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淑珍?。ê颖笔∪罕娝囆g館 050000)
?
淺談聲樂“三種唱法”在教學實踐中的結合
蘇淑珍(河北省群眾藝術館050000)
摘要:作者是從事群文系統(tǒng):聲樂輔導了多年的老師,接觸過不同條件的聲樂學生。她根據(jù)群眾文化特點:時間緊、任務重:在短時間內把所知道的教授給學生,并教她們:充實自己的演唱風格,適應聲樂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和社會審美!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寫出了這篇論文。
關鍵詞:韻味;風格;個性;社會性
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聲樂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其在社會教化、審美娛樂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聲樂界,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不論哪種唱法都是在不斷地完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聲樂標準和演唱風格。但并不是獨立和隔絕的,三種唱法在教學和演唱中仍有很多相互借鑒之處。作為一名群文系統(tǒng)的聲樂教師如何在短時間內把三種唱法的技巧巧妙的結合并傳授給學生,下面就把我的一些教學體會向大家做以匯報
美聲唱法之所以風靡世界,被各國聲樂界所推崇與學習,主要表現(xiàn)在:聲區(qū)統(tǒng)一、聲音悅耳、圓潤、音準準確無誤。極為講究聲音的位置、共鳴、氣息;不出現(xiàn)喊叫、鼻音、粗嗓音或白聲。
首先,在教學中應多采用中國歌曲作為訓練的曲目,而且要求學生嚴格按照美聲唱法的原則練習。比如:對中聲區(qū)不是很好的學生重點要強調氣吸一腰部的力量,加強胸腔共鳴方法的運用。在曲目選擇上應采用曲調舒緩、音域不是很高的練習曲訓練如《我愛我的臺灣島》《漁光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來訓練學生的中、低聲區(qū)。有的學生基礎好一些,高聲區(qū)很漂亮,能唱到C3但中、低聲區(qū)下不來,對這樣的學生首先要加強中、低音區(qū)的規(guī)范訓練,待中、低聲區(qū)出來后,接下來要講究歌唱狀態(tài)的整體性。其方法是:歌唱時,要將后脖梗、背挺起來,腿要站住,形成“三點一線”。在歌曲的訓練上選擇一些如:《月光下的鳳尾竹》《打起手鼓唱起歌》《黑孩子賽琳娜》等不同風格的歌曲。并根據(jù)歌曲的表達層次來展示不同的聲音狀態(tài)和面目表情。我認為,不能過早地來定聲部,應把高、中、低三個聲區(qū)拉出來。要求每個音都“坐”在氣流上唱,而且感覺嘴長在胸腔,每個音都要從胸腔這個地方發(fā)出來。當想用嗓子去喊時就要想到氣流上去唱,要柔和些。當用真聲喊不上去想用“虛聲”時,就要用胸腔這個“嘴”在氣流的襯托下“實”起來。
其次,在歌曲的歌唱上,要運用戲曲唱法的“嘴皮子”的功夫,強調不能光想著腔體的狀態(tài),還要把所唱的內容交待清楚,要讓聽眾聽清在唱什么才能談其“欣賞”。學生演唱時,嘴皮要非常清晰的把“字”送出來,有時可根據(jù)歌曲的舒緩運用一些曲藝里“說唱”的形式,也就是在旋律上去說,強調“字頭”打出來。當音域較高,歌曲達到高潮時,腿、腰部、后背、后脖梗要象“一堵墻”一樣地挺住,口腔里面,牙關、小舌頭、后咽壁、軟腭要極度地興奮并通過頭腔一眉心把聲音“打”出來,要用“金屬般”的高音結束全曲,給聽眾聽覺上的美好享受。
通過以上的訓練,美聲唱法的技巧性和中國歌曲的民族性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可以使學生的聲音、音色顯現(xiàn)出來,能夠達到適合我國語言的美聲唱法。
在教授民族唱法時,既要注重技巧的訓練,又要注重風格的多樣化,使學生能演唱各種不同地區(qū)的民歌。比如:有的學生具有純正的民歌嗓子,但聲音“尖亮”,讓別人聽著提心吊膽。這就需要加以引導,具體方法是:首先強調氣吸一腰部的力量來使她的聲音沉下來,讓學生意念“嘴”是長在“胸腔”上,練習曲應采用《燕子》《北風吹》《搖籃曲》《映山紅》等曲調舒緩、沉穩(wěn)、氣吸容易沉下來的歌曲,使學生的聲音聽起來有“根”。其次是繼續(xù)加強聲音的力度和厚度,練習曲應采用《小白菜》《蘭花花》《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等歌曲,使聲音走向呈現(xiàn)“美聲”“管狀”的,厚實的聲音品質,體現(xiàn)結實、爆發(fā)力和穿透力,保持聲帶肌肉的良好狀態(tài)。有的學生在音色上像民歌,但音量不大,音域不寬。這就需要在訓練方法上首先把音量拉出來,選擇一些如:《在銀色的月光下》《草原之夜》《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一些中、低聲區(qū)的歌曲。音量出來之后再擴展音域,在高音3—6(小字二組)這幾個音上,我采用了男聲“關閉”的方法,即:音量用一半,在牙關一后咽壁—軟腭—眉心—聲音送出來,它的整個感覺就像人們“鉆”地道一樣,用《叫我如何不想他》、《思鄉(xiāng)曲》、《那就是我》等歌曲來訓練。而且要求在中聲區(qū)聲音不能太厚實,因為是民歌,面罩的感覺多一些,聲音明亮一些。在演唱不同風格的民歌時,要采用不同的方言和曲調,如:山東民歌《包愣調》里,月亮兒的“兒’,字用三聲(V)念:地、襯詞;愣,吆、來,曲調上V、~~~符號的出現(xiàn)構成了山東民歌特有的風格等等。要使學生意識到方言和曲調是歌曲“韻味”的重要手段,要時刻把“韻味”的概念放在歌唱的觀念、歌唱意識的首位。把美聲的技術性僅作為達到提高、豐富民族聲樂這一目地的手段。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總結的幾點方法和經(jīng)驗,有一定的效果。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高聲區(qū)出來了,中、高聲區(qū)結合也很好,三個聲區(qū)都具備了,奠定了美聲唱民歌的基礎。在用“美聲唱法”教授民歌學生時從沒有出現(xiàn)過“聲帶小結”“聲帶嘶啞”“聲帶息肉”等一些聲帶疾?。幌喾?,通過學生的演唱,既表現(xiàn)了歌曲的不同風格,又體現(xiàn)了各種技巧的存在。
根據(jù)我的教學經(jīng)驗,在不破壞通俗唱法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加進一些美聲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教學手段,能進一步豐富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和表現(xiàn)風格。如:氣吸的支持—腰部,使聲音聽起來有“根”。胸腔共鳴的運用使聲音在原有基礎上渾厚些,頭腔共鳴使聲首在高聲區(qū)假聲上更自如些。面罩—鼻腔的運用使聲音更明亮些??傊?,使其音量更大一些,聽起來更有技巧、有方法。但絕不象民歌或美聲學生那樣純正、到位,這是由通俗唱法歌手特有的“音色”決定的。在曲目的選擇上盡量選一些旋律流暢簡單、易學易記,歌詞大眾化的如:《說聊齋》《亞洲雄風》《嫂于頌》《黃土高坡》等一些很有風格的歌曲。首先要求學生,要唱聲音的“內在感覺”,要唱情,自己感動了,才能感染別人。其次要看歌曲需要什么樣的形體動作來表現(xiàn),需要什么樣的聲音來展現(xiàn)歌曲,也就是說,風格是第一位,聲音是為“風格“服務的。美聲的或民族的教學手段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而不能把通俗歌手當“美聲”或“民族”來訓練,那樣會不倫不類。
通俗歌手唱的是“韻味”和對音樂的“感覺”,要的就是那種“張揚”的個性,這是通俗歌手受歡迎的真正原因。追求具有我們民族性和社會性的通俗音樂,是通俗唱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無論這三種唱法怎樣有各自的聲音標準和演唱風格,但都離不開“繼承—創(chuàng)新—再繼承一再創(chuàng)新”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離不開相互借鑒,吐故納新。只有這樣,聲樂藝苑才會百花爭妍,春色滿園,永葆聲樂藝術的先進性、時代性、群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