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調芬
由于學前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不少幼兒園在招聘教師時,會把一些非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人員招進幼兒園,允許其在一年內考到教師資格證。殊不知,非專業(yè)幼兒教師,在帶班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為了提升教師的一日常規(guī)管理能力,近期,我隨保教工作領導組逐個進班進行觀摩指導。這天進的小2班比較特殊,兩位教師都是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師,雖然都是大專畢業(yè),但原專業(yè)都不是學前教育專業(yè)。
班主任梁老師,個性活潑開朗、大大咧咧,說話不拘小節(jié)。配班王老師,性格比較細膩溫和。當初之所以把兩位搭在一起,是因為教師雙向選擇的時候,兩人性格互補合拍,都選擇了對方作為自己的搭檔。
看得出來,兩位老師都是真心愛幼兒的,在帶班過程中,給了幼兒很多自由寬松的空間,而且能和幼兒玩在一起。特別是梁老師,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說起話來像在主持綜藝娛樂節(jié)目,特別搞笑滑稽。在梁老師帶班的時候,幼兒們特別開心,時常哄堂大笑,她甚至會和幼兒逗趣、故意說反話來制造搞笑的氣氛。無疑,寬松自由的氛圍是應該提倡的,但半天看下來,我總是覺得純粹是在“玩”幼兒,而缺少了教育的真義。
一、鏡頭回放
鏡頭一:晨間鍛煉
晨間活動安排走梅花樁。一開始,梁老師把梅花樁擺成分開有一定距離的曲線。讓幼兒排隊走過一遍之后,梁老師讓幼兒自己擺直線。幼兒興致勃勃地擺著,一不小心就把梅花樁都并在一起了。梁老師急忙說:“要分開點放,不要并?!庇谑?,一個人動手很快就把并在一起的梅花樁分開了。其間,由于距離太大,不時有幼兒從梅花樁上掉下,有個幼兒甚至不敢走。于是,梁老師便扶著那個幼兒勉強地走完了梅花樁。
點評:晨間鍛煉時,教師只提供給幼兒一種材料,她的目的就是讓幼兒走梅花樁,練習平衡能力,可見材料提供不足,幼兒無從選擇,只能聽從教師安排。提倡讓幼兒自主放梅花樁,這無疑是對的,但教師又不停地指揮幼兒不能這樣,要那樣,這只是表面上的自主,沒有真正放手讓幼兒探索、實踐。
鏡頭二:晨間談話
早操過后是晨間談話,碰巧,歡歡進來了。前段時間歡歡得了手足口病,已經十幾天沒上幼兒園了。這時,梁老師開始借題發(fā)揮:“歡歡為什么會得手足口病?”幼兒們異口同聲回答:“因為他喜歡吃手指?!绷豪蠋煟骸笆前。瑲g歡因為喜歡吃手指頭,所以把手上的細菌吃進肚子里了,所以手爛掉了,腳爛掉了,肚子也爛掉了。”這時,歡歡表情訕訕的,有點不好意思。一男孩輕輕地問:“那歡歡現在腳還在嗎?”梁老師沒料到幼兒會這么一問,隨口答道:“現在病好了又長回來了,你們如果吃手指,腳也要爛掉,也要去掛針。”
這時有些幼兒就接口說道:“我最喜歡掛針了”、“我也喜歡得手足口病”,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梁老師未做阻止,只管自己繼續(xù)說。其間,梁老師還三番五次說:“我們不請某某某說,因為某某某經常被子沒蓋好,要生病,生病了就不請她?!彼踔涟堰@句話帶到了后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中,不下十次。
點評:梁老師這些不甚嚴謹的語言,已經明顯誤導了幼兒。幼兒們覺得手爛掉、腳爛掉也沒什么大不了,好了又會重新長回來。于是,現場出現了“我喜歡掛針”、“我喜歡得病”的語句。幼兒說這些話只是覺得好玩,想惹大家笑一笑。
鏡頭三:生活環(huán)節(jié)
今天的點心有兩樣:小番茄和餅干。梁老師繼續(xù)充分發(fā)揮幼兒自主的原則,讓他們自由選擇哪個上午吃,哪個下午吃。結果,有些幼兒選了餅干,有些幼兒選小番茄??从變簜円庖姴唤y(tǒng)一,于是,梁老師發(fā)話了:“我們就決定上午吃餅干,下午睡覺起床,口渴了正好吃小番茄?!蹦切﹦偛盘嶙h上午吃小番茄的幼兒們相互看看,有點不明白。
點評:看似自主,其實是假自主,先讓幼兒們可以自由選擇,最后教師“一語定乾坤”,長久這樣下去,幼兒們就會覺得,不管怎么選,最后還不是由老師說了算。而且老師的理由既滑稽又是錯誤的。下午口渴了不是應該喝開水才對嗎?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上午吃水果,因為上午時間短,吃餅干的話,幼兒胃排空的時間不夠,午飯時就沒有饑餓的感覺。而下午,從幼兒吃過午飯到離園,將近5個小時,如果中途未給幼兒補充一些耐饑的食品,會產生饑餓感。
鏡頭四:集體教學
集體教學活動是語言活動《雞的一家》,大概是因為空間太小,在活動時,教師并沒有讓幼兒坐成半圓形,而是坐在桌子旁邊,有些幼兒因為看不到圖片,并站起來,還有些幼兒跪在椅子上,幼兒的坐姿千姿百態(tài),老師未加以提醒。
在區(qū)分公雞和母雞的特征之后,梁老師問:“為什么公雞長得比母雞漂亮?”幼兒不知道,梁老師馬上自己接下去說:“因為公雞要吸引母雞。公雞說,我想有個窩。什么是窩,窩就是家的意思,就是公雞想要討老婆了?!闭f完,梁老師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了。于是后來出現了幼兒也嘻嘻哈哈地說“討老婆”之類的話。
點評:公雞和母雞自出生就有本質的區(qū)別。梁老師的語言很具喜感,但明顯也誤導了幼兒。對于幼兒來說,生活在一起,就是一起吃飯、一起游戲的意思,刻意地加上“討老婆”這個詞語,明顯把幼兒的思維引向了另一個方向。在課堂中,教師未對幼兒的坐姿、傾聽習慣、思考習慣等進行引導,只是一味在說笑。
鏡頭五:戶外活動
接下來的游戲時間是民間游戲串連玩《木頭人》和《拉大鋸》,梁老師很快速地重復報兩個游戲的名字,要求幼兒也能快速變換。其間,玩《拉大鋸》需要兩個幼兒手拉手玩,很多幼兒一時找不到朋友拉手,游戲時擺放的桌子也不方便幼兒找朋友,但梁老師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要求幼兒調整一下座位,而且找到朋友的或者沒找到朋友的,教師也沒有激勵的措施,只是自己在不停更換游戲的兒歌而已。
我問她為什么要串連玩,有什么意義?她的回答是可以鍛煉反應力,并自以為目標達到了。
點評:鍛煉反應力需要兩個游戲串連玩才可以嗎?在《木頭人》中,只要教師適當改變一下游戲規(guī)則,比如說到最后一句時,可以提不同的要求,如一個木頭人、兩個木頭人、變植物、變動物等,這樣幼兒就可以根據要求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樣是不是比僅僅和同伴手拉手的反應要有趣得多?在游戲中,教師未注重游戲的規(guī)則性和民間游戲的趣味性,只是一味要求變換快,失去了游戲本身的意義。
鏡頭六:餐前活動
這時,梁老師請幼兒復習以前學過的故事,請個別幼兒上來看著圖片講,由于小班年齡的限制,幼兒對整個故事的復述自然是有難度的,因此,斷斷續(xù)續(xù)地講不下去,于是,梁老師便幫助幼兒一起講。這時,只有上面的那個幼兒在講,老師在指點幫助,其余的幼兒都在游離狀態(tài)中,有的和同伴說話,有的東張西望,有的就坐著在神游。
點評:餐前活動中復述已經學過的故事,未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難度太大,幼兒不感興趣,而且只有個別幼兒參與的機會,所以,幼兒開小差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了,不如改成手指游戲等集體可以參與的游戲。
二、我的思考
半天看下來,反復盤旋在我腦海里的就是高爾基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愛幼兒,這是連母雞都會的,但教育好幼兒卻是一門藝術。”
幼兒教師是一個專業(yè)非常強的職業(yè),要有一定的資質才能教。這兩位老師都在最近考到了幼兒教師資格證,但領到資格證,只是說明她在某方面達到了一定的資格,而不一定能代表她有專業(yè)的知識和專業(yè)的態(tài)度了。
在觀摩的過程中,旁邊一位同事說了一句很感慨的話:“看來,幼兒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確實需要反思自己的專業(yè)性夠不夠。”
《人民日報》提出讓教師成為最有“德行”的職業(yè);讓教師成為“含金量”最高的職業(yè);讓教師成為最有尊嚴的職業(yè)。的確,教育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專業(yè)的態(tài)度和教育的智慧。
首先,就管理層而言,在安排教師工作的時候,簡單地把兩位非專業(yè)老師安排在一起就是個失誤。在研討的時候,這兩位老師一直覺得自己這樣帶班沒問題,對于我們提出來的一些疑慮和意見,更多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茫然:原來這樣是不行的啊,原來是要那樣的啊……因此,對于非專業(yè)的新教師更應該選擇專業(yè)能力強的骨干教師來帶。同時,兩位搭班老師要取得思想行動上的一致,共同制訂班級常規(guī)管理方法,防止出現1-1=0的狀況。
其次,就教師本身而言,非專業(yè)教師需要有更加進取的態(tài)度和好學的精神,多向別的老師請教,而不要抱著“國外的教育是這樣的,我為什么不能這樣”的態(tài)度。要知道國外有些好的教育,在其背后有強大的理論支撐,我們在看這些教育行為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到現象,更應該深究其背后的理論和原理。要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否則,只能人云亦云,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不管是本專業(yè)還是非專業(yè)的教師,都要有教育的智慧。教育智慧包括了解幼兒、支持幼兒、引導幼兒和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