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坤
【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腦出血(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 6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甲組, 同期66例HICH患者作為乙組。對比兩組不同出血部位發(fā)病率與治療情況。結果 甲組丘腦、腦干部位發(fā)病率(22.73%、15.15%)高于乙組, 腦葉部位發(fā)病率(3.03%)低于乙組(P<0.05)。甲組治愈率(7.58%)低于乙組, 死亡率(62.12%)高于乙組 (P<0.05)。結論 基底節(jié)殼核為腦出血主要發(fā)病部位, 且同HICH患者相比, 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愈率更低, 死亡率更高。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48
在臨床上, 上消化道出血雖然為HICH一種多見并發(fā)癥, 但關于其發(fā)病機制確還未有統(tǒng)一表述, 普遍認為同應激性潰瘍有關。而且高血壓腦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還有著病情發(fā)展嚴重、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點, 是HICH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本文探討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點,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甲組, 男40例, 女26例, 年齡43~80歲, 平均年齡(61.2±6.6)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與CT、頭顱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實驗室檢查確診。選取同期66例HICH患者作為乙組, 男42例, 女24例, 年齡40~82歲, 平均年齡(60.5±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歸納兩組患者腦出血部位, 同時具體根據(jù)患者情況給予其對應治療。乙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即接受降顱壓、止血與有效調整血壓、應用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療。甲組在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 針對患者上消化出血情況被給予對應治療。即:靜脈滴注40 ml奧美拉唑, 1次/d;對昏迷時間>3 d者, 常規(guī)留置胃管, 以鼻飼營養(yǎng)素或混合奶, 1 L/d, 經(jīng)胃管保持1~2 ml/min的速度滴入;早晚各抽取患者胃液1次, 觀察胃液顏色并測定其pH值, 確保pH值維持在5~7間;若胃液顏色出現(xiàn)變化或存在出血情況, 亦或pH值<5時, 給予其胃腸減壓處理, 并用冰生理鹽水進行洗胃, 經(jīng)胃管注入50 ml果膠泌乳劑, 3次/d, 云南白藥2 g, 每隔4 h 1次, 并將奧美拉唑靜脈滴注時間改為每隔6~12 h 1次, 如有必要, 可增加0.1 mg奧曲肽皮下注射處理, 每隔8 h注射1次[1]。同時, 動態(tài)觀察患者水電解質與血容量變化情況, 若失血量較多, 或血紅蛋白<7 g, 需給予其適量輸血。
1. 3 療效判定標準[2] 結合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對其治療效果加以判定, 患者神志清楚, 無肢體、語言功能障礙, 且血腫或出血完全被吸收, 為治愈;患者神志較清楚, 語言與肢體功能也有所恢復, 自覺癥狀有所改善, 且血腫或出血大部分被吸收, 為好轉;患者語言或肢體功能均無改善, 為無變化;患者語言與肢體障礙更為顯著, 為惡化;死亡。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腦實質出血部位發(fā)病情況比較 甲組丘腦、腦干部位發(fā)病率高于乙組, 腦葉部位發(fā)病率低于乙組(P<0.05), 兩組基底節(jié)殼核與小腦部位發(fā)病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 甲組治愈率低于乙組, 死亡率高于乙組(P<0.05)。
3 討論
對HICH患者而言, 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癥狀, 則會使機體血容量與腦供血量明顯減少, 從而加重腦部的損傷, 為急性腦血管疾病的一個嚴重并發(fā)癥, 且同腦出血嚴重程度也有著密切關系, 患者腦出血病情越嚴重, 其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病率也就越高, 預后效果也就更差, 病死率也更高[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甲組丘腦、腦干部位發(fā)病率(22.73%、15.15%)高于乙組, 腦葉部位發(fā)病率(3.03%)低于乙組(P<0.05)。甲組治愈率(7.58%)低于乙組, 死亡率(62.12%)高于乙組(P<0.05)。在腦出血各個部位中, 基底節(jié)殼核的發(fā)病率最高, 且腦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多發(fā)生在丘腦與腦干部位出血者。同時, 所有患者均被給予對癥處理, 結果發(fā)現(xiàn), 甲組患者治愈率更低, 死亡率更高??梢?, 針對臨床HICH患者, 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有效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情況的出現(xiàn), 以相對降低該類患者的死亡率, 改善預后。而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防治, 關鍵就在于及時解除顱內(nèi)高壓癥狀, 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并對機體胃腸黏膜進行保護。
總之, 在臨床上, 醫(yī)護人員需具體結合患者癥狀進行早期診斷, 并在早期診斷中仔細觀察是否存在出血征兆, 進而結合情況, 給予其對癥治療, 以有效預防消化道出血情況的出現(xiàn), 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黃永銳. 3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 求醫(yī)問藥(下半月), 2013, 11(6):70, 72.
[2] 張梟楠, 張垚. 腦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20臨床分析. 求醫(yī)問藥(下半月), 2012, 10(7):399.
[3] 和麗杰. 高血壓腦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臨床分析.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2, 12(20):105.
[收稿日期: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