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帥
據(jù)報道,福州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小煊“小荷才露尖尖角”,用1個小時寫成了高考作文,在班上的QQ群里被傳閱。福建師大附中的薛老師點評稱這樣的作文屬于中上水平,滿分70分的作文能拿52分。
筆者欣賞這樣的學生,但并不贊同宣傳和推廣這樣的事跡。這樣的神童畢竟是少數(shù),不能奢望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這樣的人。如果在整個社會營造了仰慕和學習神童的氛圍,為了都成為這樣的人,不知有多少父母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多少孩子要犧牲自己純真的童年。
“不讓要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口號曾經(jīng)欺騙了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為了達成他們的期望,他們開始進行超越孩子年齡階段的訓練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和行為活動能力還尚未達到孩子所處階段應(yīng)有的狀態(tài)時,就急急地進行所謂的“智力開發(fā)”,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難度”的智力訓練,以使得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甚至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快速打造成出一個“小神童”和“小天才”。
筆者認為,過早的、過度的訓練和學習違反孩子認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進程。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少知到多知、從簡單到復(fù)雜、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通俗地來說,就是一個人應(yīng)該在特定階段做該階段所做的事情。父母早早地進行所謂的智能開發(fā)和能力訓練,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應(yīng)有的快樂,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負擔和壓力,更嚴重的是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到了失敗和不成功的負面情緒體驗。這種“早期教育”不僅達不到父母們預(yù)想的效果,孩子還可能因為過多感受失敗的沮喪,產(chǎn)生厭學情緒,限制潛能的發(fā)揮,也易造成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體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氣質(zhì)等方面發(fā)展遲緩和壓抑。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到:孩子生下來就并非全優(yōu),一些智能天生會比較出色,也有一些智能會比其他人遜色。教育孩子的關(guān)鍵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適時教育。對于孩子的學習和認知切不可求之過急、過早,需平和心態(tài),理性看待。同時,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學習過于嚴格、過于期待、過于照顧、過于干涉都不可取。不同的孩子有他智能的強項和弱項,學習的時間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們一味地求快,認為早早讓孩子學文字、英語、算術(shù),他今后的學習成績一定會好,卻不知這樣的做法直接破壞了孩子的自然成長過程,可能引發(fā)孩子以后的極度厭學情緒。
總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我們要尊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像小煊這樣的人才,我們要好好保護,但也不能過分關(guān)注,否則就容易被“捧殺”,成為下一個仲永。
責任編輯/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