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樊健
兒童各有其長,有的善于聽,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想。理想的評價應該構建多向度的平臺來滿足每一個兒童的不同優(yōu)勢,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相對擅長的向度。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道德和社會認知、判斷、行為,以及提升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2014年,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修訂工作全面啟動后,筆者有幸參與其中,多次參加教材修訂主題研討活動。隨著德育理念的更新,教材在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當然也應改革。
受班華教授提出的“整體融合型心理教育”啟發(fā),筆者主張實施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即以兒童為中心,以教材為索引,以兒童的真實生活為歸宿,實施全程評價策略,全面立體地評價兒童的課程學習成果,努力使課程評價適合每一個孩子,引領兒童的生命生長。
一、以兒童為中心——課程評價有選擇
兒童各有其長,有的善于聽,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想。理想的評價應該構建多向度的平臺來滿足每一個兒童的不同優(yōu)勢,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相對擅長的向度。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主張以兒童為中心,充分尊重兒童,讓兒童自主選擇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時間,自由地享受課程評價,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評價,從而認同評價是自我展示的需要,是成長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的。
1.選擇評價內容
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給予兒童在一定范圍內選擇評價內容的權利。每學期初,向學生提供一份預設的評價菜單,讓學生自主選擇3-5項準備參與評價,內容來自課程和學生生活。如向二年級學生提供一份預設的第二學期期末評價表,成績滿分為5顆星,評價菜單內容包括: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進步;通過一件作品、一個小故事或現場展示,說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展示課桌椅,介紹愛護課桌椅的經驗;打掃教室;講述自己為班級做過的事情;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的小物件;展示自己種植的小植物與觀察日記;介紹家鄉(xiāng)特產,為一種家鄉(xiāng)特產設計廣告;唱國歌;介紹一處祖國的風景名勝等共十項內容。
這份評價菜單就像導航儀,為兒童的課程學習指明了方向。兒童學習到相關課程時就格外投入,有的行動貫穿整個學期,如種植小植物、愛護課桌椅等,學習效果特別好。
2.選擇評價方式
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的指標體系是多元的,評價方式也是多樣的、綜合的。我們采用“1+X”的形式,“1”指書面考試,以了解課程目標中知識性要求的達成程度,“X”指作品展評、情境對話和操作實踐等,兒童可以選擇一項,也可以選擇多項,甚至自創(chuàng)評價方式;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同學自由組合完成,甚至還可以邀請老師或者家長配合完成。于是,品德課程評價儼然成了學生展示課程學習成果的舞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方式徹底改變了評價在兒童心目中的傳統(tǒng)印象,促進兒童主動提升品德素養(yǎng),真正讓課程生活成為童年的快樂時光。
3.選擇評價時間
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完全從實際出發(fā),將課程評價貫穿在整個學期。書面考核一般安排在期末,其他項目的考核時間由兒童自己申報確定。這樣,既減輕了評價工作全部集中在期末的壓力,師生可以從容地完成評價,又能經常面對面交流想法,更好地促進了課程學習。如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小物件,學生往往一完成作品就讓老師評價,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老師的肯定,享受創(chuàng)意生活帶來的樂趣。
二、以教材為索引——課程評價有依據
教材是德育理論專家與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是實現課程目標最重要的依托,也是最優(yōu)秀的課程資源。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主張以教材為索引,讓兒童通過與教材的深度對話,經歷同構與異構的過程,促進道德生命的成長??疾榉绞街饕兴姆N。
1.書面考核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傳承德育經典和人類文明精髓,內容十分豐富,很多內容涉及到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有必要組織學生進行書面考核,以了解課程目標中相關要求的達成度。書面考核應盡量簡單易行又充滿情趣,如選擇、判斷、連線、涂色等,也可以設計一兩道開放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經歷課程評價,梳理習得的道德智慧,切忌把本課程書面考試等同于語文、數學考試,增加學生不必要的學業(yè)負擔。
2.作品分享
學生缺乏個性是中國教育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其實,很多創(chuàng)意作品都能展示兒童的所思所想,促進個性發(fā)展。我們應盡最大努力,為兒童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滿足兒童表達智慧的愿望。新教材中將有很多內容可以通過作品來呈現。如二年級下冊有一課是《生活需要小創(chuàng)意》。教師可以組織兒童獨立或合作完成創(chuàng)意作品,在教室里展覽,由教師和學生進行投票,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制作獎和最佳合作獎。這個成績就作為本課程學生期末評價依據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伙伴之間智慧互補、經驗分享、同構共建、合作創(chuàng)造,生成超出預設的“溢出效應”。這個過程是一種課程評價,更好地幫助學生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
3.情境對話
新教材主張讓兒童通過情境問題逐步提升辨別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照應教材編寫意圖,創(chuàng)設典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逐步形成自發(fā)的、內在的德性。如四年級下冊有《大眾傳媒》一課,評價時,可組織新聞發(fā)布會,交流新聞,暢談熱點,分享觀點。情境評價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完全沒有其他學科考試的緊張心理,在分享、互動、爭論、合作中建構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4.操作實踐
2014年蘇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專門開辟了“實踐園”版塊,旨在引領兒童通過實踐感悟生活,生成道德智慧。陶行知先生認為,認識來源于行動,所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從經驗里產生出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認同以“會游泳”為評價指標,不做“紙上談兵”。如一年級上冊《好牙伴我一生》(要求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四年級上冊《自救自護》和五年級上冊《認識地圖》等,都適合通過實踐操作來評價。
三、以生活為歸宿——課程評價有方向
新教材在直面生活問題、指向修身養(yǎng)性、滲透人生智慧的風格上更加鮮明。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使得每個學生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御病痛,勝過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從而實現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目標。筆者認為,生活力即生存的能力和智慧。以生活力作為教育評價標準,是為學生終生負責。
1.在日常生活中評價
新教材更加注重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強調在不同生活場域中反復提倡與訓練。我們完全可以把兒童本學期的實際生活作為考核內容,選擇本學期課程中若干典型的學習主題,通過多元評價活動,了解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獲得的情感體驗、形成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習得的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以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生活力的豐富和提升。如三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遵守規(guī)則》一課。期末,我們將學生本學期遵守規(guī)則的情況記錄作為本課程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以引領兒童更好地實踐所學內容,及時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形成規(guī)則意識,提升道德生命的質量。
2.在活動中評價
新教材呈現和引領新的學習方式,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滲透在各個主題活動之中,引領兒童動腦動手,培養(yǎng)兒童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主題活動是兒童展示各種才能、加速社會化進程的極好平臺。如我們在全校開展“每月一辯”活動。每學期初,根據課程和兒童的實際生活選擇辯論主題,按年級公布,學生自主申報參加“每月一辯”活動,全年級學生現場觀看,評選出“優(yōu)秀辯手”。選手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辯論中展示得淋漓盡致,這既是在過有意義的課程生活,又是一種參與課程評價的形式。
綜上所述,實施整體融合型課程評價,使兒童成為課程評價的主人,教師應是引導者和服務者,他們要能搭建有選擇、有依據、有方向的分享平臺,促進兒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