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焦慮的中介作用

    2016-02-13 06:20:00李北容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神經(jīng)質(zhì)外向消極

    李北容, 楊 洋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2.廣東金融學院 應(yīng)用心理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521)

    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焦慮的中介作用

    李北容1, 楊 洋2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2.廣東金融學院 應(yīng)用心理學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521)

    探討大學生存在焦慮在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主觀幸福感量表、存在焦慮量表和EPQ人格問卷,對725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存在焦慮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存在焦慮與精神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精神質(zhì)和積極情感、神經(jīng)質(zhì)和消極情感、外向性和生活滿意度及積極情感之間,存在焦慮起部分中介作用;精神質(zhì)和消極情感及生活滿意度、神經(jīng)質(zhì)和生活滿意度及神經(jīng)質(zhì)和積極情感、外向性和消極情感之間,存在焦慮起完全中介作用。結(jié)論:人格、存在焦慮、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關(guān)系緊密,存在焦慮在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存在焦慮;主觀幸福感;人格;心理健康;大學生

    一、研究背景

    現(xiàn)代幸福感研究取向有兩種,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PWB)。前者由快樂論發(fā)展而來,強調(diào)主觀感受上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和較少的消極情感;后者由實現(xiàn)論演化過來,關(guān)注個人潛能的實現(xiàn)與意義[1]。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jù)自己設(shè)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做的整體評價,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前者指個體對生活總體質(zhì)量的認知評價;后者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愉快、輕松等)和消極情感(焦慮、抑郁、緊張等)[2]。在主觀幸福感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中,人格是預測主觀幸福感最有力和最穩(wěn)定的指標之一,大量研究均證實了主觀幸福感與人格關(guān)系密切,外向性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guān),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3]。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基于焦慮本體論所做的一種定義,美國首屆“人本主義心理學會”主席布根塔爾首次以“存在焦慮”予以定義,即“存在焦慮”是由人的生存境況決定的,它產(chǎn)生在人的本體論的被給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狀況和條件)基礎(chǔ)之上,是人在面對自身與世界的被給予性及其間關(guān)系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然的主觀狀態(tài)[4]。一般認為,存在焦慮體現(xiàn)為對存在受到威脅、對人基本價值受到威脅、對死亡恐懼、對內(nèi)部沖突的反應(yīng),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彌漫性;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存在焦慮會逐漸升高,居于青年期的大學生是存在焦慮全面發(fā)展的時期[5]。

    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guān)系的直接研究還很少見到,但存在焦慮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guān)系已有研究。研究者認為,常態(tài)的存在焦慮在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但若處理不當,則存在焦慮會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癥焦慮(病理性焦慮),從而影響心理健康[6]。Hullett[7]對447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存在焦慮高的個體會體驗到更高水平的抑郁。Weems 等人調(diào)查大學生發(fā)現(xiàn),“空虛與無意義焦慮”對抑郁的預測力最大,“死亡與命運焦慮”對焦慮的預測力最大[8][9]。而 Greenspoon和Saklofske[10]認為,心理病態(tài)和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兩個指標,分別從病態(tài)心理和積極心理兩方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Karl Menninger[11]也把心理健康定義為人類對世界的適應(yīng)以及人與人之間最高的效率和最大限度的幸福。因此,雖然尚未有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及其各維度的相關(guān)研究,但鑒于存在焦慮與消極情感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提示其與主觀幸福感的各維度(消極情感、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之間可能存在特定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存在焦慮與人格之間的關(guān)系已有研究,例如Rowan Logie[12]區(qū)分了存在焦慮與神經(jīng)癥焦慮的異同,闡述了兩個與存在焦慮相關(guān)的概念,即源于存在性的無意義感的意識(awareness of non-being)和常態(tài)焦慮(normal anxiety),前者是關(guān)乎神經(jīng)癥焦慮的,這是不當?shù)睦淠姆烙苑磻?yīng),或是缺乏勇氣;后者是存在性的罪疚感(ontological guilt),這是源于自由選擇的內(nèi)在代價。這兩方面對人格的發(fā)展與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而其中也包含著存在性的意義與應(yīng)對的可能。Kim[13]以美籍韓國青少年為被試,調(diào)查存在焦慮、家庭互動模式、精神性特質(zhì)以及違法行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較正常青少年而言,違法青少年的存在焦慮、家庭互動模式、精神成熟性、人格等方面更差,并顯示出人格特質(zhì)與存在焦慮之間的顯著相關(guān)。另有探索存在焦慮與自我同一性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同一性地位的大學生及中學生,其存在焦慮具有顯著差異,存在焦慮的水平與其自我同一性水平顯著相關(guān)[14-15]。可見,存在焦慮與人格及其各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值得探索。

    基于上述已有研究可知,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人格各維度、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存在焦慮、存在焦慮與人格各維度之間,在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但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比較缺乏。因此,本研究試圖探索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及人格各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并初步假設(shè),存在焦慮在人格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可能起到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廣州市4所高校中隨機選取被試,發(fā)放問卷778份,收回有效問卷725份,有效率93.2%。平均年齡為20.76±1.58歲,男生235人,女生490人。理科368人,文科254人,藝術(shù)類48人,其他55人;大一284人,大二181人,大三120人,大四140人。

    (二)研究工具

    1.存在焦慮量表

    由陳堅和王東宇依據(jù)布根塔爾的存在焦慮四維度理論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編制而成[5]。量表共27個題項,4級評分,含4個維度8個因素,即死亡焦慮與命運焦慮、無意義焦慮與空虛焦慮、譴責焦慮與內(nèi)疚焦慮、疏離焦慮與孤獨焦慮。該量表與SCL-90中的焦慮分量表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57,相容效度指標良好。4個分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在0.60~0.76之間,總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達0.82。

    2.EPQ人格問卷

    采用陳仲庚(1983)修訂的EPQ人格問卷(成人版)[16]。問卷由內(nèi)外向(E)、神經(jīng)質(zhì)(N)、精神質(zhì)(P)、社會掩飾性(L)4個分量表構(gòu)成,共85個題項。各分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68~0.81,再測信度(時間間隔1個月)為0.67~0.92。基于研究目的,選取E、N、P三個人格維度進行分析。

    3.主觀幸福感量表

    采用鄭雪等人(2003)基于Diener的主觀幸福感構(gòu)念修訂的主觀幸福感量表[17]。該量表中文版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頻率、消極情感體驗三個分量表。各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6~0.81。該量表被廣泛使用,信效度指標良好。

    (三)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SPSS16.0和Amo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三、研究結(jié)果

    (一)人格各維度、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存在焦慮總分的相關(guān)

    外向性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則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分別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分別呈顯著正相關(guān)。存在焦慮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呈極為顯著負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呈極為顯著正相關(guān);存在焦慮與人格的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均呈極為顯著正相關(guān),與外向性呈極為顯著負相關(guān)。見表1。

    (二)人格、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模型

    通過對相關(guān)文獻的分析,我們對人格、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做出假設(shè),即人格不僅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還通過存在焦慮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間接影響。具體包括以下途徑:(1)精神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與外向性彼此相關(guān);(2)精神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和外向性對存在焦慮、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及消極情感有直接影響;(3)精神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外向性通過存在焦慮對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及消極情感有間接影響。

    根據(jù)以上假設(shè),建立精神質(zhì)、神經(jīng)質(zhì)、外向性、存在焦慮、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之間的初始模型(M1)。使用Amos軟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對模型進行估計,經(jīng)過反復修正和檢驗,將路徑系數(shù)不顯著的路徑刪除(精神質(zhì)—生活滿意度,精神質(zhì)—消極情感,外向性—消極情感,神經(jīng)質(zhì)—生活滿意度,每次只刪除一條路徑),得到精簡模型(M2)。M2的χ2/df及RMSEA指標并不理想,模型修正指數(shù)(MI)顯示,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的誤差項可能存在顯著關(guān)聯(lián)(MI值達64.528)。吳明隆[18]指出,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中允許誤差項相關(guān),這可能由于二者的誤差有某些共同的來源。鑒于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分屬于主觀幸福感的認知和情感維度,其測量工具來自于不同的理論假設(shè)和編制者,在題目表述上有近似或交叉,故在二者的誤差項間建立相關(guān)路徑(M3)。通過比較(見表2)發(fā)現(xiàn)M3最為理想,模型擬合指數(shù)十分優(yōu)秀。且所有路徑系數(shù)均達0.01的顯著水平??梢姳狙芯康臏y量模型擬合良好,適宜進行進一步分析。

    (三)中介效應(yīng)分析

    從圖1可見,精神質(zhì)對積極情感有直接影響,但其對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卻是通過存在焦慮間接產(chǎn)生的。說明存在焦慮在精神質(zhì)和積極情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精神質(zhì)和消極情感及精神質(zhì)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神經(jīng)質(zhì)對消極情感有直接影響,而通過存在焦慮間接對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產(chǎn)生影響。說明存在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和消極情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神經(jīng)質(zhì)和生活滿意度及神經(jīng)質(zhì)和積極情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1 人格各維度、主觀幸福感各維度與存在焦慮總分的相關(guān)

    表2 人格、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各關(guān)系模型擬合指標

    圖1 人格、存在焦慮與主觀幸福感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

    外向性對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均有直接影響,而通過存在焦慮間接對消極情感產(chǎn)生影響。說明存在焦慮在外向性和生活滿意度及外向性和積極情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外向性和消極情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中介效應(yīng)分析表明,直接效應(yīng)是精神質(zhì)影響積極情感、外向性影響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影響積極情感、神經(jīng)質(zhì)影響消極情感的主要影響路徑(直接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64.5%、53.6%、63.1%、62.0%),但同時存在焦慮也起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見表3)。

    表3 中介效應(yīng)分析

    四、分析討論

    研究發(fā)現(xiàn)外向性人格維度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呈顯著正相關(guān)[17][19],本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jié)論。Costa 和 McCrae[20]以成人為被試的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外向性與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有關(guān),神經(jīng)質(zhì)與消極情感有關(guān),主觀幸福感主要依賴于人格特質(zhì),人格可以預測10年后的主觀幸福感。這也符合Eysenck[21]的論述,他認為抑郁和焦慮產(chǎn)生消極的情感而不是幸福感,因而神經(jīng)質(zhì)較高會與較低的主觀幸福感相聯(lián)系。

    本研究還顯示,存在焦慮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均呈極為顯著負相關(guān),與消極情感呈極為顯著正相關(guān),這與已有類似研究結(jié)果一致。陳堅[14]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存在焦慮與焦慮、抑郁情緒水平呈顯著正相關(guān)。此外,存在焦慮與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均呈極為顯著正相關(guān),與外向性呈極為顯著負相關(guān),亦揭示了人格特質(zhì)與存在焦慮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中介效應(yīng)檢驗顯示,存在焦慮在神經(jīng)質(zhì)與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之間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外向性與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之間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神經(jīng)質(zhì)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內(nèi)疚、低自尊、緊張、不理性、害羞、喜怒無常等特點[22],這些特質(zhì)可能對存在焦慮的各方面(命運、死亡、孤獨、疏離、譴責、內(nèi)疚、空虛、無意義焦慮)具有較強的氣質(zhì)性或注意選擇偏向,因而,傾向于通過體驗到存在焦慮而導致較低的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而外向性則主要表現(xiàn)為好社交、喜聚會、善溝通、充滿熱情與興趣等[22],這些方面與人類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焦慮體驗可能距離較遠,從而不大傾向于受到存在焦慮的影響。

    神經(jīng)質(zhì)對積極情感的負向預測部分地通過存在焦慮起作用,而外向性則完全通過存在焦慮預測較多的消極情感。這可能是由于,神經(jīng)質(zhì)特質(zhì)本身就是情緒波動較大的負面的情感體驗,因而可以直接預測消極情感,并非更依賴于存在焦慮的影響。但外向性高的人傾向于將一般的消極情緒化解掉,但一旦他們感到了消極情感,則很可能是由于體驗到了存在焦慮這一深層的存在意義上的消極體驗。這一結(jié)果也許提示,存在焦慮在常態(tài)下可能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的,不大容易因為日常的情緒波動而被體驗到,可能因為這些消極情緒可以被外向性這種特質(zhì)所化解。但一旦存在焦慮被激活,個體的深層焦慮就被引發(fā)而占據(jù)主導作用,于是,外向性完全通過存在焦慮而預測消極情感。

    高精神質(zhì)一般表現(xiàn)為攻擊、冷漠、自我中心、沖動、反社會、無同理心、頑固等,均具有負面的社會價值[22],因而,可能使人與存在焦慮的各方面(命運、死亡、孤獨、疏離、譴責、內(nèi)疚、空虛與無意義)聯(lián)系更為緊密,傾向于將原本常態(tài)的、潛在的存在焦慮激活,轉(zhuǎn)而成為病態(tài)的、外顯的焦慮而直接導致消極情感,所以,精神質(zhì)是完全通過存在焦慮來預測較高的消極情感。

    精神質(zhì)不僅可以直接預測較低的積極情感,且可以通過存在焦慮而間接預測。這可能是由于,精神質(zhì)本身就與積極情感背道而馳,因為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積極情感體驗的重要來源,阿德勒也曾把富有愛心和相互合作歸納為一個概念——社會興趣,認為它能提高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而精神質(zhì)的特點則是冷酷無情、不關(guān)心他人,也就意味著較低的社會興趣和較差的人際關(guān)系[23]。所以,精神質(zhì)無需完全依賴存在焦慮而預測較低的積極情感。

    人們進行生活滿意度的判斷,所依據(jù)的信息主要源于愉快記憶和不愉快記憶數(shù)量的對比[23]。而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高者通常對積極情感體驗較低,對消極情感體驗較多,所以,當對生活滿意度進行評估時,便傾向于體驗到自己長期所感覺到的對生活的不滿,因而,可能與存在本體論意義上的負面體驗相聯(lián)系,于是,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都是完全通過存在焦慮而預測較低的生活滿意度的。

    綜上所述,人格的各維度不僅能直接預測主觀幸福感的各維度,且能通過存在焦慮起到間接預測作用,這表明,存在焦慮在人格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提示,個體對存在焦慮的覺察、認知與體驗,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發(fā)展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中,應(yīng)結(jié)合人格特質(zhì)因素進一步深入探索存在焦慮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與意義。

    [1] 張陸,佐斌. 自我實現(xiàn)的幸?!睦硇腋8醒芯渴鲈u[J]. 心理科學進展,2007,15(1):134-139.

    [2] DIENER E,DIENER C. Most people are happy[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7(3):181-185.

    [3] 陳燦銳,高艷紅,申荷永. 主觀幸福感與大三人格特征相關(guān)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19-26.

    [4] 陳堅,王東宇. 存在焦慮的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09,17(1):204-209.

    [5] 陳堅,王東宇. 大學生存在焦慮量表的編制[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3):32-36.

    [6] HAFNER BJ. Psychoanalytic and existential concepts of anxiety: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oncept of anxiety in contemporary relational theory[D]. Chicago:The Chicago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05.

    [7] HULLETT MA.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D]. Murfreesboro: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1999.

    [8] WEEMS CF,COSTA NM,DEHON C,BERMAN SL. Paul Tillich’s theory of existential anxiet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Anxiety,stress & cop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17,383-399.

    [9] BERMAN SL,WEEMS CF,STICKLE TR. Existential anxiety in adolescents: prevalence,structure,associ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identit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youth and aolescence,2006,35(3):303-310.

    [10] GREENSPOON PJ,SAKLOFSKE DH.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4(1):81-108.

    [11] 劉芳,李維青,買躍霞. 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關(guān)系的內(nèi)隱社會認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4):470-473.

    [12] LOGIE R. Existential Anxiety & Ontological Guilt: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 Theory[D]. Perth:Murdochm University,2000.

    [13] KIM R. Correlates of runaway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among Korean American adolescents[D]. California:Biola University,1999 .

    [14] 陳堅. 大學生存在焦慮、自我同一性與焦慮、抑郁關(guān)系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15] 鄭秀娟. 中學生存在焦慮與自我同一性的關(guān)系研究[D]. 開封:河南大學,2010.

    [16] 陳仲庚.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項目分析[J]. 心理學報,1983,2:211-218.

    [17] 鄭雪,王玲,邱林,嚴標賓.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guān)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05-107.

    [18] 吳明隆.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yīng)用[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232.

    [19] 李儒林.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0):865-868.

    [20] COSTA PT,MCCRAE RR.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docial psychology,1980,38(4):668-678.

    [21] EYSENCK HJ. I Do: Your Guide to a Happy Marriage[M]. London: Century,1983.

    [22] L·A·珀文. 人格科學[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42-47.

    [23] 邱林,鄭雪. 主觀幸福感的結(jié)構(gòu)及其與人格特質(zhì)的關(guān)系[J]. 應(yīng)用心理學,2005,11(4):330-335.

    (責任編輯肖雪山)

    Existential Anxiety as Media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llege Students

    LI Bei-rong1, YANG Ya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P.R.China; 2.Department of Work Economy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P.R.China)

    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mediator effect of existential anxie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 total of 725 students from four Chinese universities completed a survey that included the 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 EPQ-RSC and SWB questionnair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s, an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affects; extravers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s, and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affects; existential anxiety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s, an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affects; existential anxiet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and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xtraversion. The findings also showed that existential anxiet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to some extent between psychoticism and positive affects, neuroticism and negative affects, extraver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extraversion and positive affects; existential anxiet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ticism and negative effects, psychoticism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uroticism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uroticism and positive affects, extraversion and negative affects. Thus,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personality, existential anxie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and existential anxiet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 some certain.

    existential anxiety;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

    2016-06-17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資助課題(2012QN0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GD16XXL06)

    李北容,女,吉林遼源人,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博士; 楊 洋,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廣東金融學院 應(yīng)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G44

    :A

    :2095-3798(2016)06-0047-06

    猜你喜歡
    神經(jīng)質(zhì)外向消極
    避免消極溝通
    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神經(jīng)質(zhì)有九個表現(xiàn)
    你的性格是內(nèi)向還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大學生考試焦慮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guān)系
    中國市場(2016年31期)2016-12-19 09:10:36
    家庭教育:你種的是積極樹還是消極樹?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神經(jīng)質(zhì)人格的神經(jīng)生理基礎(chǔ)*
    “消極保護”不如“積極改變”
    彭州市| 城固县| 图片| 桓台县| 安义县| 青冈县| 楚雄市| 亚东县| 滦南县| 鄂州市| 周至县| 娱乐| 合作市| 淮安市| 萨迦县| 阿鲁科尔沁旗| 深水埗区| 南陵县| 景德镇市| 盖州市| 舟曲县| 宣汉县| 庆元县| 屏南县| 白朗县| 利辛县| 尼勒克县| 舒城县| 峨眉山市| 兴文县| 武胜县| 呼和浩特市| 萨嘎县| 福安市| 伊吾县| 鹤壁市| 泌阳县| 福州市| 北票市| 刚察县|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