的偉大貢獻。
在《論語》中,“君子”是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是每個人都應達到且經(jīng)過努力能達到的具有現(xiàn)實性的理想人格。雖人人可以成為君子,但也并非人人都能達到,所以才需要君子教育??鬃泳徒?jīng)常以君子人格要求其弟子,“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其弟子也以成為君子自勵。
仁是道德的根本。在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構(gòu)成中,仁是基本因素。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君子必須具備仁德,不得須臾而離仁。既然仁是構(gòu)成君子人格的基本要素,那么君子就具有仁所派生出來的各種美德,如泰而不驕、和而不同、成人之美等。君子的這些品德,都是仁在不同人際關(guān)系和不同場合下的表現(xiàn)形式。
君子人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知??鬃诱f:“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孔子把知(智)、仁、勇并列,由于“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所以勇不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因素。孔子常用仁、知雙修要求弟子,認為“知者利仁”(《論語·里仁》),“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即認為人的知識(德性之知)和智慧有助于發(fā)展仁德。因此“智者不惑”,知識一旦轉(zhuǎn)化為智慧,就能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保持道德節(jié)操,成為真君子。
孟子以“大丈夫”學說發(fā)展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在孟子看來,孔子的君子固然可敬可佩,但這種文質(zhì)彬彬的人格有些文弱,便推出一位天將降大任于其身的頂天立地、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孟子一方面闡明人性至善,并由此導出人格均等的觀念,認為“圣人與我同類”(《孟子·告子上》)、“堯舜與人同耳”(《孟子·離婁上》)、“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上》);一方面將成己成物的重任寄托在他所設(shè)立的“大丈夫”身上?!睹献印る墓隆啡绱硕ㄎ弧按笳煞颉保骸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笨梢?,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具有“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英雄氣概。如此,才能變亂世為治世,變無序為有序,變無道為有道。這是孟子對君子人格學說做出的重大貢獻。
《大學》和《中庸》對于君子人格和君子教育的定位,前者側(cè)重于心,所謂誠意正心;后者側(cè)重于性,所謂率性之謂道。具體來說,《大學》在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基礎(chǔ)上明確把修身作為君子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君子以修身為本,修己以敬;君子齊家,修己以安人;君子治國,修己以安百姓;君子平天下,堯舜其猶病諸。而《中庸》則指出了君子對于天下和文明的自覺擔當和示范意義: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梢哉f,君子的一言一行都為世間的標桿。
二、漢唐宋明時期《四書》研究:君子人格之豐富
東漢鄭玄、唐朝孔穎達、南宋朱熹和陸九淵,以及明朝王陽明等,都對《四書》中的君子和君子教育思想有所豐富和發(fā)展。鄭玄以畢生精力注釋儒家經(jīng)典,對“三禮”(《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禮注》為后世治禮學者所宗,孔穎達甚至說“禮是鄭學”??梢哉f,鄭玄對包括《大學》和《中庸》在內(nèi)的《禮記》的注解,以及他的《論語注》,代表了漢代學術(shù)的最高成就,蘊含著豐富的君子人格和君子教育思想。
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在南宋以后成為主流,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朱熹把君子的“忠恕之道”理解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從而為君子學說作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朱熹在“尊德性而道問學”方面更為重視格物致知的“道問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把君子之學引向了認識論和知識論。陸九淵的心學則更為側(cè)重“尊德性”,他說:“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边@是他對朱熹的批評。后來的牟宗三也對朱熹提出了“別子為宗”的批評。王陽明則在陸九淵的基礎(chǔ)上以“致良知”定位君子之道。
三、近現(xiàn)代《四書》研究:君子人格之發(fā)展
近代梁啟超、蔡元培等人,面對當時中國險惡的生存處境,一方面引進西學先進思想、觀念等以期增強國力,一方面又對《四書》中的君子人格有所繼承。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所立足的正是君子的道德,而不是鄉(xiāng)愿的道德。他在《釋新民之義》一文中指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zhì)。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shù),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jié),國乃成?!盵1]8《四書》中的君子之道恰恰是梁啟超所關(guān)注的“國民獨具之特質(zhì)”。他還于1914年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大學作演講,闡發(fā)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道,這是他繼承的一面。同時,他又撰寫《論私德》,編寫《德育鑒》與《明儒學案節(jié)本》,以探討“公私德所同出之本”,而公德的一個條目是培養(yǎng)“利人乃所以利己”之精神,以克制自私自利的沖動。梁啟超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使其民備有人格,享有人權(quán),能自動而非木偶,能自主而非傀儡,能自治而非土蠻,能自立而非附庸,為本國之民而非他國之民,為現(xiàn)今之民而非遠古之民,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薄捌埲贝速Y格,則決無以自立于天壤?!盵1]9這是他用現(xiàn)代公民教育來發(fā)展君子和君子教育思想的一面。
蔡元培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則提供了一個現(xiàn)代社會之公民道德建設(shè)的典范。該書上篇有五章,分別講修己、家庭、社會、國家、職業(yè),下篇除緒論與結(jié)論外,主要四章分別講良心論、理想論、本務(wù)論、德論。上篇注重道德規(guī)范與實踐,下篇注重道德理論。蔡元培明確指出:“本書悉本我國古圣賢道德之原理,旁及東西倫理學大家之說,斟酌取舍,以求適合于今日之社會?!盵2]蔡元培立足的正是《四書》中的君子教育思想?;趶娏业母匆庾R與文化主體意識,蔡元培沒有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家庭與社會、私德與公德絕對分割、對立開來。
當代學人之中,牟鐘鑒在《重鑄君子人格,推動移風易俗》中,重構(gòu)當代新君子理論,提出“君子六有”論: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yǎng),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3]郭齊勇則在《國學的核心價值與人格養(yǎng)成》中,立足《四書》,闡發(fā)了國學對于培養(yǎng)君子人格的奠基作用。[4]陳來則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一書中進一步明確了君子的基本信念:(一)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二)社群比個人更重要;(三)精神比物質(zhì)更重要;(四)責任比權(quán)利更重要;(五)民生比民主更重要;(六)秩序比自由更重要;(七)今生比來世更重要;(八)和諧比斗爭有價值;(九)文明比原始有價值;(十)家庭比階級有價值。[5]張祥龍也圍繞著“格物致知”——“格其親親之物,而致其自明之知”,[6]闡發(fā)了人文情理世界中的君子定位。這些都是對傳統(tǒng)君子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
四、海外《四書》研究:君子人格之新視野
海外漢學名家也高度重視《四書》中的君子人格和君子教育思想。郝大維、安樂哲在《先賢的民主:孔子、杜威和中國民主之希望》《通過孔子而思》等著作中指出,現(xiàn)代西方的社會理論多是圍繞著建立于理論與實踐二分之上的“社會/個人”“私人/公眾”“自然法/成文法”“權(quán)利/責任”等問題展開。狄百瑞則在《儒家的困境》一書中專章探討了“《論語》中的君子”思想。[7]他和德國學者墨子刻一樣,都認為新儒家的最大貢獻是:以世人能了解的說法去證明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亦即“證明儒家對個人的尊嚴與自主的主張,以及儒家‘從道不從君的超越現(xiàn)實政治權(quán)威的道德理想”和“把研究儒學的焦點從‘禮教與‘理氣的題目轉(zhuǎn)移到‘生生不已與‘工夫的思路”,從而肯定了儒家的君子學說和君子教育作為人文主義傳統(tǒng)所具有的精神價值。這對于我們恰當理解孔子的君子與君子教育思想很有啟發(fā)。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指出,所謂“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1]7本著上述精神,以君子人格為本土資源實現(xiàn)德育現(xiàn)代化的路徑有二:一方面,我們要激活中國傳統(tǒng)君子教育這一寶貴資源,使君子人格成為中國教育的底蘊所在,而不是僅僅把公民和公民教育作為異質(zhì)文化加以吸納,此所謂“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厘清存在于傳統(tǒng)君子教育思想中的等級立場,用現(xiàn)代自由民主法治人權(quán)思想來豐富和提升君子教育的內(nèi)涵,此所謂“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2]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105.
[3]牟鐘鑒.第二次啟蒙[N].光明日報,2015-08-24(16).
[4]郭齊勇.國學的核心價值與人格養(yǎng)成[J].中國德育,2012(21):32-35.
[5]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6]張祥龍.先秦儒家哲學九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9.
[7]狄百瑞.儒家的困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9-53.
【王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