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權
[摘 要]音樂欣賞是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于音響天地,通過欣賞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中學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欣賞作為一種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學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在日常學習中積累知識,利用針對式欣賞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能聽得懂音樂的人,做音樂的“主人”。
[關鍵詞]中學音樂;音樂欣賞;音樂教育
中學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多年來一直在不斷的發(fā)展與改進,但是仍然存在諸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問題。面對高考大關,中學生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音樂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壓力,在此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中學生的音樂認識還處在發(fā)展階段,雖然他們比小學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生活閱歷限制,他們的認識具有片面性。所以,中學音樂教育中,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力。其實學會欣賞也正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正如美國音樂家莫塞爾所說:“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雹俣覀兊囊魳氛n堂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成為音樂的“享用者”,即“音樂欣賞是一切音樂教育的中心動力和真正目的?!雹谝簿褪钦f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起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在這時,老師就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承擔起引導的責任,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引導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
現在的課堂已經不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的陳舊模式,而是注重于師生間的互動。特別是在中學教育上,面對一群已經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觀點的中學生,他們剛升入中學,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 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具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
(一)“聽”
在對一個作品了解之前,“聽”是關鍵的一步。老師可以利用預先提問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使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思維變得積極主動。
(二)“唱”
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是唱主題也是欣賞作品中必要的階段。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引導學生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品的主題形象,把學生的自主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三)“想”
“想”是指在欣賞作品的是后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這也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過音樂欣賞過程中“想”的參與,能開闊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拓展視野,這也是我們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說”
從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理論上來說,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在欣賞者對樂曲做出的某種抽象之結論上面,而是表現在把這種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想想象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達到更深更高級的階段。一堂課上既要有老師的講解,也要有給學生發(fā)揮的時間,這樣,課堂才能活躍起來。
那么通過上面所述的讓學生在“聽”、“唱”、“想”、“說”四個方面的參與,目的就是使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慢慢地在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
二、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力
(一)多聽音樂作品
聽,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在這最初階段,或許只是覺得旋律好聽,可慢慢聽多了,就會感受到節(jié)奏、旋律、音色等的變化和特點,甚至能對音樂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領會。這個過程都是建立在多聽基礎上的。
(二)對背景知識的了解
欣賞音樂的時候,了解所欣賞樂曲的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處于什么時代、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特點、風格流派、創(chuàng)作意圖等,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內容。例如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血腥統(tǒng)治時期,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貧苦,社會的黑暗、動蕩不安,預示1905年的俄國革命的來臨,因此整部作品悲劇性的形象和氣氛貫徹始終。
(三)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
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除了聽音樂進行感性知識積累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學習樂理方面的知識,如懂得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變化、旋律行進、調式等,具備了這些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
(四)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文化藝術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欣賞能力所能到達的水平,某些藝術作品無論從題材或內涵來說都有相關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強欣賞者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所要體現的內涵。
三、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利用不同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中學音樂教材中,我們的欣賞作品往往是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或是世界經典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但是由于社會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不要聽教學欣賞內容,甚至明確表示不喜歡,而缺乏對作品欣賞的積極性,造成一種尷尬的教學局面。面對這種形勢,教師更要鎮(zhèn)靜,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來解決困境。
(一)從樂曲本身著手
我們在欣賞這類作品時,會遇到一些藝術歌曲或者是歌劇等,這些離學生的欣賞范圍較遠,這時,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表現的內容具體的特點,把注意力側重于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上,穿插作品創(chuàng)作時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使師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學習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欣賞積極性。
(二)利用學生熟知的作品
現在的教科書上有許多作品都是名著,學生對這一類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說是從來沒聽說過,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并且與本課有關的作品導入。
(三)運用流行音樂作為“藥引”
由于社會的影響,中學學生中往往有許多同學偏愛流行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上的欣賞內容。學生往往能唱許多流行歌曲,卻說不出一首藝術歌曲或民歌的歌名。雖然這對于我們課堂知識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幫助欣賞作品。在《歌唱》上第一節(jié)中,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與美聲的區(qū)別,幫助學生了解美聲唱法。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中不可取代的組成部分,要組織好欣賞教學,就要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后,再加以具體知識的教學,并運用正確的方法把學生帶入到音樂欣賞的具體意境中,體會音樂,了解音樂,感受音樂,真正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