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華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廣,在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逐漸開始開展綜合性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方面有助于充分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顯著提高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開發(fā)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25-0-01
引言:
在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第一次設置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這也是對教材內容的突破性改革。在綜合性學習單元中的內容,大多是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拓展和提升,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自主探究的情境,體現(xiàn)出語文教材中更多的多向性、綜合性、實踐性、多樣性、豐富性。
一、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狀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體差異、學生的進取精神、主動意識、求知欲、好奇心等各個方面,盡可能的開展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有助于營造出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結合作的意識。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的突出,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相比,綜合性學習的自由度、靈活性、邏輯性更強[1]。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fā)和利用
(一)教師應該更加充分的認識“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能夠加強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首先就需要充分的認識“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這也是順利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發(fā)揮“綜合性”學習的作用,通過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真正的培養(yǎng)學生實施、協(xié)調、組織、策劃等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加直接、真實的獲得感性知識,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教材知識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用更加客觀、形象的解釋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主觀、抽象的知識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加強課堂內外的“交流和溝通”,通過綜合利用社區(qū)、家庭、學校等地方的教育資源,積極的開展“綜合性”的教學課程,讓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到無限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學生課外實踐的機會[2]。但是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并不是類似于春游、秋游、集體活動等簡單的戶外活動,而是要真正的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之間的結合,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和理解相關的知識,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地促進意義和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做好計劃,確保實踐活動有措施、有步驟、有目的,有豐富多彩的實踐內容。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性
在初中階段,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還不成熟,對任何事情的注意力都難以長時間的集中,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3]。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綜合性”學習,能夠充分的提高效率和質量,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對學生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時間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地促進意義和作用,“綜合性”學習具有可行性和教學意義,值得推廣。目前“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仍然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唐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66.
[2]姜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探析[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10:63-64.
[3]閆傳亮.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