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兄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探究為主要特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或者討論的方式,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學生在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模式;小學數(shù)學;教學
小學數(shù)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學生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奠定了基礎。那種“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和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背道而馳,這對教師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的標準,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yōu)橹鲃犹骄繑?shù)學知識,做一個知識的構建者。自主探究式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將會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一、老師、學生角色互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數(shù)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定期組織角色互換的活動,讓學生講課提問,突破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手把手式的授課方式。這就要求學生提前對所學知識點有一個認真全面的了解,不明白的地方通過查資料、問家長、和同學探討交流等方式探索得知,讓學生站在老師的位置講課,老師處于學生的角度聽課。這種授課方式有助于老師充分了解學生掌握新知識的程度,也有利于學生膽量的提高,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
二、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首先要求的是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是基礎。為了配合這項工作,教師可以在課前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預習解答這些問題。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參與,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解答教師所留的問題。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對某些疑難點產生疑惑。為了解決這些疑惑,同時解決教師留下的問題,學生會采用相互間的交流、查閱資料等各種方法,這就是一種探究式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對小學數(shù)學的課后作業(yè)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作業(yè)設計中,多數(shù)教師給學生布置大量習題,以此鞏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充分有效的課后預習,并將練習與鞏固放到課堂教學中。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上一堂課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對這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需要學生在預習中了解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完成課后的練習題。其本質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所了解,同時找出學習中的疑難點。此時,學生需要通過教材或者工具書進行預習,這就是在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能找到學習中的疑難點,同時在課堂學習中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三、自主思考,獨立探究
所謂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幾十個有差異的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動手“做數(shù)學”,使他們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shù)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張梅玲教授說得好:“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chuàng)造畢竟是創(chuàng)造,要創(chuàng)造要發(fā)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畢竟是在前進、在發(fā)展,路是人走出來的?!?/p>
如在教學《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時,多媒體出示主題圖,并列出算式:30+20,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你打算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數(shù)學現(xiàn)實,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個十個地數(shù),30、40、50。②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讓他們自由選擇最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60+20。
四、教師指導,讓學生探究問題
當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以后,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使學生開始嘗試探討問題。在這個課堂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想一想、算一算、畫一畫或者拼一拼等方式,對教師提出數(shù)學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推理、驗證等嘗試探究。在對問題探究時,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完成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而此時,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問題探究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指導,使學生有一定的探究方向。比如,教師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教師具體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探討。首先,鼓勵學生猜想。其次,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讓學生操作學具,通過獨立思考或者討論把平行四邊形拆成以前學過的圖形,比如長方形。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點,讓學生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對公式進行推導等。
五、主動鉆研,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開始時給學生3~5分鐘時間,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讓每位學生課前準備好2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上課時要求小組內成員每人用這24張紙片拼成一個長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長、寬、面積等數(shù)據(jù)填在一張表格上,再研究:這些圖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每個圖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發(fā)現(xiàn)了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等于長和寬的乘積,于是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計算公式。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尤其是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而言,更加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進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對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做到揚長避短,日臻完善,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永梅.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J].成才之路,2010(28):19-20
[2]陳春明.淺談小學數(shù)學自主探究性學習[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0(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