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林
[摘要]朗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它既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又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原人物形象,再現(xiàn)當時情境,體味人物情感的重要方法。本文對對話朗讀指導的精致化微模式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對話朗讀;指導;模式;精致化
讀是根本大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比绻f習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那么朗讀則是一種眼、口、耳、腦協(xié)同作用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指導始終是重頭戲。
一、發(fā)現(xiàn)問題,亟待解決
縱觀人教版課標小學12冊教材,敘事性文本約占65%。在這些敘事性文本中,對話這種表達形式均或多或少地存在,它在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xiàn)對話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增強文章的故事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長期的對話朗讀指導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朗讀對話時存在以下問題:沒能聚焦對話中的標點,只做到了正確、流利,沒念到心里;沒能關注對話中的提示語,語調平淡,索然無味;沒能通過品味語言,體會對話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腔調做作,不自然。
二、追求精致,嘗試構建
新課標指導下的對話朗讀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注重三維目標的整體發(fā)展,提倡“自然”,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話朗讀指導精致化的研究,努力改進以講授為主的對話朗讀指導模式。
精致,指的是語文課堂結構的簡化、細化和靈動。具體說來,精致的內容包括以下六點:目標精準、內容精選、環(huán)節(jié)精巧、問題精妙、語言精彩、方法精當。為了改變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對話朗讀指導應以簡馭繁,把指導環(huán)節(jié)變得精致高效。簡單的課堂才是有生成力的課堂,在教學精致高效的課堂里,能夠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本的機會,讓他們靜心讀書,靜靜思考,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種自由學習的時空,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時下,以微設計、微反思、微練習、微資源、微評價為主的微課程,由于其小而精,便于舉一反三,深受廣大師生所喜愛。文本中的對話雖有著豐富的形式,對話朗讀指導卻存在著共性。筆者針對學生朗讀對話時存在的問題,在省重點課題《閱讀教學精致化微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成員的幫助下,以精致語文思想為指導,圍繞學生對話朗讀能力的提高,通過大量的課堂實踐,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引導,嘗試建構了對話朗讀指導微模式:在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聚焦對話,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關注標點和提示語,體會對話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想象當時的情景,走進內心,在電影拍攝等情景中,讓學生帶著對對話雙方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有感情地讀好對話。
三、運用模式,效果顯著
精致語文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追求一個“巧”字。精巧的課堂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對文本內涵有深入淺出的解讀,對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水平有全面準確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巧妙構建對話朗讀指導適切的微模式,讓教師輕松地教,學生主動地學,使對話朗讀指導煥發(fā)出生命的張力和成長的活力。
筆者及課題組其他成員將此微模式運用于平時的對話朗讀指導不到一個學期,將近80%的學生在閱讀時能聚焦對話,敏銳地關注標點和提示語,用心品味語言,體會對話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想象當時的情景。由于學生走進了對話雙方的內心世界,縮小了他們與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在電影拍攝等情景表演中入情入境,不僅將對話雙方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用自然恰當?shù)恼Z氣語調表達出來,還情不自禁地配上眼神、神態(tài)、動作等,儼然成了文本中的主人公,使朗讀達到“言自口出”“情自心達”的效果。
由此可見,對話朗讀指導存在一定的共性,運用對話朗讀指導微模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在對話朗讀中表達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將靜態(tài)的語言變成動態(tài)的語言,將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個性體驗和多元解讀的能力,進而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益求精,完善充實
精致是一種方法,精致是一種力量,精致是一種藝術,精致是一種境界,精致還是一種價值。雖然對話朗讀指導微模式已經初步構建,可還需要我們在對話朗讀指導這片園地上不懈地探索著,實踐著。例如文本作者的生平、生活經歷、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等資料的補充閱讀,能幫助學生更為準確地體味對話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在這基礎上的對話朗讀,才能到位、到味。第三學段的學生可以嘗試,可對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是否要求過高?是否要降低難度?
當學生都喜歡上對話朗讀,學會了有感情地對話朗讀時,課堂上便會不時地表演一幕幕生動鮮活的課本劇,少了理性與機械,多了感性與靈動;少了程序與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那時,語文課將成為學生的向往,成為師生共同詮釋感悟、施展才華的舞臺。
附對話朗讀指導微模式課例:
(一)要解決的問題
本微課以《賣木雕的少年》(三下)為例,解決“怎樣指導第二學段的學生讀好人物對話?”這一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試讀對話
1.課件出示課文5-9自然段中描寫人物對話的句子: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2.引導學生回到課文:圍繞這買賣木雕,“我”和少年進行了這次對話。對話很簡練,怎么才能讀好呢?請同學們回到課文,自由讀5-9自然段,試著讀好對話。
環(huán)節(jié)二:指導朗讀
1.指名讀,思考讀好第一句對話的關鍵是讀好什么?(感嘆號)聚焦感嘆號,引導學生體會黑人少年的熱情。(小結:讀對話時,應注意標點。)
2.比較第二句和第一句對話的異同:同樣是推銷象墩的話,第二句話和第一句話有什么不同?讀好這句話的關鍵又是什么?引導抓住提示語“誠懇”,讀好第二句話。
3.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你會怎樣推銷?(出示)夫人,您買一個吧?。ㄐ〗Y:抓住提示語,讀好對話。)
環(huán)節(jié)三:運用提升
1.引導學生抓住標點和提示語,讀好后兩句對話。溫馨提示:注意標點和提示語。交流,評議。
2.點撥:讀好對話,光注意標點和提示語是不夠的,還應走進人物的內心,才能真正把對話讀好。
教師設疑:黑人少年為什么單猜測“我是中國人?”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外資料,進入黑人少年的內心,體會黑人少年心存感恩,讀好第四句對話。
環(huán)節(jié)四:情境表演
1.引導學生想象“我”和少年對話時的情景,配上眼神、表情、動作,演一演,讀好這些對話。
2.同桌練習表演。
3.創(chuàng)設拍攝電影情境,指名分角色表演,評議對話朗讀、眼神、表情、動作。
環(huán)節(jié)五:小結讀法
讀對話時,不僅要注意標點和提示語,更應該進入角色,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讀好對話!
板書設計:(略)。
參考文獻:
[1]步新娜.朗讀不是念文章[J].語文建設,2011,4.
[2]王淼.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1,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