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琳
【摘 要】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引導幼兒在自然中“做”科學,在游戲中“玩”科學,在問題中“思”科學,在實踐中“用”科學,從而提高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關(guān)鍵詞】科學教育 自然 游戲 問題 生活
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一切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喜歡提問,愛好探索,是幼兒群體的顯著特點。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驚奇和興奮,科學領(lǐng)域中幾乎所有的現(xiàn)象和事物,諸如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電視中出現(xiàn)的圖像,甚至幼兒自己身上的一顆黑痣或小小的肚臍眼,都會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幼兒的好奇心,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事物的關(guān)注、凝視、跟蹤、觀察、操作、思考、提問等行為。秋天枯黃的樹葉飄落大地,孩子會專心地注視樹葉在天空飄舞的過程,觀察它們怎樣飄落到草地上,并且會展開自己的想象,認為樹葉在空中跳舞,翻筋斗。他們也會在干樹葉上踩上幾腳,聽樹葉發(fā)出的“沙沙”聲,一副興趣盎然的樣子。對于諸如此類的活動,小孩子們常常會興致勃勃,樂此不疲。
幼兒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應該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得到保護和發(fā)展,而不是在教師的指責和批評下被壓制和磨滅。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積極、主動、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幼兒的科學認知活動,如何讓幼兒科學活動發(fā)揮最大的教育功效,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的問題。
一、在自然中“做”科學
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幼兒認知的對象,也是幼兒認知的源泉。神奇的大自然,是天地賜予的最珍貴的、最無可替代的知識樂園。然而,在我們傳統(tǒng)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封閉教育模式下,大自然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卻已經(jīng)被嚴重忽視了。以大自然為對象,師法自然,是我們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有“梨樹之下”“杏壇之上”的說法,指的是要在廣闊的天地之中講授知識,宣講道理;道家的莊子,在以大自然為師的方面與儒家如出一轍,視大自然為“大宗師”。在國外的教育理念中,盧梭設(shè)計的“自然主義課程”就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蘇聯(lián)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有“藍天下的學?!薄叭夙摯笞匀坏臅钡忍岱ā?梢姽沤裰型獾目茖W教育對大自然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此,科學教育不能自己截斷知識的源頭,應當把孩子帶到大自然面前,帶到知識的源泉中去,使其享受自然的美妙和趣味。
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真實事物與現(xiàn)象,是幼兒科學探究的生動內(nèi)容,能夠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使幼兒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大自然中的很多天氣現(xiàn)象,就是一種常見的、蘊含豐富科學知識的科學教育素材,如云、霜、雪、霧、風、雨、雷電、冰等,很多孩子們都會樂在其中。比如冬天打雪仗,春天放風箏,和小朋友一起玩泥巴、捉迷藏,到田野中去看油菜花捉蜜蜂,到果園里采草莓摘果子,到公園里看花草樹木,觀花鳥蟲魚,充分體驗大自然的神秘和奧妙。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當從最常見的身邊事物開始,逐步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常見事物和日常現(xiàn)象,探索其中的成因和原理,將有趣味的一面呈現(xiàn)給孩子,這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思考和探索的熱情,使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習慣。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二、在游戲中“玩”科學
兒童的思維是形象化的,他們喜歡用色彩和聲音來認知、思考和表達。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奇和好問,他們的認知活動大多以興趣和愛好驅(qū)動,如果沒有興趣和愛好,是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的。鑒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設(shè)置游戲情境,盡量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兒童在玩中學,在樂中學。
長期以來,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未能普遍開展,一個重要原因是成人有認識上的盲區(qū)。我們往往認為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所需的教具和學具必須是精密的儀器和昂貴的設(shè)備。事實上,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雖然具有求實的性質(zhì),但在具體操作中并不需要過分追求高、精、深。限于幼兒的實際水平,教師選用的操作材料一般可以是低成本,信手拈來的。
例如,組織幼兒玩“摩擦起電”的游戲時,可利用泡沫、氣球、鉛筆、積木、碎紙等做實驗;組織幼兒觀察平衡現(xiàn)象時,可以用可樂瓶、鋼絲自制獨木橋;又如玩沙、玩水游戲,可以發(fā)動幼兒收集各種大小、質(zhì)地不同的瓶子和吸管,不同材料的樹葉、布片、石子等,使幼兒分別在玩沙、玩水游戲中探索科學的奧妙,樂在其中??梢?,器材選擇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和對教學實驗的設(shè)計。
三、在問題中“思”科學
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盡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夠鼓起勇氣,積極參與和嘗試。只要幼兒能夠大膽地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和看法,都應當對其鼓勵。在這樣的氛圍里,孩子也會逐漸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因此,營造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是引導兒童主動學習,敢于探索的重要前提。
(一)正確認識孩子出錯的問題
作為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幼兒的錯誤代表著幼兒當前的認識水平。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jīng)驗的影響,他們在探究和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看似不太合乎成人邏輯的想法和舉動。當然,從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來看,這是再合理不過的,也是合乎兒童的思維和認知邏輯的。幼兒對事物及其關(guān)系的認識和解釋往往只是根據(jù)具體接觸到的表象來進行,而且?guī)в兄饔^性和泛靈論的特點。如問幼兒“月亮為什么不會落下來”時,幼兒的回答是“月亮因為明亮,所以不會掉下來”“它怕砸著我們,所以不會掉下來”。
(二)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
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應當具有接球人的意識。就是說,應當時時刻刻準備接招,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及時把握幼兒的探索動向,捕捉各種變化,靈活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才能對孩子的提問及時回應,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愛好提問,是幼兒的顯著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對周圍的很多事物產(chǎn)生無窮的疑問,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往往會讓大人哭笑不得甚至惱羞成怒。有時候,他們的問題與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比如“天為什么是藍的”“蛇沒有腳為什么能走路”“猴子的屁股為什么是紅的”等等。在求知過程中,幼兒往往都會表現(xiàn)得比較急切。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和提出的問題,是幼兒科學教學的良好起點和興趣點,只要利用得當,就會在后續(xù)的科學探索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以自己的耐心和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們所提出的種種問題永遠是重視的。當幼兒表現(xiàn)出極大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時,教師必須給予由衷的贊賞和熱切的鼓勵。當孩子能夠提出問題時,他或許是鼓起了無數(shù)勇氣才做到的。因此不管教師在忙于某項工作,抑或是并不知曉答案,都不應當回避、批評甚至斥責他們。很多時候,教師會因為自己的成人角色而無法平等地與孩子對話,從而選擇了掩飾、含糊回答等方式,試圖蒙混過關(guān)。這種方式或許一時能夠讓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稱是,但實際上他可能并不滿意。漸漸地,孩子會覺得老師似乎并不特別喜歡他們提問題,甚至讓他覺得自己提的問題很幼稚,這會令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和自卑感。長此以往,孩子積極提問的興趣會被磨滅,而他本身對外部事物的關(guān)注和興趣也會隨之減少。顯然,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必須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一種提問越多越優(yōu)秀,鼓勵提問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感到他們應當提問,提問光榮,提問會得到表揚。一位明智、智慧的教師,即使在面對一個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時,也會充滿溫情,飽含鼓勵地說一句“咱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尋找答案吧”。
(三)接納孩子們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和發(fā)現(xiàn)
幼兒的觀點和興趣常常與教師不同,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觀點和興趣會使他們有安全感,有更多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活動。如,教師認為大青蟲又丑又可怕,但幼兒卻很喜歡,樂于探究;教師認為墻角的蜘蛛沒什么好看的,可幾個孩子卻興致勃勃地觀察著,議論著。對于這些情景,教師要學會支持幼兒的看法和興趣,引導幼兒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如,可以給孩子們提供適宜的工具,可以提出孩子們感興趣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還可以鼓勵這些孩子把他們的發(fā)現(xiàn)與其他同伴分享,引發(fā)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探究活動中等等。例如“誰最快”活動是為了讓幼兒通過實驗知道“什么物品最先落下”這一現(xiàn)象。筆者組織幼兒記錄驗證結(jié)果,當一幼兒提出“布片最先落下”時,有幼兒立刻表示反對。這時,筆者表露出很驚奇的神情:“哦?怎么會有不同的答案呢?”這引起了幼兒的議論。另一個幼兒提出:“一定是雞毛最快,再試試吧!”然后是第二次實驗、第三次實驗,經(jīng)過反復嘗試,最終孩子們知道了:紙團最重,第一個落下來;雞毛最輕,最后一個落下來。
四、在生活中“用”科學
幼兒科學探究的內(nèi)容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并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只有這樣的探究內(nèi)容才是幼兒感興趣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究有所發(fā)現(xiàn)和獲得經(jīng)驗的?!翱茖W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笨茖W教育的內(nèi)容生活化是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一貫傳統(tǒng),然而以往教育內(nèi)容生活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教給他們的知識。
科學教育內(nèi)容的生活化,主要指的是要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所學習的內(nèi)容對自己是有用的,是有意義的,能夠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積極地投入科學教育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和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會讓孩子們感受到世界是多么奇妙,體驗和領(lǐng)悟到科學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只有這樣注重體驗,注重切身感受的科學教育,才可能真正激發(fā)幼兒的內(nèi)在動機,使幼兒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能使幼兒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經(jīng)驗,讓幼兒真實地感受,體驗科學技術(shù)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進步,同時也使幼兒學會在潛移默化中關(guān)心周圍事物,關(guān)心生活。如“認識電話”科學活動后,我們帶幼兒參觀電話機商店和電信局,了解投幣電話,感受電話的更新、發(fā)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讓幼兒了解110、119、120這三個急救電話的特殊用途,并能運用電話來保護自己或為他人服務。又如,在認識廢電池的危害后,我們在園內(nèi)發(fā)起了“人人回收廢電池”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guān)心身邊的環(huán)境,關(guān)注周圍生活。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我們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幼兒學習科學,應用科學,他們不僅感受到了科學的豐富內(nèi)涵,還體會到了科學就在他們身邊,科學就在他們眼中,從而真正學會享受美麗的生活,同時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志明,張慧和.幼兒園科學教育(第五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徐洋楊.在大自然里學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