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趙縣謝莊鄉(xiāng)中心學校 趙 劍
?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河北省趙縣謝莊鄉(xiāng)中心學校趙劍
摘 要: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具有較高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各項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客觀分析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意義,針對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師生關系 存在問題與對策
實現(xiàn)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除了具備系統(tǒng)、全面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之外,還應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工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水平一般但是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他的課堂教學效果遠比那些專業(yè)知識淵博但與學生毫無交流的教師要好得多。
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中學生以感性認識進行學習,與教師的良好溝通可以激發(f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轉化為穩(wěn)定、持久的學習動力。教師需要深入探究,不斷嘗試和突破,力求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1.教師僵化的教育觀念
眾所周知,中國幾千年的教學歷程中始終流傳“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tǒng)思想,縱觀當今時代的教育現(xiàn)狀,雖然我們一直不斷推進各學科的新課程改革,但“師道尊嚴”的觀念仍然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在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導向下,教師很難接受新課程改革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更談不上積極地實施。陳舊落后的觀念直接阻礙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步伐。
2.教師的法律意識淡薄
近些年的媒體報道中有很多關于教師侵犯學生權利的現(xiàn)象,有的是罰站、罰寫作業(yè),更嚴重的是辱罵、毆打。這說明我們的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的法律意識不強,教育倫理建設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校園文化中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和對待,教師對于師生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清晰認識,導致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3.教師過度包辦,限制學生的獨立發(fā)展
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習慣于滔滔不絕地講解,表面上兢兢業(yè)業(yè)、關懷備至,實際上教師代替學生完成他們的學習義務。直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很多教師還意識不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限制了學生的獨立發(fā)展。
4.教師投入的真情不足,教學過程呆板,缺乏興趣
“為人師表,關心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影響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學生必須仰視教師,師生之間不能坦誠相待,缺乏良好溝通。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運用單一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無法被激發(fā)出來,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
要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需要處理好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走到學生中間,充分了解和信任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做一個充滿愛心的語文教師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學生,理性地了解、關懷和輔導學生。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時時處處觀察學生,通過各個渠道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記錄,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誠心、愛心和耐心,被教師高尚的品格、淵博的知識、強烈的責任感所感染,能“親其師,信其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些學生擅長理科但語文成績很差,有些學生正好相反。教師要秉著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對癥下藥,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激勵學生奮發(fā)努力,不斷進取。
3.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
教師要轉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環(huán)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的技能的同時提高綜合能力,由重視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匾晫W生的“學”。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經(jīng)過漫長的探索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大便利,每位語文教師都要不斷努力和探索,在實踐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屈化兵.如何在高三語文教學中落實“少教多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
[2]錢冰山.文化滲透:“語文味”教學的重要元素——以程少堂《荷花淀》教學實錄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3
[3]李永梅.讓“德”之旋律在語文課堂上回響——淺談節(jié)又老師如何將師德功能聚焦課堂[J].教育藝術,2013
文章編號:ISSN2095-6711/Z01-2016-05-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