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林
文言文閱讀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偏重字、詞、句的詳細講解與死記硬背,偏重于對文章內容進行先入為主的分析,而嚴重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研究與品味,忽視了學生的自身體驗與欣賞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更加枯燥無味:成了教師膩、學生煩的“困難大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變文言文教學的落后現狀,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文言文,成了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總的說來,要搞好文言文教學,關鍵是要導之以法,激之以趣,促之以情。
一、反復誦讀,導之以法
眾所周知,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佳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經過數千年教學實踐驗證過的。不過,這反復誦讀并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深入。按照人們的習慣,閱讀任何文章都要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才能理解文章內涵。而閱讀文言文,先要解決文字障礙,疏通文意,然后才能探討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采用“正讀——點讀——譯讀——品讀——理讀——背讀”的教學方式:正讀,就是在課文教學之初、學生朗讀課文之后,教師糾正讀音,糾正音調;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譯讀,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品讀,就是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理讀,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突出文言字詞的學習,用“整體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語言;背讀,就是在把握整篇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記憶。通過以上“六讀”,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語文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訓練課,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訓練”。這時,教師只是學生閱讀和表達訓練的組織者,教師不必過多講解:因為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有所得”,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自己解決問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之以趣
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導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教師上新課前,若能通過某種精心設計,運用巧妙的導入手段,創(chuàng)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境與氛圍,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來。比如,教學初一的《狼)這一類情節(jié)較明顯的課文時,可以把課文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有時,可以鼓勵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講或復述,給學生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對講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桃花源不僅景美,而且人們的心靈也美,可以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并熟讀,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可以讓學生把本文與已學過的《社戲》《過故人莊》進行比較閱讀。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領略了文本的意境美,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互動合作,促之以情
要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切合實際,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文言文的教學要避免“滿堂灌”,這樣才不會使學生覺得“眼前一堆字,腦中灌糨糊”,應該通過教學手段的變化,多種教學方法的并用,讓學生在愉快地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qū),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為這樣的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該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fā)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肯定就不高。
總之,只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法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力爭創(chuàng)造出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