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的現代經濟社會中,存在著兩種最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政府和市場。其在促進一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方面發(fā)揮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經濟本起源于西方,但與西方傳統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并沒有實行過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制度。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經過1956年三大改造,我國又過渡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著自己的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在對政府和市場之間關系的認識方面,我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探索過程。社會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我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隨著具體國情而不斷探索和深入的過程。因此,結合歷史與現實可以將之分為三個階段:(1)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2)改革開放后至正式確立市場經濟制度(1978~1992年);(3)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后(1992年至今)。文章從觀念變遷、具體實踐等角度對政府與市場關系認識的演變進行考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我國市場經濟的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對策。
【關鍵詞】政府;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科學發(fā)展觀
一、改革開放前的認識演變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下的是一個貧窮落后、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的態(tài)度,對新中國采取外交孤立、不與新中國建交并對中國沿海實行封鎖的敵對行動,使當時新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外交上,新中國對蘇聯采取“一邊倒”的策略,所以這一時期我國一直照搬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完全脫離了我國基本國情,最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主要是純粹的統制計劃經濟,市場的作用被完全的否定。政府全能,市場不在,政府完全替代市場。政府突出微觀管理職能,政企不分,企業(yè)毫無獨立性和自主性,其人財物和產供銷完全由政府統一決策和配置,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也完全由政府一手包辦。在此種情況下,政府扮演的是一種全職全能的角色,使其能夠事無巨細地包攬一切社會經濟事務。在當時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發(fā)展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它對于我國修復戰(zhàn)爭遺留下的創(chuàng)傷,從而迅速建立起獨立的工業(yè)體系,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產生了重大的積極作用,成為當時經濟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建國之初,市場被看作資本主義的產物而一直被我國主流經濟學視為批判的對象。新中國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經濟理論的熏陶下,在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再加之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背景限制下,走上了計劃經濟的道路。
1956年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墒莾赡曛蟀l(fā)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工農業(yè)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嚴重困難,自然環(huán)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這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漠視客觀的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與當時國內的經濟形勢嚴重脫軌。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國在長達十年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fā)展緩慢,主要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束縛??傊?,從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道路上遇到重大挫折,在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上基本上沒有重大進展,隨著“以階級斗爭為綱”路線的正式確立,經濟發(fā)展完全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從限制市場經濟到基本取消市場經濟,只在部分地區(qū)保留了為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集貿市場。
二、改革開放前期的認識深化
在這一階段,我國對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即主要在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內,不斷調整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具體說來,市場因素開始被逐漸引入,承認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并加以利用,計劃的范圍開始被壓縮。
1976年,伴隨著“四人幫”被粉碎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國家長期混亂的局面得以終結。經過兩年的迷茫期,1978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使黨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會上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決定,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979年11月26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破天荒地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他認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他認為,社會主義并不排斥市場經濟,而且可以搞市場經濟,其目的是利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鄧小平開始總結過去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認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這一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開始形成并逐步發(fā)展成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式確立,當前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不斷調整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全面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從此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入了全面探索時期。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共產主義力量遭到重大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再次將矛頭指向中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發(fā)表了南巡談話,就中國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關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眻远艘l(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心和信心。
1992年10月12日,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四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qū)可以有所不同?!薄吧鐣髁x市場經濟”的提法從出現到正式確立,經歷了14年。這是一個新認識逐步形成、發(fā)展、深化的過程?!吧鐣髁x市場經濟”在全黨的建立,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認識上的一次大的飛躍,從此中國經濟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其中也產生了一些以前沒有的新問題。黨中央在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下,從新世紀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首次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加深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經濟發(fā)展應該是“又好又快”的發(fā)展。科學發(fā)展觀從各個方面進一步具體化了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也為我們下一步發(fā)展市場經濟在宏觀上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論述了當今中國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中的重大問題。即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而保證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市場主體都能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從而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前提。這對當今我國的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斷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日常的經濟管理中,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
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堅持發(fā)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發(fā)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也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判斷,在這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再次選擇了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梢哉f,中國探索既是一個逐步深化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動態(tài)調整的實踐過程。
參考文獻
[1]楊干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白永秀,任保平.中國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蘇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陳惠華,劉阿鋼.變革:市場中的政府角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吳雅杰.中國轉型期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熊文邦(1991-),重慶人,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經濟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