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建構的實證研究*
□李盛聰于莎
摘要:終身學習能力是成人群體終身學習的復合型能力。國際上對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研究盛行于21世紀初,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出臺了本國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指標。我國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把學習能力理解為認知能力,甚至于智力,這種研究實質上窄化了其應有的內涵。從多學科的角度來探究終身學習能力的本質,成人個體學習活動受認知機制、調節(jié)機制和互動機制影響,由此推衍出24項終身學習能力基本構成要素。根據調查數(shù)據分析,基本明確了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所轄的核心項為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成人學習能力項之間存在著相互交錯和相互支持的關系,構成學習能力的內在結構。自主學習能力在終身學習能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這項實證研究力求為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測評和培養(yǎng)提供可借鑒依據。
關鍵詞:終身學習;核心能力;內在結構;實證研究
終身學習能力隸屬學習能力的范疇,學習能力不僅決定著個體生命成長和存在的價值,也決定著民族、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價值。對學習能力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特別是心理學等學科長期探尋的問題。然而,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把學習能力往往理解為認知能力,甚至于智力,這種研究實質上窄化了其應有的內涵。人的學習能力,是引發(fā)個體內部心理活動及實現(xiàn)外部實踐活動的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統(tǒng)一構成,無論是在其生命的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現(xiàn)實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它都是一種各要素綜合的、相互影響的整體展現(xiàn)。正因如此,當代學者們開始從人類學、社會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來研究人的學習。所以研究學習能力,特別是終身學習能力不能單純從心理學,甚至其某一個流派的觀點來探索,而是要從多學科、多角度來研究終身學習能力的本質。
終身學習能力伴隨著人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但許多學習能力養(yǎng)成是在兒童時期。由于研究條件局限,對事物進行分段研究是可行的。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確存在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傾向。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成人在社會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角色,這與兒童群體存有較大差別;而生存境遇的不同,學習能力也會由此產生差異,故而研究成人階段的終身學習能力問題是有意義的。這種分類研究便于研究的深入和對特殊群體的能力培養(yǎng)。國際上關于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研究盛行于21世紀初,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出臺了本國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指標(于莎等,2013)。2006年歐洲會議根據加拿大終身學習“綜合學習指數(shù)”(CLI)的啟示,制定了母語交流、外語交流、信息技術、學會學習、數(shù)學與科技、參與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認識表達文化等8項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
學習能力是由引發(fā)個體內部心理活動和實現(xiàn)外部實踐活動的各要素統(tǒng)一構成,并通過人們的學習活動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因而,探討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組成,需對成人學習活動展開分析。成人學習多發(fā)生在工作場所、社區(qū)、家庭等日常生活情境中,并以非正式學習形式展開。它與體制內學校情境中的正式學習存在一定差異。由于散布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知識”多數(shù)屬隱性的默會知識,因此成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對良性結構知識的“接受性”獲得,更多是通過“參與性”的方式,從經驗中獲取非良性結構知識。換言之,成人學習更強調個體與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性”。因此,我們認為成人學習除受個體內在的認知機制與調節(jié)機制控制影響外,還受制于個體與外界社會環(huán)境的良好互動。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成人個體學習活動受認知機制、調節(jié)機制和互動機制影響(詳見圖1)。
圖1 成人個體學習活動影響機制(于莎等,2013)
這三個影響機制,可視為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組成的三大維度。從“認知維度”中,可衍生出感知、記憶、反思、創(chuàng)新、分析、想象、概括、判斷、推理、問題解決、母語、外語等12個基本要素。從“調節(jié)維度”中,可劃分出自我分析、自我制定學習目標、自我評價、自我體驗、挫折承受、自我情緒調節(jié)、自我監(jiān)督及控制等8個基本要素。從“互動維度”可演繹出協(xié)作能力、人際交往、信息獲取、社會文化適應等4個基本要素(詳見表1)。
成人群體具有較大的異質性,這一特性決定了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需具有普適性。故而,需在終身學習能力劃分維度下推衍出的24項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基本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核心學習能力。
表1 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構成的基本要素框架
1.研究工具
根據以上24個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組成要素的劃分,本量表設計了相應的26個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涉及基本信息調查,另24個問題采用“Likert Scale”5點量表法,將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按重要性程度劃分為5個不同等級: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比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不重要、1代表完全不重要。
2.數(shù)據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運用SPSS19.0進行處理,所使用的統(tǒng)計方法為探索性因子分析法、Spearman rho等級相關方法、偏相關分析法。
3.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取樣范圍包括內蒙古、北京、山東、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廣東、湖北、陜西、四川、云南和臺灣等13個省市,專家主要來源于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臺灣成人教育協(xié)會。2013 年9-12月,筆者共發(fā)放問卷3000份,回收2500份,無效問卷508份,有效回收率為66.4%。在調查問卷回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成人學員的調查問卷遠多于專家與成人教師。為確保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構建的科學性,在征求專家、教師及成人學員多方意見后,采取了專家卷、教師卷與學員卷各取等值的方式,進行最后的數(shù)據分析與處理。
從表2可見,在所選取的調查樣本中,來自高校、培訓機構、企業(yè)、各類社區(qū)學校的成人學員占50.2%,成人教師/培訓師人數(shù)占40.1%,教育學領域專家學者(副高及副高以上職稱)則占9.7%。此外,各年齡段的調查者均有涉及,但年齡段集中在18~35周歲者居多,這部分群體占被調查者人數(shù)的60.72%,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為參與正規(guī)教育及非正規(guī)教育形式學習的成人,多數(shù)來源于中青年群體。
表2 調查樣本的基本概況
4.研究數(shù)據分析
(1)效度與信度
本研究效度檢測采用“專家檢測法”,通過專家鑒定,認為問卷的內容與結構設計,滿足研究需求。信度檢測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分析法,將成人終身學習能力24個組成要素用相應的替代性指標量化值進行Cronbach α系數(shù)分析。如表3所示,經檢測其信度指標的量化系數(shù),即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870,表明該調查樣本的內在信度較為理想。
表3 統(tǒng)計量的可靠性分析
(2)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的因子結構分析
第一,KMO和Bartlett檢驗。運用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對原始變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進行檢測,以判斷其是否適合采用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KMO檢驗值為0.887,而Bartlett球形檢驗值達到6737.258,相伴概率為0.000,對應概率值小于0.05,表明量表中的題項,適合采用因子分析。
表4 KMO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
第二,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因子分析結果。通過表5可見,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進行因子主成分分析,提取6個公共因子后,累積貢獻率為59.184%,這表明保留6個因子基本適切。從通過因子共同度檢測所保留下來的22個因子的共同度來看,判斷能力、自我監(jiān)督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的共同度低于0.5,其余19個因子的共同度均在0.5以上。此外,所提取的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等6個公共因子特征值分別為5.926、2.170、1.577、1.177、1.125、1.045,特征值全部大于1。通過對前3個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比較后發(fā)現(xiàn),學習適應能力的特征值與思維能力的特征值變化明顯,到第3個公共因子自主學習能力以后的各公因子特征值變化不大,表現(xiàn)較為平穩(wěn),說明提取6個公共因子可對原變量信息描述起到顯著作用。
其中,挫折承受能力、感知能力、自我情緒調節(jié)能力、社會文化適應能力,這4個因子對F1的負荷值為0.799、0.693、0.663、0.648,由此說明這4項較好的代表了F1。從指標所代表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挫折承受能力、自我情緒調節(jié)能力及社會文化適應能力都是構成個體適應能力的基本要素,而感知能力屬于人們對外界客觀世界的認知的起點,因此把F1歸納為“學習適應能力”。
F2主要由判斷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及想象能力等5項指標構成,負荷值0.678、0.641、0.638、0.580、0.503。這5項指標均屬思維能力的范疇,可將F2歸納為“思維能力”。
F3所對應的4個指標分別為自我分析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設定學習目標能力、自我體驗能力,其負荷值為0.731、0.712、0.682、0.514。這4項都是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能力,故而用“自主學習能力”來對其進行命名。
F4主要由人際交往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協(xié)作能力、反思能力組成,負荷值為0.744、0.656、0.563、0.472。其中,人際交往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協(xié)作能力均源于個體學習活動中的互動維度,而反思能力本歸屬于認知維度的范疇,看似與人際交往、信息獲取及協(xié)作能力不相關,其實,在人與人合作交往過程中反思能力是不可缺失的潤滑劑。由于個體之間的秉性存在差異,人們在合作交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摩擦,若成人能對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與行為做出準確判斷與反思,不但可規(guī)避沖突,并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所以將F4稱為“合作能力”。
表5 因子得分系數(shù)矩陣
F5由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監(jiān)督能力所對應的指標構成,負荷值為0.782、0.775。通過分析可見這兩個因子分值極為接近,它們都屬于元認知所轄的元認知監(jiān)控的范疇,因而將F5命名為“自我監(jiān)控能力”。
F6是由母語運用能力、外語運用能力與記憶能力三項指標構成,負荷值分別為0.727、0.677、0.578。在這組因子結構中母語運用能力與外語運用能力屬于一個類別,而記憶能力是掌握任何一門語言的基礎,只有記憶能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習得語言符號,由此把其歸為“語言運用能力”。
通過以上分值得出成人終身學習核心能力由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組成。
(3)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
在學習歷程中,任何學習能力項都不可能以孤立的形態(tài)存在于個體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是說各學習能力間有著一定的交集。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所轄的組成項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在成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共同發(fā)揮著作用。那么它們之間存在什么程度的相關性呢?為探究各學習能力項的相關性,需進一步采用“相關分析法”得出能力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
本研究采用Spearman rho等級相關方法來判別各個能力項之間的相關性。如表6所示,當相應P值為0.01顯著性水平時,相關性顯著,變量間呈正相關。其中,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相關關系相對突出,系數(shù)為0.479、0.547、0.421。思維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較強,系數(shù)為0.479、0.473。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相關性較強,系數(shù)為0.547、0.473。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較強,系數(shù)為0.335。而自我監(jiān)控能力則與學習適應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較強,系數(shù)為0.421、0.396。語言運用能力與思維能力較強,系數(shù)為0.358。
(4)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的偏相關分析
通過以上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6個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存在紛繁復雜的聯(lián)系。由于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分析時,只單純地考慮到兩個變量之間的影響,并未考慮到第三方可能對兩個變量間造成影響,易導致變量間的關系解釋出現(xiàn)偏差。為得到更純粹的分析結果,突出各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更為重要的關系,因而在終身學習能力結構關系建立過程中,采用偏相關性分析,進一步確定其內在聯(lián)系。偏相關分析是指在相關的基礎上,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后,重新考慮這兩個因素間的關聯(lián)程度(張文彤,2011)。較之相關性分析,偏相關分析可通過對相關變量進行控制的方式,更精確地反應出各個核心學習能力項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
表6 Spearman rho等級相關系數(shù)矩陣
表7 以學習適應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如表7所示,以學習適應能力為控制變量時,得到其他5個變量間的偏相關性。其中關系最大的四組變量分別為: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0.272)、合作能力與思維能力(0.289)、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317)、合作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0.346)。
如表8所示,以思維能力為控制變量,得到其他5個變量的偏相關性。其中偏相關性數(shù)值最大的4組能力項分別為: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0.358),合作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0.317),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0.476),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0.298)。
如表9所示,以自主學習能力為控制變量,得到其他5個變量的偏相關性。其中偏相關性數(shù)值最大的4組能力項分別為: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合作能力(0.268),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0.298),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0.203),思維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0.233)。
如表10所示,以合作能力為控制變量,得到其他5個變量的偏相關性。其中偏相關性數(shù)值最大的4組能力項分別為: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0.349),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0.459),學習適應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577),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378)。
表8 以思維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表9 以自主學習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表10 以合作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表11 以自我監(jiān)控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如表11所示,以自我監(jiān)控能力為控制變量,得到其他5個變量的偏相關性。其中偏相關性數(shù)值最大的4組能力項分別為:語言運用能力與思維能力(0.300),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0.426),學習適應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510),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385)。
表12 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性分析
如表12所示,以語言運用能力為控制變量,得到其他5個變量的偏相關性。其中偏相關性數(shù)值最大的4組能力項分別為: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0.414),學習適應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537),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0.365),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0.370)。
(5)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的關系特征
通過各學習能力項之間的相關關系得出能力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用偏相關分析法保留兩兩關系結果最突出的能力項來描述能力項之間的重要性關系,以此形成了帶有能力項之間關系結構的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結構關系圖。通過圖2可見,6個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項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直接相關與間接相關的方式,形成互相影響、互相支持的有機整體,使得整個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內在結構,呈現(xiàn)出網狀形式。圖中兩兩相關的關鍵能力項用雙箭頭連接,表明兩個能力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其中,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的相關性最大,相關系數(shù)達到0.547。合作能力與思維能力相關性最小,相關系數(shù)為0.305。
圖2 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內在結構關系圖
本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斯皮爾曼相關性及偏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組成項進行了構建,由此得出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由6個主因子組成: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其內在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呈現(xiàn)出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
1.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所轄的核心學習能力項
(1)學習適應能力。學習適應能力也稱為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習者主動調整自身機體和心理狀態(tài),使之與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相符合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傾向(孫多,2007)。成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境中,開展非正式學習,需面對較之學校更為錯綜復雜的學習情境。若缺乏學習適應能力,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等消極現(xiàn)象,繼而產生學習參與障礙,對學習效果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如何隨著外在學習環(huán)境變化,進行內在的自我調節(jié),深入學習是確保成人順利開展終身學習的基礎。
(2)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指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具體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加工處理,讓其轉化成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人們需要通過判斷、推理、概括、分析等途徑對感性材料的整理、加工,尋找出事物內在聯(lián)系,把握事物的本質。眾所周知,各種學習能力在人一生中所達到高峰期的年齡段各異,思維能力一般在18~49歲時達到個體一生中的頂峰。因此思維能力不但是衡量一個人學習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體現(xiàn)和證明成人學習優(yōu)勢的重要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在廣博知識與豐富經驗的基礎上,較之兒童,成人個體有著更為成熟的身心、深厚的閱歷。這些因素促使著成人理解水平的發(fā)展,能更好地對事物做出分析與比較,思維能力在成人終身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龐維國,2002)。自主學習并不是固步自封不與他人交流的“自己學習”,也并不是毫無控制的“自由式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學習者獨立活動,將外界知識融入到自身內在的知識體系中。它不僅使學習者在正規(guī)教育領域受益匪淺,而且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必要基礎。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種成人在開放學習環(huán)境中的高層次綜合性學習能力,一般包括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設定學習目標等自我意識,這些因素構成了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征。其中,自我評價能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對學習者在不同學習情境中的自我能力判斷、學習任務評估及學習目標的設定產生重要影響。終身學習環(huán)境的開放性特征,對成人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4)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指個體通過互幫互助,達到團隊或組織最大效率的能力。合作能力是實現(xiàn)合作學習的基礎,它在人們的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如杜威曾在其所著的《經驗與教育》一書中提到,學習是一種歷程,而不是一種所謂的方式或是一種成果,學習者在與其所處環(huán)境進行交互活動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學習的行為(Dewey,1938)。皮亞杰所代表的建構主義則認為,個體學習及發(fā)展知識的途徑是基于社會交往而非個人探索(Piaget,1969)??梢?,合作能力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講,人的學習大多通過群體活動產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知識、能力與情感,在社會各種活動中完成對真、善、美的追求。在實踐中,成人學習者在共同的學習目標驅動下,為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相互切磋,形成各類學習實踐共同體,通過組織中各成員的互動交流,來提高學習的速度及保證學習的質量。同時,在合作的過程中,便于學習者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頭腦中難以用語言完整表述出的隱晦性知識,從而實現(xiàn)隱形知識共享的目標。
(5)自我監(jiān)控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針對自己的認知偏差,積極的對認知活動做出控制與調整,以期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與兒童不同,成人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發(fā)展,已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外控到內控階段。換言之,成人有著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不但能對情緒做出有效的自我調控,同時能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以此來控制自己學習過程。成人選擇學習行為,首先出于一種改變生活狀態(tài)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動機(李俊,2005)。因此,成人有著更為明確與務實的學習目的,為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成人學習者大都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覺的調節(jié)和控制,他們更善于制定學習計劃,在學習過程中適時調整學習方法,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保證預期學習目標得以實現(xiàn)。
(6)語言運用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這一能力不但與自身的思維能力有關,同時受記憶力、情緒、注意力等眾多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它與語言能力有所區(qū)別,假如說語言能力是人類基因圖譜中早已具備的信息符號,那么語言運用能力的掌握則是一種人類社會化的表征。眾所周知,學習并非個體行為,學習過程脫離不了社會交往。而個體在為學習所進行的社會交往中必然產生學習共同體(張紅艷等,2013)。為實現(xiàn)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學習者必須具備語言運用能力。缺乏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在他人與公眾面前出現(xiàn)表達不暢、表現(xiàn)拘謹?shù)臓顩r,學習積極性易受挫。
2.成人終身學習能力的內在關系
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模型猶如一架運行在終身學習軌道中的機器,各學習能力項仿佛是機器中齒輪,它們互相聯(lián)系,彼此制約,共同牽引著成人終身學習這架機器不斷地運行。通過對成人終身學習的內在結構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其呈現(xiàn)出以下兩大特征:
(1)自主學習能力在成人終身學習能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這一分析結果與之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不謀而合。這進一步證實了自主學習能力是成人開展終身學習的最重要能力是保障成人順利開展終身學習的關鍵。
自主學習能力分別與其他4個核心學習能力,形成了4組關系:其一,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在網絡情境下。例如自制力差的學習者,大凡無法在網絡情境下通過自主學習,如期完成學習目標;而通過與他人合作,在網絡空間建立學習共同體,就能發(fā)揮出互相幫助、互相督促的作用??梢?,合作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存在著依存關系。自主學習需要合作學習的配合,合作學習是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趙海霞等,2004)。其二,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這組學習能力間的關系則更為密切,彼此間存有交集。自主學習能力由計劃、組織、自我指導、監(jiān)控及評價能力組成(Knowles,1975),其本身就蘊含著自我監(jiān)控能力的元素。其三,學習適應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以學習適應能力發(fā)展為前提,學習者只有適應了學習的環(huán)境、方式、強度,才能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從這兩個學習能力的內涵分析發(fā)現(xiàn),自主學習能力中所包含的自我評價及決策能力,也是培養(yǎng)成人學習適應能力的因素之一。自主學習能力保證了學習者在任何學習情境下都能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及面對各種外界壓力時進行自我調節(jié)。其四,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思維活動貫穿于個體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成人學習者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對學習策略進行改進與選擇,思維能力在這期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學習策略的選擇中,學習者會對學習過程進行不斷地反思,思考學習途徑和方法是否正確,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因此,思維能力是開展有效自主學習的保障。
(2)各學習能力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處于結構外圍的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按順時針方向呈兩兩直接相關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以下5組關系:
一是合作能力與自我監(jiān)控能力。成人群體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生活品質及自身價值有著共同追求者,大凡會通過“血緣”、“地緣”、“業(yè)緣”等關系形成各類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中,人們本著共同的學習目標,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參照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除實現(xiàn)個人學習目標外,還需完成共同的組織目標,學習與做事拖延的人,會為按時完成組織目標而加強自我監(jiān)控。在這一情景下,合作能力與自我監(jiān)管能力勢必產生相互作用。
二是自我監(jiān)控能力與學習適應能力。學習適應能力內在所轄的基本元素,包括對調整自我學習態(tài)度、學習狀態(tài)、適應外在學習環(huán)境及快速掌握對學習技術的運用。通過對學習適應能力的內涵分析可發(fā)現(xiàn),采用相應學習策略是為讓自己盡快適應學習強度和節(jié)奏。而自我監(jiān)控能力強者,能通過自我調整,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類障礙,進而盡快適應學習。反之,自我監(jiān)控能力弱者,無法有效地把控自己的學習,因而在面臨學習困境時,更多地會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這對學習適應能力的提高顯然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是學習適應能力與思維能力。這組能力是學習者開展高效學習時,內在和外在相互對應的能力。早在40年前所發(fā)起的思維教學運動時就提出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培養(yǎng)具有適應能力公民”的宗旨(Kaplan,1991)。學習適應能力與外在的學習動機、社會交往、環(huán)境因素有關,而思維能力與個體內在認知機制發(fā)展相關。思維能力強者能快速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加工”,并能對學習策略進行準確高效的選擇,促使學習者對學習適應過程縮短,提高學習適應能力。
四是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多數(shù)人會運用各類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與他人產生互動,并建立學習共同體。從學習共同體所開展的學習過程分析,各類學習組織中的知識,大多是以經驗與實踐樣態(tài)存在的印象知識。只有學習者通過溝通與交流,針對實踐本身進行判斷和反思,這樣才有利于學習者接收與吸納組織中所存的大量隱形知識。所以,思維能力與合作能力同樣也存在密切關系。
五是思維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對于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語言學家的肯定,語言不但映射了人類的內在思維,同時也是人們傳遞思維的外在工具。早期各族族人通過思維所形成的相關概念組合順序決定了該民族語言的語法架構,而隨著該族語言的語法結構成熟,其又反過來進一步強化早已固定在人腦中的思維形式與習慣。思維內容與語言內容,思維形式與語法構造關系密切,也早已得到語言學家們的證實。因此,思維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有著緊密而廣泛的聯(lián)系。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及數(shù)據處理分析,明確了學習適應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為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所轄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項之間,存在著相互交錯、互相支持的關系。這表明其中一種能力的提高,會對其他相關能力的發(fā)展起到協(xié)助作用。此外,研究還驗證了自主學習能力在終身學習能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也發(fā)現(xiàn)作為學習能力核心要素的思維能力在成人終身學習能力中的重要性,這為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測評和培養(yǎng)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李俊(2005).成人學習研究——成人元認知能力的研究及成人元認知能力相關因素的研究報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7):90-93.
[2]龐維國(2002).從自主學習的心理機制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著力點[J].全球教育展望,(5):26-31.
[3]孫多(2007).網絡學習的適應性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7):75-77.
[4]于莎,李盛聰(2013).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建構的邏輯起點[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6):77-84.
[5]張紅艷,梁玉珍(2013).遠程學習者在線學習行為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6):42-48.
[6]張文彤,鄺春偉(2011).SPSS統(tǒng)計分析基礎教程(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7.
[7]趙海霞,陳毓超,樂建兵(2004).基于網絡的協(xié)作式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44-47.
[8]Dewey, J. (1938).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 Collier Books:69-73.
[9]Knowles, M.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M].Toronto: 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18.
[10]Kaplan, L. D. (1991). Teaching Intellectual Autonomy: The Failure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Movement [J]. Educational Theory, 41(4): 361-370.
[11]Piaget, J. (1969).The Mechanisms of Percep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108-110.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Li Shengcong, Yu Sha
Abstract: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is a compound competency for the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hen the research on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has become popular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ustralia, Canada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issued national core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defines the learning competency as a cognitive ability, and even intelligence so that the original implication of it has been narrowed. Us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it is found that three internal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cognition, the regul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have influenced adult's learning activities. On this basis, twenty-four basic elements can be co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core elements of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are the six competencies: "competency of adaptive learning", "thinking ability",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bility to cooperate", "self-monitoring ability", and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hese elements of the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interact and support each other, which compris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earning competency. And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plays the core role among these six competencies. This empirical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cultivation of adult's lifelong learning competency.
Keywords:Lifelong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Internal Structure; Empiric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4-12-26責任編輯田黨瑞
作者簡介:李盛聰,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于莎,教師,寧波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01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學習型社會下成人終身學習能力構建及培養(yǎng)研究”(13XJA880002)。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195(2015)03-0072-10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5.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