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穎
摘 要: 情貴于真,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濃濃情味的話語,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情感性處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一種情感體驗,達到激情勵志的功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審美情趣,使之學會讀史、學會做人。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情感教育 滲透方式
情感是人對客觀與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的體驗,反映的是客觀事物與個體主觀之間的某種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了干枯、蒼白的語句,這語句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爆F(xiàn)在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寶,父母對之非常溺愛,有些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是非觀念存在問題。而新形勢下,“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課程標準中情感教育是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完善人格?,F(xiàn)就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完成情感教育的滲透談談我的看法。
一、情感處理,激發(fā)熱情
在歷史教科書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顯性情感因素的內容,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發(fā)掘課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把它展示出來,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是帝國主義國家分贓的會議,我讓學生在這兩次會議里模擬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國。這樣學生體驗到“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地理解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必然性。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的有關情感遷移到這類教學內容上。例如講新文化運動背景時,為了突出民國初年在中下層民眾中的兩種主要思想傾向,我很輕松地和學生說:“同學們,說說你最崇拜的人是誰?”問題一經(jīng)提出,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fā)出來,紛紛爭著回答,有現(xiàn)代知名的影視明星、有著名的封建皇帝及一些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有科學家或身邊的一些熟悉的人等。當給予學生必要的肯定后,我繼續(xù)設問:“你知道民國初年人們崇拜的是誰嗎?”在學生作了一番猜測后,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這是江蘇第一師范學校的一份考卷,應考的有300多人,都是中小學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舉崇拜的人物,列舉崇拜孔子者157人,孟子61人,孫中山17人……此外23人則無崇拜者也?!背霈F(xiàn)這么一段材料后,學生在驚訝之余很快就歸納出當時的兩種思想傾向,而且學生記得格外牢,課后的檢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呈現(xiàn)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人物軼事,尤其是科技文化這一塊,教師在講述有關知識時,特別應注重將知識與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聯(lián)系起來,賦予這些內容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產(chǎn)生親切感。如上《文藝復興》介紹“達·芬奇”這個人物時,先從學生知道的畫雞蛋的小男孩引入,然后具體補充他偷尸體進行解剖的鍥而不舍、刻苦鉆研、堅定執(zhí)著的軼事。通過這些軼事的介紹,除了激發(fā)學生興趣,也是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喚醒。
二、多元視角,全面評價
我非常喜歡看時政新聞,也喜歡看網(wǎng)上的評論。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許多人的評論很偏激,很沖動,缺乏理性。所以,我很注重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讓我們通過把握歷史人物的活動實質更深刻和更準確地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能使我們從各類歷史人物中總結和汲取有益的經(jīng)驗教訓,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提高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評價好人物與其相關聯(lián)的事件。首先我會找學生談談他對這個人物或這件事情的看法,我通過對學生評價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引導,最后把如何評價人物和事件的方法總結出來。
對于如何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培養(yǎng)的,除了學生的年齡小和閱歷較淺的因素以外,還需要時間不斷強化。比如學習初一歷史時,我讓學生評價秦皇、漢武、唐宗,評價大運河的開鑿、科舉制度等。到了初二年級,我會讓他們評價譚嗣同、毛澤東等歷史人物,評價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初三年級會讓他們評價拿破侖、林肯、華盛頓等偉人,歷史事件會讓學生評價新航路的開辟、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等。這樣做是為了不斷強化學生對人物和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養(yǎng)成習慣,同時讓學生知道評價要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風格魅力。
三、積極體驗,善于拓展
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釋的,正所謂歷史包含歷史人物、地理地貌、風俗習慣、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等,學生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解釋,這樣他們的情感體驗才會真實和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但它畢竟是學生自己的認識,來自學生內心的體驗,所以應該多鼓勵。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快樂、舒適、幸福等肯定性情感體驗,恐慌、焦慮、痛苦、驚嚇等否定性情感體驗,從正反兩方面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愛心、同情心體驗,這是學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的一面,是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反應。為了加深對中國民族工業(yè)艱難發(fā)展的認識可組織學生觀看電視劇《大染坊》的最后一集,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性命運走向,揭示民族資本家的艱難生存過程,使學生在活生生的劇情中深刻地體會中國民族工業(yè)在20世紀實發(fā)展的艱難狀況,也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的成敗與國家的興亡是息息相關的,個人命運必須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正所謂“國不富則民不強”,從而激發(fā)青年學生為振興祖國和振興中華民族而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四、融入生活,寬容博愛
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學生的錯誤和問題而進行批評,可是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一些學生:由于在家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溺愛,因此非常任性,容不得老師的批評和建議,對于老師輕則甩臉,重者頂撞,讓老師們很是頭疼。因此,課堂上我非常注重即興引導教育。有一次,剛上課就有兩個學生在不停地竊竊私語,我點了他們一下,其中一個學生立刻陰著臉,把歷史書往旁邊一摔,表示對我的不滿。我輕輕一笑繼續(xù)講課了,那節(jié)課我講的是《洋務運動》,在講曾國藩時,本準備一帶而過,可是突然想到曾國藩的故事正好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于是即興講起曾國藩作為清朝的重臣,卻能多次包容年少輕狂的左宗棠對他的不屑和輕視,而且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恩怨而提拔左宗棠,這是多么寬廣而博愛的胸懷。所以,其貌不揚、“拙誠”的曾國藩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我又簡單引用唐太宗雖貴為一國之君,卻能接受大臣的當面斥責。接著我說道,可是老師剛才的一個批評卻讓你們中的某些人無法接受,看來大家真的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心胸,只有寬容博愛才能鑄就成功的人生。此刻那位學生點點頭,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教育。
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在一起經(jīng)常比吃穿住用,特別是我所在的山區(qū)縣學校,有些學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可是根本不體貼父母,一味地和同學攀比。因此,我在講紅軍長征時,把長征中的感人故事講述出來,讓學生體會什么是長征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打算發(fā)揚哪些精神?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在講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時,把他們九死一生的遭遇生動地描述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他們閃光的心靈、不朽的人生,不僅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陶冶,而且從他們身上學到不畏困難爭取成功的堅強的意志品質。誠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青年時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時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結合在一起?!?/p>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歷史教學情感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人格。在新課改形勢下,新的歷史課程目標明確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新時代的歷史教師只有把這三者巧妙結合起來,互相滲透,才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升華情感上實現(xiàn)大豐收。
參考文獻:
[1]高月芳.優(yōu)化歷史情感教育的探討[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10).
[2]李桂紅.歷史教學備課中要體現(xiàn)情感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23).
[3]王海俠.淺談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新課程(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