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雙+王雪莉
和諧社會最關鍵的是解決好人自己的問題。而自己的問題最基本的則是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尊重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平等的關系,表現(xiàn)為對每個人的重視,是一種你重要、我重要、別人也很重要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選擇“尊重”進行長期不懈的研究,旨在從相互關系的角度,研究適應當代社會的人格素質。20年來,從“尊重”這個基礎性道德研究開啟,“尊重”教育課題的研究人員和實驗學校,圍繞著“尊重”,進行了20年的不懈努力,使學校和教師有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課題發(fā)端——對道德教育實效性差的思考
侯守峰,曾任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局局長,中國教育研究會基礎道德教育專項委員會主任。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他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的德育實效性差,道德教育走不進學生的內心世界。1994年,他帶領東城區(qū)一批教科研教師一起思考和探索“基礎道德點”:既體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又體現(xiàn)時代精神;既是當前和未來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又是現(xiàn)在普遍缺乏的一種道德,他們找到了“尊重”這個突破點。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傳誦至今。然而,在幾千年的倫理道德中,“三綱五常”“師道尊嚴”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道德作為一個關系范疇,在傳統(tǒng)的認識中,尊重往往是對上的。在傳統(tǒng)教育中,“傳道、授業(yè)、解惑”只說了教師“主導”的一面,而忽視了學生“主體”的一面,學生的要求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呼聲很弱。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道德的關系也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人的價值及人的主體性逐漸被認識和確立。“尊重”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美德,又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
從現(xiàn)代心理學講,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觀點,一旦需要得到滿足,人就會有力量,就會前進,就能發(fā)展。
從現(xiàn)代教育學講,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則。把個體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教育,要達到這個教育目的,首先必須強調尊重學生,把尊重作為教育的重要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尊重,就談不上真正的教育。
基于以上認識,1995年,侯局長帶領著東城區(qū)的教科研團隊,從最初的7所實驗學校起步,開始了“尊重”教育課題研究。他們的目的就是:以“尊重”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從道德的基礎性方面探討德育的實效性,拉近教育與人的關系,使得道德教育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課題歷程——從“九五”到“十二五”
“九五”期間,“尊重”教育課題組申報的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當代中學生基礎道德的研究與實踐”(又稱“尊重·基礎道德教育研究”)。課題以“尊重”為突破口,探討了基礎性道德,提出了“尊重”的五個維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這五個方面以“尊重自己”為原點,由己出發(fā)“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尊重知識”,又回到“尊重自己”,最終是為了提升生命的質量。
“十五”期間,以“尊重”為教育理念,著眼于人格素質,課題研究提出了“尊重”五個維度的行為目標:尊重自己——自立;尊重他人——平等;尊重社會——規(guī)則;尊重自然——遵循;尊重知識——質疑,并將對學生的教育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尊重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十一五”期間,課題研究集中探討了以“尊重”作為價值導向的行為表現(xiàn),即培養(yǎng)習慣,實際上是延續(xù)了“十五”對人格素質的研究,提出了“尊重”教育途徑和方法:一是情感為先,教師以“情感”溝通認知和行為;二是不以自己的經(jīng)驗教導學生,教師與學生溝通要重組對方的語言,反映對方的感受;三是給學生留出解決問題的空間;四是引導學生在互動、批判中,選擇、鑒別、追求“自己認為最好的”或“按自己認為對的做”;五是支持學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六是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質疑自己的習慣做法。
經(jīng)過15年的持續(xù)研究,課題研究人員和實驗學校的教師們越發(fā)認識到:促進人全面、和諧、高素質地發(fā)展永遠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人的發(fā)展需要環(huán)境,而形成使學生感受到“尊重”的環(huán)境需要的是制度的保障。于是,“十二五”的研究是以制度建設為保障,聚焦在尊重每一個學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學校的文化氛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育人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白鹬亍闭n題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最終形成以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理念為基礎的學校文化,這是為了落實“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工作方針。這期間的研究側重于學校管理,因為沒有學校管理層的介入和推進,很難形成尊重每一個人的文化氛圍,只有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才能把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理念落實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尊重”由倡導而成為學校的常態(tài)。
20年的“尊重”教育研究,從開始的一縷清風般讓人感到新奇和激動,到研究一年年地不斷推進,似乎讓人感到“一直沒變”:研究內容圍繞“尊重”不變,研究形式都是互動交流、現(xiàn)場觀摩,會議方式也大體一致,而正是這樣的“一成不變”,使“尊重”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標新立異,不追風趕潮,不管是烏云密布,還是艷陽高照,不管是崎嶇泥濘,還是順暢通達,“尊重”教育始終關注教育細節(jié),關注生活小事,把指向人類文明的大事融入在小事中,對發(fā)生在身邊的小事反復思考怎樣做更能體現(xiàn)“尊重”的理念和行為準則。
課題成果——改變就在身邊
20年來,課題研究自始至終緊緊圍繞著“尊重”,從對基礎道德的探索到著眼于人格素質,逐漸歸攏到培養(yǎng)尊重習慣,到制度建設以保障“尊重”教育的理念成為學校的文化,落實到方方面面,研究點越來越清晰,目標越來越明確,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都是非常豐厚的?!白鹬亍苯逃?0年來,從開始的7所實驗學校,到目前已經(jīng)擁有東城、燕山、秦皇島海港區(qū)3個實驗區(qū),70多所實驗學校,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和規(guī)模,2013年還獲得了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endprint
“尊重”教育20年,先后出版了14本書籍,看看書名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尊重”教育的歷程。在“尊重”的理念下,課題組的教師們啟發(fā)學生《尋找自己》,進行《兩代人的溝通》,鼓勵學生在選擇中成長——《我的選擇》,探討走進學生心靈的活動——《走進學生心靈的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小習慣改變大世界》,教育孩子做一個有尊嚴的人——《讓孩子有尊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反思教育習慣》,最終落到《培養(yǎng)尊重習慣》。
“尊重”教育20年,學校成長、發(fā)展,成為“尊重”教育的獲益者。北京市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以“尊重”為核心辦學理念,多年來經(jīng)過師生的不懈努力,成為北京市一所系統(tǒng)完善穩(wěn)定,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學校,形成了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認可的“尊重教育”品牌,“尊重規(guī)律、尊重環(huán)境、尊重文化、尊重人人”的理念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師生的心田,“尊重”的教育成為白家莊小學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其實,“尊重”教育20年,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師生行為的改變上。
1.將尊重的理念分解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則
“尊重”的概念大,于是,課題研究者把概念落到簡單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上,使其易于操作。例如,學會寬容——不與誹謗者對著干;得理也要讓人;與人爭論,適可而止,不是大是大非問題,沒必要辯論個水落石出……對“尊重”概念的分解過程,就是促進教師教育行為改變,促進中小學生行為改變的過程。
從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huán)境三個方面,課題研究提煉出100個體現(xiàn)尊重意識的行為和規(guī)則。課題組研究后得出這樣的結論:體現(xiàn)尊重意識的行為,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xiàn)在舉手投足間,分解得再多也不能窮盡所有的“尊重”行為。
2.讓教育走進學生的心靈
打動心靈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與學生內心共鳴的活動,雖然學生也會按照老師的意向有所表態(tài),也能有一些行動上的體現(xiàn),但活動一結束,就又回到自己的本性了。要想使教育活動轉化為學生的認識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學生內心情感的參與?!白鹬亍闭n題研究一直在探討能與學生心靈對話的形式。
關注生活細節(jié),讓學生感受自己身邊的事。比如,針對學生亂花錢,收發(fā)不良短信,參觀時不排隊,與同學交往中不會說感謝的話等現(xiàn)象,教師讓學生用真實的感受來提升自己,培養(yǎng)尊重的習慣。
用問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在讓學生理解父母“嘮叨”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提了幾個問題:你能說出媽媽每天對你說的最多的話嗎?媽媽每天都反復說,說說你的感受?爸爸、媽媽為什么老對你們說這些相同的話呢?通過問題引領,使學生體會媽媽“嘮叨”中的親情。
創(chuàng)設學生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比如,圍繞著“禮貌用語”,教師只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即讓學生講述“由于某個人的一句話給你帶來傷害的事”“由于你的一句話給別人帶來傷害的事”“你不喜歡別人怎么對你說話”“讓人感到舒服的話應該怎樣說”,引導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受到啟發(fā)。
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內心共鳴的活動。課題組要求教師對每一個主題活動乃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清晰地回答出設計的理由,在回答設計理由的過程中,促使教師反思自己——是不是根據(jù)主觀愿望一廂情愿地設計,有沒有學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過程。
3.將“尊重”理念形成教育規(guī)則
“尊重”教育研究著眼于讓一個學校形成一個標志性的尊重習慣,用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帶動學生素質的提升,帶動其他尊重習慣的培養(yǎng)。例如,工藝美術附中的標志性習慣是“校園不用手機”;史家小學的標志性習慣是“綻放笑容,大方問好”;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的標志性習慣是“讓質疑成為一種習慣”。
從尊重的理念出發(fā),建立小型的、比較固化的儀式。好習慣的培養(yǎng)要不斷強化,這強化不是用制度要求,而是用活動呈現(xiàn)。到一個什么時間,就要做什么事情,固化了就會形成制度的形態(tài),這樣既反映了一種文化形象,又反映了一種特色。固化了的形態(tài),因為它有預知,之前能做準備,學生非常喜歡,有利于標志性習慣的養(yǎng)成。
形成讓人一聽就明白的教育規(guī)則。東城區(qū)新中街幼兒園教師在與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歸納并制定了溝通規(guī)則“一聽,二說”。聽:要看著說話人,仔細聽,聽懂了要點頭;說: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說話前想好了再說,不要哭鬧或喊叫,這樣別人會聽不明白。
20年來,課題以“尊重”為價值導向,將哲學層面的價值導向和具體的行為培養(yǎng)結合起來,同形成相關的保障措施結合起來,將抽象的“尊重”落實到育人為本的實處;研究聚焦身邊的小事,啟發(fā)學生關注生活細節(jié),感受自己身邊的事,用學生的感悟及探討形成相應的規(guī)則,將教師的行為改變落實在教育活動之中,為教育實踐提供了非常寶貴的途徑和方法;課題將研究成果通俗化,無論是教師行為習慣的改變,學生尊重習慣的養(yǎng)成,還是將尊重理念落實在規(guī)則的制定,都是一個標題、一個方法,操作措施具體可行、一目了然。
20年了,“尊重”教育認準一個目標,扎實推進,步步深入;20年了,“尊重”教育堅持不懈,不圖提出花樣翻新的理論,不圖一時一刻的轟動,只圖實實在在的改變;20年了,課題組最初的研究教師,有的從意氣風發(fā)到兩鬢斑白,有的從年輕稚氣到挑起大梁成為中堅,都對“尊重”教育情有獨鐘,矢志不渝?!白鹬亍睆姆N子生發(fā)到現(xiàn)在已然枝繁葉茂,而為之奮斗20年的教師及研究人員收獲的也是人們滿滿的“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