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方姣
摘?要:清代唐彪的《家塾教學法》是《讀書作文譜》與《父師善誘法》的合刻本,更是我國第一部以“教學法”命名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著作?!蹲x書作文譜》中提出的靜心養(yǎng)性與沉潛學問、恰當選擇與指向明確、善于思考與慎思明辨、務求實效與腳踏實地等觀點的論述,雖看似簡單但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較強現實借鑒價值。
關鍵詞:唐彪;讀書作文譜;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0003504
唐彪是清初偉大的語文教育家,其《家塾教學法》成書于康熙戊寅年(1698)間,分《父師善誘法》和《讀書作文譜》兩卷,是我國第一部以“教學法”命名的著作。該書雖有對前代諸如孔子、程頤、程顥、朱熹等先賢言論的大量引用,但也不乏自己的真知灼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語文教學法體系。潘新和先生曾指出:“我們以往關注的只是諸如《論語》《禮記·學記》《朱子讀書法》等一些大家名篇,而像《讀書作文譜》這樣一些有見地的教學論著,卻往往因為作者人微言輕而鮮為人知?!盵1]認真研讀、深入分析《讀書作文譜》所闡述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特別是關于學者如何增進自身修養(yǎng)、學識、能力等方面的深刻論述,對教學階段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一、語文教師要靜心養(yǎng)性,做沉潛學問的讀書人
在物欲橫流與浮躁之風已深深影響到學校、影響到教師的現實情況下,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名學有專攻、教有良法的優(yōu)秀教師,就必須自覺抵御外部的各種誘惑,要以平和心態(tài)、沉穩(wěn)作風來密切關注教育、關注課程、關注教學、關注學生,要高度關注課程與教學領域的最新觀點與理論,以不斷提高自己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教師讀書與教學應有的平和心態(tài),唐彪論述到:“心非靜不能明,性非靜不能養(yǎng),靜之為功大矣哉。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鑒物,靜則萬物畢見矣。惟心亦然。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徹。古人云,靜生明。大學曰:‘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盵2]“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就是“靜”的益處,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然前提。對語文教師而言,由于工作對象的特殊性及傳道育人的重要職責,更需要有一顆平和之心,才能在此基礎上多讀書、讀好書。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擴大知識視野。在唐彪看來,讀書人只有“每日間取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行之數年,不患不長進。然世人有終日讀書不輟者,竟無片刻靜坐者,是止知讀書之有益,而不知靜之為功大也?!盵2]3可見,在個體的學問增長過程中,靜心養(yǎng)性和讀書不輟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如心不靜,則讀書無效;而讀書無效,則難于提高自身素質;自身素質不高,教學也就難有成就。
對處于外界誘惑越來越多的今天的廣大語文教師來說,靜心養(yǎng)性與讀書不輟必須要成為自己成長的必修課。這主要是由如下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方面,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情懷、價值觀念、豐富情感等精神的傳達,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正確看待和恰當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以平和之心來執(zhí)教、育人。因為在金錢萬歲、物欲橫流、利益至上的當今社會,許多教師與學生都變得浮躁起來,不愿靜心讀書,不愿安于學問,語文教師只有將自己的心安詳下來,拋去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金錢至上的荼毒,才能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給學生以正確引導。另一方面,是語文課程在對象與內容上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知識特征,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是一位“雜家”。我們知道,語文課程雖以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為基本目標,但由于沒有無思想的語言也沒有無語言的思想,因此用作教學范例的文本都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某一問題、某一現象等眾多外部世界的反映。語文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身就須儲備“一池活水”。顯然,這一目標的達成就需要語文教師通過“靜心”基礎上,堅持不懈在書海中沉潛,才能飽蘸知識的“活水”。
既然靜心養(yǎng)性、沉潛學問是語文教師成長之必修課,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修好這門課。依筆者淺見,第一,語文教師須在靜心與閱讀中尋找精神支點,構建精神家園。語文教師也是人,自然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因此,筆者強調語文教師要靜心讀書、甘于奉獻,并不是要求教師做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而是要在保障基本生活條件基礎上,語文教師還應有更高精神追求。因為一個精神荒蕪的人,就算物質上再富有,恐怕也不能算是真正富有的人?;诖?,筆者認為廣大語文教師只有以唐彪提出的靜心養(yǎng)性為前提,才能在學問里沉潛,積攢自己的精神財富。第二,語文教師須在靜心與閱讀中做學生的表率。對語文教師而言,只有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基礎上才能為學生做好表率。對此我們要看到,對語文教師這一神圣職業(yè)而言,教書與育人是兩項基本職責,且育人是更為基本而重要的職責。就是說,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處世,使他們養(yǎng)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要比只教給他們一些知識要有用得多。為此,就需要學生養(yǎng)成靜心讀書的好習慣,學生要養(yǎng)成這一好習慣,教師就需先具有這一好習慣。
唐彪借用程伯子之語曾指出:“靜坐后,見萬物皆有春意。學者只要靜個心,此上頭儘有進步。”[2]2這說明,要想成為“見萬物皆有春意”的語文教師,就須有淡然的心境、高潔的品格,只有這樣才能言傳身教地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從而實現在精神和智慧上與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語文教師要恰當選擇,做指向明確的讀書人
在出版物愈來愈多、信息媒介形式越來越多樣的現實情況下,語文教師也面臨著“讀什么”的問題。實際上,就連出版物不多的清代,也有著同樣問題。對此,唐彪曾指出: “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考之書。書既有正有閑,而正經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也。學者茍不分別當讀者何書,當熟讀者何書,當看者何書,當熟看者何書,則功夫緩急,先后俱誤矣。至于當備考究之書,茍不備之,則無以查考,學問知識,何從而長哉?!盵2]7
這里,他根據書籍對閱讀者的價值作用,把書目分為五類,并明確要求閱讀者要根據需要做出恰當選擇。只有選擇恰當,才既可避免通讀之膚淺又可以規(guī)避精讀之辛苦,并能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水平。唐彪關于閱讀對象選擇的論述,對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是由于世界上的書籍數量是十分巨大的,即使只與個體專業(yè)有關的書籍也是窮其一生都難以讀完的。因此,每位語文教師面對難以讀完的書,如何取舍就成了一關鍵問題。俗語“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揭示的道理,在讀書方面也同樣適用。
根據唐彪的論述,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當再三細看之書”應是那些與其專業(yè)成長息息相關的理論書籍。語文教師讀書的首要目的是要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與技能,因此對有助于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書籍就要“再三細看”。一般而言,語文教師大多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由于實踐本身并不能直接升華為經驗,還需理論的指導與支撐。因此,語文教師結合工作實踐再三閱讀那些教育與教學理論、學科知識與學科教學改革等方面的著述,無疑有助于教師把握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促進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自然,這類闡述教育教學原理、法則的書一般都較為枯燥與深奧,這就更需要以堅韌精神、不懈努力來克服自己的懈怠,這就是唐彪指出的:“人之看書,先當分可已不可已。其可已之書,雖易解,不必披閱;其不可已之書,雖極難,必宜反復求通。如初看時,竟茫然一無所知,不可生畏難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曉其一二,不可生怠倦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解其五六,更不可萌可已之心也;逾時復看,工夫既到,不期解而自明矣。”[2]16顯然,堅持不懈應是讀這類書籍的最基本要求,語文教師就要以這一精神去時刻關注與專業(yè)相關的前沿理論,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并在實踐應用中發(fā)揮其作用。
根據唐彪的論述,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當熟讀之書”應是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是進行聽說讀寫的具體內容,是語修邏文的實際載體。經典文學作品由于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而永葆生機,因而對語文教師知識積累和素養(yǎng)提高、人格完善等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必須要在對經典作品的閱讀、揣摩中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并始終保持對語言文字的敏感以及時捕捉語言的發(fā)展與變化,從而在課程教學中更好地去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欣賞文學作品。
從唐彪的論述看,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當讀之書”和“當看之書”應該涉獵廣泛。唐彪指出:“從古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賢士,亦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識古今之典故,欲作經世名文,欲為國家建大功業(yè),則諸子中有不可不閱之書,諸語錄中,有不可不閱之書,九流雜技中,有不可不閱之書?!盵2]15我們雖不要求語文教師成為“賢士”與“名臣”,但語文課程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的“雜家”身份: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在基本教學內容的外圍,給學生補充大量相關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對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的博覽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對學生所偏愛的網絡小說、武俠小說、奇幻故事等“新興事物”,教師也應有所涉獵,這不僅可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
三、語文教師要善于思考,做慎思明辨的教書人
語文課程與嚴謹并有固定答案的理科課程不同,許多習題的解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現實的語文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學生的解答和參考答案有出入時,教師通常會傾向于參考答案的解釋并以此來說服學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即使看錯了答案的選項,也能夠自圓其說地給學生講解。有時被學生指出錯誤后,教師還能理所當然地再按“
正確答案”講解一遍,可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實,教師大可不必惟答案是從,正如唐彪所言:“凡書中有不解處,非必盡旨意遙深,亦或有訛字、落字為之梗塞,惟在讀書者會其全旨及上下文而改正焉。至于會通其旨與文,而究不能得其意義,此必多有訛字、落句者,不當附會穿鑿,隨文強解,惟當以闕疑之意存之,是之謂善讀書。否則誤解之害,豈淺鮮哉!”[2]22可見,讀者在讀書中遇到一些無法理解的東西,并非都因學問淺顯所致,也有可能是書籍本身存在疏漏。同理,語文教材中的參考答案也不一定全然正確。因此,教師不必太迷信書本,因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對語文教師而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敢于并善于質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語文教師是否具有質疑精神,對自身素質提高極為重要。從教學論看,語文教師既要負責知識的吸收,又要負責知識的傳達。教師必須仔細研讀文本、分析論證,才能做到對文本的正確理解與巧妙傳達。優(yōu)秀語文教師無一不是善于閱讀、善于質疑、長于解疑的人,如斯霞、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名師都是既從善如流又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學者。以錢夢龍老師為例,他備課的方法是先咀嚼課文,品出了自己的味兒,然后再去看教參。而且,他閱讀教參的目的是為了避開自己的思考與教參的重合之處,絕非全盤照搬。這樣堅持的結果,就使他的課既生動活潑又富有啟發(fā)性,很多經典課例都是廣大語文教師學習、效法的榜樣。反之,如語文教師只是教參和答案的奴隸并被“標準”理解牽著鼻子走,其教學方法與方式就只能是數十年“一貫制 ”。顯然,語文教師只有敢于打破常規(guī)去領悟和體會文本且敢于質疑權威,才能成為知識的主動接受者。其次,語文教師是否敢于質疑,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敢于質疑。從教育角度講,教師要用自己敢于質疑的精神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論證去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時弄清“
是非黑白”的好習慣。如果語文教師本人是一固步自封的人,那么再怎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恐怕也沒什么實際效果。同時,對于學生靈感迸發(fā)和大膽設想,教師一定要予以鼓勵。唯有在課堂上形成一種平等對話氛圍,學生不視教師所講為金科玉律,教師也不把自己看作真理的化身,教師和學生才能同時獲得進步。最后,語文教師是否善于質疑,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學會質疑。如果說敢不敢質疑是態(tài)度的問題,那么能不能質疑則是水平的問題。唐彪引用朱熹名句論述到:“讀書有疑者,須看到無疑,無疑者須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得有疑,其學方進?!盵2]23這句話是說解決疑問可能并不難,但在看似平淡之處予以深究并看出隱含的問題來,就有難度了。顯然,深思質疑不僅關乎態(tài)度,更與能力密切相連。深思和質疑的關系其實是一互相依附的關系,只有經過深思才能解決所質之疑,這是顯而易見的;但不經過深思,就很難在無疑之處生出疑問。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文本,盡力在平淡之中挖掘出新意,才能更好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從而培養(yǎng)出敢于質疑并善于解疑的優(yōu)秀學生。自然,質疑也不是懷疑一切,真理往前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個中分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正確把握。
四、語文教師要務求實效,做腳踏實地的教書人
常聽到中學生最怕古文、作文、周樹人這一調侃。筆者認為,若是語文教師能解決這三個“老大難”問題,那么其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而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唐彪的論述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方法。
第一是解決學生怕學文言文的問題。說文言文深奧難懂,是因為其具有微言精義的特點,又離我們所處時代較遠,不論在文法上還是文意上都給閱讀理解帶來不小的障礙。文言文雖讀起來頗為困難,但如學生具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頑強精神,還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唐彪曾說:“微言精義,古人雖難以言明,而待人自悟者,可將其書熟讀成誦,取而思之。今日不徹,明日更思;今歲不徹,明歲復思;數年之后,透底了徹,有不期解而自解者?!盵2]34就是說,只有在“今日不徹,明日更思”與“今歲不徹,明歲復思”的艱苦努力基礎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才會形成并逐步提高。同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語言積累與積淀的指導與引導,要使學生在熟讀一定數量的經典文言文基礎上,掌握足夠的文言詞語、句式及篇章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對此,唐彪說得十分透徹:“讀書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將注腳看始有益。如人饑而后食,渴而后飲,方有味。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甚無味也。
”[2]18
第二是解決學生怕寫作文的問題。作文是學生思想認識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缺乏思想或不具備良好語言能力都對寫好作文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從實際情況看,學生怕寫作文,首要因素在于沒有生活積累、沒有情感體驗、沒有獨特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指出的人們寫作的問題主要是思想而不是技巧:“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無論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細窮究,病源都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來的文章決不會清楚。思想的毛病除了精神失常以外,都起于懶惰?!盵3]在作文教學實際中,我們常見一些教師不從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出發(fā),單一強調作文的數量,常要求學生寫一些“大而無當”的作文,致使學生懶于動腦搜索素材、懶于反復琢磨推敲,而是以假話、空話、套話來應付了事,這樣寫不好也就成了自然之事。在唐彪看來:“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遲數月將此題再為之,必有勝境出矣。再作復不佳,遲數月又將此題為之,必有勝境出矣。蓋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層,而玉微見;明日又攻去石一層,而玉更見;再攻不已,石盡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竄舊文,重作舊題,始能深造?!盵2]34就是說,把一篇文章反復琢磨、多次批改,每次都會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達到寫作水平提高的目標。因此依唐彪之觀點,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專注于學生作文質量的高低而不是數量的多少,專注于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而不是寫作任務的完成,專注于把一篇作文寫得精致并改得巧妙而不是用繁多的作文數量去做膚淺練習,使學生在每次習作中都有所收獲,形成良性提升并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最后是解決學生難以理解周樹人作品的問題。魯迅作品的難懂主要在于他寫作的獨特匠心,細節(jié)之中往往蘊含著把握全局的關鍵,無言之中往往蘊含著無盡的意蘊。如《祝福》中祥林嫂在嫁給了賀老六之后再次回到了魯鎮(zhèn),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淡淡一筆,卻蘊含著一個十分值得深究的問題:為什么改嫁以后,大家仍叫她祥林嫂呢?這顯然值得學生深思的,因為這是“不講理的呀,荒謬呀,不合邏輯呀!但是,大家都習慣于荒謬,荒謬到大家都麻木了,荒謬得失去思維能力了”[4]。對如此意蘊繁復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也并非毫無辦法,而是要用巧妙的引導與深入淺出的問題,使學生聚焦這一問題、思考這一問題、領悟這一問題,這就是唐彪所說的:“道理難知。初看書時,格格不相入,且不認其粗淺,焉能得其精微?看至三四次,略有入頭,然人夫不心高氣揚,以為實義已得,而不知實竟未嘗得也。惟左思右想,再鉆入一層、兩層,庶幾心領意會,知其實義耳?!盵2]21
就是說,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反復領悟、仔細琢磨文本中的“肯綮”之處,并帶領學生深思、討論、領會,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在簡單文章閱讀時可有很好的理解,即便是在閱讀如周樹人這樣的“老大難”篇章也會有較好的理解。
概括看,唐彪關于讀書、教書的許多觀點,對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重要現實借鑒意義。以上四點,只是筆者對這一不甚著名語文教育家的精彩見解的粗淺解讀,不妥之處,尚望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潘新和.集百家之長立中肯之說——評[清]唐彪《讀書作文譜》[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2]唐彪.家塾教學法[M].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
3.
[3]朱光潛.談文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52.
[4]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6.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s Seen from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AO Fangjiao
(School of Humanity,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Tang Biaos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Home School is the combination of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Father Teachers Methodical and Pati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first Chinese course and teaching theory work named with “teaching methodology”. The statements proposed in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such as temperament cultivation and devotion to academics, appropriate selection and clear orientation, good thinking and wise discrimination, pursuit of real effectiveness and downtoearth attitude seem simple but embody profound connotations, which is of realistic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ang Biao;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責任編輯:朱?嵐)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