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摘 要: 本文以課堂案例為例,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究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剖析,從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能力兩方面展開敘述。
關鍵詞: 探究教學 課堂組織能力 教學設計
“探究與嘗試”是新世紀教育家的共同主張。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币虼?,探究教學一直是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的一個熱點。然而由于探究教學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課堂管理能力和專業(yè)知識功底,因此當面對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和巨大的應考壓力時,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少采用探究教學,這顯然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違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就我的課堂案例談談在教學實踐中開展探究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這是一節(jié)必修三教材上“種群的特征”中《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的探究實驗課。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我在教學設計時把實驗場地改在教室。考慮到對不同地形可用不同的取樣方法,我把班級所有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的桌子拼成狹長形狀,另一組的桌子拼成近乎正方形。然后我把事先采集的兩種形狀差別較大的樹葉混在一起,拋灑在拼好的桌子上,以此模擬兩個不同地形上的兩種植物。
上課后,我先介紹了種群密度的定義,然后讓學生把書上探究實驗種提到的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等內容看一遍。在把不同樹葉代表不同植物的想法告知學生后,我請每個小組拉領取劃樣方的工具(即60CM長的絲帶若干),然后開始進行小組活動?;顒舆^程中,有的學生拿著絲帶以60CM做邊長來做樣方,有的學生則用一根絲帶圍成一個不規(guī)則形狀,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是在靠近自己的地方選取樣方。有的學生坐著看,有的學生則看見樣方的紙帶壓倒樹葉時把它輕輕地拿開。我一邊巡視著,一邊指導著學生操作過程中的錯誤。30分鐘過去了,學生樂在其中,可結果都沒有做出來。還有10分鐘的時間,我把學生操作中錯誤的地方指出后,簡單地評價了探究活動的過程。就這樣,一堂課結束了,課堂節(jié)奏不緊湊、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不高、活動過程中學生沒有組織性、隨意性較大、動手操作時沒有在理解書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等問題的出現(xiàn)讓我比較失落,這和我的預期相差甚遠。
許多教師在探究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會遇到和我同樣的困惑,明明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得比較周到、滿意,而在教學實踐中會大相徑庭,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xiàn),課堂有效性較低。細細分析其中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課堂組織能力不強
課堂組織能力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善于組織教學的教師,能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技巧調控課堂,對教學內容作出合理安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課堂會出現(xiàn)秩序混亂、學生注意力分散、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種狀態(tài)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成效。
不難看出,在本課堂案例中,由于參加活動的學生經(jīng)常處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沒有小組活動的習慣,在活動過程中根本沒有意識到確立組長,對組內成員進行分工等。教師事先沒有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并且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組內活動秩序混亂的情況下,也沒有及時地加以提醒,導致組內有的學生無事可做、有的學生瞎忙活,探究活動松散、無統(tǒng)一性和規(guī)劃性。
2.教學設計沒有立足于學生實際
教學設計就是通常說的備課。一堂課上得是否成功,主要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把握是否準確。教師備課越充分,實際教學的成功率越大。備好課,除了要認真學習課程目標、深入鉆研教材外,還要全面地“吃透”學生的情況。另外,同一班級的學生往往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個體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動手實驗能力等都會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探究課堂教學設計時就更困難。
在本課堂案例中,教師高估了學生理解及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結合課本知識對活動要求稍加提醒。因為沒有事先提醒模擬地形的差異,所以學生根本就沒有考慮兩小組的地形是不同的,狹長地形要用等距取樣法取樣。盡管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書本上有介紹兩種取樣方法,但沒有注意觀察到自己小組的地形情況,在討論應該用哪種方法取樣沒有取得統(tǒng)一的情況下,學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始操作。另外,教師只給出一條紙帶作為做樣方的工具,沒有具體說明一條紙帶是樣方的周長還是邊長,并且由于組內活動的不統(tǒng)一性,導致各成員所取樣方大小的差異,最終無法得出準確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可以看到,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探究課堂的效率,阻礙廣大教師順利開展探究教學的前進步伐。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全面地審視自己,從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成長和課堂教學管理能力兩個角度分析問題所在。
第一,全面認真地做好備課這項基本工作。
一備教材。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苯處熞侠硎褂媒滩倪@個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學會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基礎適當拓展知識而非“求異”,真正做到讓教材“為我所用”。
二備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平時上課提問、課后聊天等了解班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使自己心中有學生。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根據(jù)探究活動的具體情況對活動內容進行難易程度的拆分,讓能力不同的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都有事可做,獲得滿足感。
第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課堂組織能力。
在探究式教學中不僅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而且教學活動的空間五彩紛呈,要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善于通過自己的語氣和眼神調控學生,讓學生從中了解老師對自己表現(xiàn)的評價,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其次,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并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探究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能力不同的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會有很大差異。教師應在組織教學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參與活動情況,對能力較弱、不積極參與的學生進行鼓勵并適時采取口頭表揚,讓學生對學習激發(fā)熱情。
參考文獻:
[1]石慧.淺談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設計思路[J].新課程,2011(09):24-25.
[2]尹慧芳.對新課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