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吳杰
摘 要:通常把小學生比喻為祖國的花朵,承載著祖國未來的希望,并最終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力,所以說小學生的教育工作是應當受到重視的問題。課堂教學作為知識傳播的主要形式,對小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影響。主要對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與總結(jié),探討提高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有效措施
語文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基礎的學科,也應當是最有趣味性的一門課程,內(nèi)容的豐富性、廣泛性、生活化等特點決定其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意義,相對來說,難度也較大一點。在新課改要求下,要體現(xiàn)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導地位,突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促進師生溝通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在小學生眼中,教師是嚴厲的。很大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大聲回答問題,害怕回答錯誤而受到教師批評,從而在課堂上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提問,如果被提問回答不上來怎么辦?甚至整節(jié)課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從而忽略了講課內(nèi)容是什么,甚至什么都沒聽進去。這就需要教師一定做好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互動是拉近教師與學生關系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通過溝通交流,教師能夠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能夠有所重點地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講解;通過交流溝通,學生會認識到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知識點就要及時提問,從而提高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吸收能力。同時,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還可以增進師生關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去除學生對教學的恐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大膽回答問題,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題材多樣,有詩歌、散文、古詩、寓言故事等,原本就是一門趣味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傳統(tǒng)的機械式課堂講解教學“教師機械講,學生單純聽”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有的學生認為語文是最沒意思的一門課,上課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普及,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完全可以將課本內(nèi)容以圖片或者動態(tài)影像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講解《亡羊補牢》時,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播放影像的方式,使學生在觀看寓言故事的同時,思考這則寓言給我們的警示是什么,等學生都討論后再給出答案,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比如,在講解《雷雨》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進行話劇形式的表演,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學習的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分組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個人的思想和能力總不及一個小組的能力,分組合作模式能夠使學生形成你追我趕、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通過小組與小組間的交流,小組內(nèi)部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勇于展現(xiàn)自己,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在一個班集體中,如果學習不好的學生,看到有那么多學生都比自己學習好,很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就有可能封閉自己,不愿意與別人交流,上課不積極發(fā)言,成績越來越不好。如果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即使是成績在小組中稍微落后,通過其他同學的幫助,也會有動力與信心把成績趕上來。通過分組合作的模式,可以讓每位學生輪流擔任小組長,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并以此督促自己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本身就應當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作為知識的傳導者,應當就是為學生考慮,起引導的作用。教師應當有一個“給予”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課堂講解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不要一股腦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完全可以將教材中的重點語句和重點詞語進行提示,讓學生有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篇文章展現(xiàn)了五壯士的什么精神?使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課程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靜.對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76.
[2]余憲.小學語文中年級“讀寫例活”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第一師范學報,1998(1):59-60.
[3]劉建萍.小學語文“主動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改革,1998(3):49-5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