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江
摘 要:美術鑒賞是人們把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自的視覺感知與審美知識等結合起來,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聯想、體驗、分析和判斷的欣賞與鑒別的過程。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直觀的構思,給青年學生以啟迪、以感動,從美術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獲得愉悅和滿足,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了很多人文知識,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關鍵詞:鑒賞 鄉(xiāng)村生活 色彩 構圖
《拾穗者》是法國著名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創(chuàng)作的人物風景油畫,畫面描繪的是十九世紀法國鄉(xiāng)村秋季收獲后,人們從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是現實主義美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是最能夠代表米勒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該畫現珍藏在巴黎奧賽博物館內。
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以農民生活為題材,具有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出身農民家庭的米勒從小就對農村生活有著特殊的情感,希望通過他的畫筆能夠讓人們充分了解法國農民淳樸和勤勞的美好形象。為此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干農活,下午就在小屋子里畫畫,生活上的艱難困苦并沒有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反而更加激發(fā)了他的靈感,使他對藝術充滿了熱愛和追求。
基于生活上的種種因素,米勒與1857年創(chuàng)作出了這幅《拾穗者》。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十九世紀法國農村勞動人民在田間勞動的場景,簡單而真實的表現出以三名正彎著腰繁忙地撿遺落在地上的麥穗的農婦形象。深秋,一望無垠的田野上,三位農婦穿著粗布衣裙和笨重的舊鞋子,謙卑地躬下身子,在田野間拾起散落的糧食。米勒完全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表情,就如同理想中的農民一樣辛勤而深沉地勞動著。盡管臉部都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于忍耐、謙卑、忠誠的表情。畫中農婦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在外型上,輪廓明顯,形象堅實有力,以表達廣大農民獨特的堅毅的氣質。畫中三個主體人物分別戴著紅、藍、黃色的頭巾,并且也將這三種顏色作為了衣服的主色調,畫中的農婦不是整幅畫中離觀賞者最近的人,在透視上也沒有顯得很大。很顯然,三個人物在畫中的位置是米勒精心安排的,畫中人物的位置也與畫中光源的走向之間有著默契搭配。光源自畫面后方左上角照射向前偏右的位置。人物的站位也隨著光源的走向而一字排開。這樣由于光源的變化,三位農婦身上受光的強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對比度也有著微妙的差別。此外,由于人物在畫面中離觀眾的遠近也不盡相同,根據近大遠小的透視原則,人物在畫面中的大小也存在差異。當然,對背景的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遠處的背景部分離光源近,所以較離光源較遠的畫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較亮。整幅畫面的暗色調流露了農婦沉重的心情,也表達了米勒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重。整幅畫作的人物位置渾然天成,獨具匠心,顯得簡潔明了,同時又不失和諧,與蔚藍的天空和廣闊的田野融為一體,共同襯托著辛勤工作的農婦,包容著他們。
與畫中人物位置的比較而言,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對三個農婦衣著顏色的處理上獨具匠心,這才使得中間的農婦成為了焦點,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首先,我們來看農婦們上衣的顏色。我們可以把三位農婦上衣的色彩明度分成亮、灰、暗三種基調。再次,我們來看農婦們的裙子顏色。上衣中最亮的使中間那名農婦穿了在畫面中明度最低,色調最暗的一條裙子,這恰恰也與她的白色上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種鮮明對比下,白襯衣的明度便顯得更加亮了。與此同時,為使這個畫面平衡,作者把最亮的裙子穿在了畫中離我們最近并且靠右的農婦的身上,而明度居中的裙子則穿在了畫面中最左面農婦的人身上。在頭巾顏色的選取上,作者也是獨具匠心,中間農婦的紅色頭巾無疑是最能夠吸引欣賞者眼球的。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米勒以色彩為手段解決了畫面中焦點的問題。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張畫時,我們首先會被前方的三名農婦所吸引。而三人中,觀眾的視覺焦點被首先鎖定在中間的那名農婦身上。在眾多色彩中,越偏暖而且明度越高的顏色就越能吸引觀眾的注意。毋庸置疑,本幅畫中紅色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同時我們還能看到,中間那名農婦帶著粉紅色的套袖,這是區(qū)別于兩邊的人的。畫面左邊的人也穿著偏紅的衣服,之所以沒起到這樣的目的,原因很簡單,就像前面提到的左方的人在畫面左面,位置上本不在中心,況且畫面左邊的農婦穿的紅衣服在色彩明度上也完全沒有中間農婦衣物上的紅色亮,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左邊農婦衣服的紅顏色略顯臟,同時這也是由于明暗對比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暗黃色調總給人一種寧靜沉重、莊嚴傷感的感覺,而那三名農婦的頭巾的鮮艷顏色也被染上了一種淡淡的哀傷。畫中的左側光源照射在農婦的身上,使她們顯得沉穩(wěn)有力,使作品在純樸濃重淳厚的氛圍中,極具撼人的力氣,吸引住了觀賞者的視線。
在描繪三位主體對象位置的處理上,米勒把諸如草垛、樹木和農舍等物體放在了整個場景的后方,把主人公畫在前方。三位勞動者的動作姿勢也被畫家描繪得不盡相同,這在體現現實生活中勞動者勞作時姿態(tài)各異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人體素描方面扎實精湛的繪畫能力和堅實的繪畫基礎。由于在畫面中離觀眾的位置近,三個農婦與遠處的背景對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視覺上顯得更大。整幅畫中最經典的就是畫后方天地交匯的水平視平線與畫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來的光源的對比,這樣的對比形成了二維與三維空間效果的交錯,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整幅畫中充滿了對比的元素,諸如主體人物勞動場面中充滿的生氣活力,與農場后方無生命力物體的死寂形成對比,以及畫面中遠近色彩明度的對比和通過透視形成的人與景之間大小的對比。
真實,是作者米勒賦予《拾穗者》這幅畫的生命,這種真實能引起人們對當時社會的共鳴,所以資產階級懼怕米勒,懼怕他帶有濃烈寫實主義色彩的筆觸,嚴酷的社會問題,緊張的階級對立局面,都在這幅畫里,被深刻的揭露出來。他筆下的農民具有一種淳樸善良、憨厚堅毅的美,永遠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這幅名畫傳達了米勒對勞苦大眾艱難生活的無比同情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鐘愛,他試圖把觀賞者帶入這樣一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田園里,感受大地的脈搏和心跳,體會她頑強而又樸實的生命,體會鄉(xiāng)間人民生生不息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