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春
摘 要: 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課堂中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去閱讀、疑探、討論、交流、想象、寫作。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fā)現問題、學會探索問題、學會創(chuàng)新,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小學教育 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他們學習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探求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不僅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學習各學科的工具。因此,語文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能力
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教學前,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有“我想學”、“我要學”的強烈求知欲望,樹立“我能學”的信心。預習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體驗,在“疑”中“探”,鼓勵學生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通讀或瀏覽課文,就得默讀或快速讀,遇上生詞難字,就要動手查字詞典,并把自己在文中發(fā)現的新問題寫下來,把理解、感悟寫出來,把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勾出來體會,把文章主要內容寫出來等。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意愿,選擇預習內容、方法。教師要勤于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善于抓住學生的進步,不斷激勵學生自學。
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力;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審美情感、陶冶人的情操。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中的突破點,邊讀邊體會、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在讀書中尋求自己提出問題的答案。指導邊讀邊思,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開拓思維;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指導學生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時,讀出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難困苦,讀的語氣要凄涼,感到絕望;當挖掘到38小時,聽到兒子的聲音,讀出父親的回答時聲音嘶啞,充滿疲憊感,卻又那么激動、迫不及待的心情,甚至讀出淚花,讓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能力,無論何時閱讀,都不用老師教,真正“會學”閱讀。
三、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對小學生來說,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是實現學生與老師交流的前提。生活是口語交際訓練的廣闊天地,是口語交際的源頭。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極在生活中參與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樂于交際,善于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樂趣,能大膽說、獨立說。教學生“會說”,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做到有條理性,交流態(tài)度要大方、要有禮貌。講生活中所見、所聞,以及發(fā)生在身邊的事。如講自己高興的事、難忘的事,談自己的成長經歷,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活用教材,如口語交際中可以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選一個學生喜歡的身邊話題進行采訪,如《你對學校環(huán)境的看法》等這樣學生就有話說。此外,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活動,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任務是在聽、說、讀、寫、思等訓練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則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要立足文本,在課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窮人》一文,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桑娜和漁夫如何喂養(yǎng)七個孩子?他們經歷哪些苦楚?這七個孩子將來的命運如何呢?《小木偶》在經歷了只有笑臉后,老木偶給了它該有的表情,小木偶的生活是否就一帆風順、風雨無阻了呢?又如教學《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大膽想象?!拔鍘X”高大雄偉的山脈在紅軍心里只不過是翻滾的小波浪,“烏蒙山”懸崖陡峭的高峰在紅軍戰(zhàn)士腳下只是滾動的小泥丸,體會出紅軍戰(zhàn)士藐視苦難,把困難當做平常事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生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性思維隨之產生、發(fā)展。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想象是發(fā)明的基礎,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想象。
五、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
寫作靈感來源于生活,教會孩子用眼觀察生活,用大腦感知、記憶事物,用心感悟,讓孩子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并積累生活經驗,學會用語言總結自己的觀察,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見解。通過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體驗、理解,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如《第一次走上領獎臺》,讓學生寫出走上領獎臺瞬間的自豪、激動之情,甚至感動得留下淚水;讓學生把獲得成功的過程寫具體,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體會到淚水背后的經歷是那么的不平凡。
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寫作是閱讀的結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有所感悟并獲得寫作方法,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寫作范文。如《白鵝》和《白公鵝》這兩篇課文,寫出了鵝的不同個性,教師要抓住課文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不同作者筆下的事物各有特色。又如老舍筆下的《貓》,非常細致地刻畫了貓的可愛樣子,貓的古怪性格,貓的貪玩,把房屋、花園當成運動場,毛線團在它那里成了玩具。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樸實而形象,是寫作的范例。完成課文教學后,應及時讓學生進行片段小練筆,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教學活動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既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從而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疑”、“探”,主動實踐,主動創(chuàng)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語文課充滿生命活力,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