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紅
德育過程就是雙方共同為實現一定的德育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因此必須有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發(fā)展必須建立在自身積極參與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外界德育影響必須通過自己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得以實現。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啟發(fā)、引導、指導方面,而不是代替受教育者的參與,不是代替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要改變道德灌輸,喚醒主體意識,需要教師巧設思辨話題,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發(fā)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思辨話題可以有幾種途徑。
一、創(chuàng)設多維視角的話題
教師創(chuàng)建的話題要是多維視角的,在教學中不是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啟發(fā)學生從多個維度看問題,從多種角度看同一事件,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選擇。
如在講解蘇教版國標教材《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心中有“規(guī)則”》一課時,老師先講了《周恩來冒雨借書》的故事。
1960年秋季的一天,天正下著瓢潑大雨,北戴河外賓閱覽室里,忽然電話鈴響了。管理員小王拿起話筒一聽,原來是北戴河療養(yǎng)所外事處的一位同志打來的,說是有位中央領導同志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請圖書室的同志給送去。小王一聽有點為難,猶豫了一下,委婉地回答說:“圖書室有規(guī)定,這些書不外借,如果需要請到圖書室里來看?!毙⊥醴畔略捦?,又望著窗外越下越大的雨,心想:這樣的天氣,一定不會有人來借書了。
不一會,圖書室的門被推開了,走進一個身材魁偉的人,手里拿著一把雨傘,雨水直往下流淌,褲腳已經濕透了。他放下雨傘,走到小王面前,微笑著向她借書。
小王把書拿出來,抬頭把這位同志仔細看了看,驚叫了一聲:“啊,周總理!”她趕緊把書捧給總理,忽然明白了,剛才電話里說的中央首長,就是周總理。她后悔不該讓總理冒這么大的雨來借書,耽誤了他老人家寶貴的時間。小王望著周恩來,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內疚才好。
周恩來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思,爽朗地笑著說:“你把圖書管理得很好嘛。是應該有一套制度,沒有章程、制度,辦不好事情。無論什么人都應遵守規(guī)章制度。”
接著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思辨話題:當小王看到冒雨來借書的是總理時,她感到很內疚,你覺得她該不該感到內疚呢?為什么?
老師的話題引起學生們的思索,他們發(fā)表了各種不同的看法:
生1:她不應該內疚,應該按照圖書室的規(guī)章制度來辦事。
師:有沒有不一樣的。
生2:應該感到內疚。因為周總理工作繁忙,日理萬機,哪能讓他老人家親自過來借用資料?
師:說得都有道理。還有誰來發(fā)表意見?
生3:我認為她不該內疚,因為人人都應該遵守規(guī)則,總理更應帶頭遵守。
生4:我認為她應該感到內疚,因為周總理年紀這么大了,又下這么大的雨,要是路上出點什么意外的話,她心里是不會安心的。
……
師:同學們,從情感上來講,周總理日理萬機,白天,他要主持會議,處理國事,接見外賓,晚上他還要伏案工作,更多時候甚至通宵達旦,所以小王感到內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從規(guī)則來講,無論是國家領導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例外。我們說,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者通過“同學們,當圖書管理員拒絕圖書外借,總理知道后是怎么做的呢?”“當小王看到冒雨來借書的是總理時,她感到很內疚,你覺得她該不該感到內疚呢?為什么?”這兩個話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從總理的角度,總理了解到外賓閱覽室的規(guī)章制度以后,能自覺遵守規(guī)定,不搞特殊化,體現了總理的高尚品質;從小王的角度看該不該內疚這個話題,再一次引導學生從規(guī)則、感情兩個角度思考問題。
這樣的思辨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分析問題,通過多種觀點的交流和比較,讓學生在面臨道德問題時明辨是非、做出正確判斷,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促進兒童道德的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矛盾沖突的話題
設置矛盾的話題,其實就是使學生在腦海里產生認知沖突,這樣的問題是開放性問題。這些答案互不相容,相互對立,使得這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極具挑戰(zhàn)性,促使他們不以僵化的方式去看問題,刺激學生對它們做出認真思考,促進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
如班會課上,老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了矛盾沖突的話題情境:
東東和寧寧是一對好朋友,東東的學習成績很好,而寧寧的成績不太令人滿意。東東在寧寧的請求下經常幫助寧寧補習功課,常常影響了自己功課的及時完成。為此,東東沒少挨媽媽批評,以后怎么辦呢?東東的媽媽很著急,東東也感到很為難。
討論題:
1.小東的媽媽是應該讓兒子繼續(xù)幫寧寧?還是讓兒子少和他交往?
2.當“幫助朋友”變成你的一種“負擔”時,你該如何選擇?
師:東東的媽媽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呢?是繼續(xù)讓兒子幫寧寧?還是勸兒子少和他交往?
生1:我覺得他媽媽應該會勸兒子不要和寧寧交往了。作為一個母親,肯定是愛自己的孩子多一點,希望自己的兒子各方面優(yōu)秀一點,不希望自己兒子因為幫助寧寧而耽誤了自己的功課。
師:天下沒有哪個母親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她當然更擔心自己孩子的學習。這不是自私,她只是沒法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別人的孩子。
生2:可是如果東東的母親勸兒子別跟寧寧做朋友,被寧寧和他父母知道了,應該會很尷尬。
師:是啊,這可能是讓東東母親最為難的地方了。
生3:東東的母親可以讓東東在拒絕寧寧的時候,說話委婉一點。
師:當我們在拒絕對方的時候,語氣委婉一點,對方更能接受。這是說話的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在與人溝通、交往的時候,會更順利、更愉快。
師: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既不影響東東的學習,又能幫到寧寧?
生4:東東可以利用雙休日給寧寧復習。
生5:那萬一他每天都有很多疑問,一周下來,不是要累積很多嘛。
生6:東東可以做課堂筆記,然后借給寧寧看。
師:這個辦法我覺得可以。記學習筆記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筆記來復習,當然也可以。
生7:我看還是干脆說自己沒有時間,實在太為難了。
師:對,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拒絕。
生8:我認為,寧寧成績之所以不好,是因為課上不認真聽。所以,東東可以和寧寧談談,讓他課上認真些,同時把自己的為難之處告訴他。寧寧上課認真了,課后不懂的就會變少了,到時東東再幫他復習講解一下,應該不用花很多時間。
師:你很會思考,找到了問題的根本。朋友之間,就該坦誠相待,因為真正的朋友,是會相互理解的。當“幫助朋友”變成了我們的一種“負擔”時,我們可以委婉地拒絕,也可以改變一下幫助他的方式和尺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交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快樂。
上面這個矛盾沖突的話題,使學生卷入特定的沖突之中,讓學生在“幫”與“不幫”中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這一刻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的交鋒狀態(tài),在激烈的碰撞中,對母愛、對朋友間的相處之道、對友情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點評,發(fā)揮了價值澄清的作用,對學生的價值沖突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建構起主流價值觀,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的發(fā)展。
創(chuàng)設矛盾沖突的話題關鍵在于要以兩難故事誘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他們道德思維的興奮點和意見的分歧、失衡,啟發(fā)學生在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和辯論,做出判斷。故事中的問題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怎么選都有一定道理,卻兩者不能兼顧,形成沖突,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考慮他人觀點,協(xié)調與他人的分歧,最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發(fā)展,進而煥發(fā)道德教育的魅力。讓道德教育成為開啟學生智慧、潤澤學生生命的課堂。當然,“知”是為了“行”,當學生能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后,必須采取有效的辦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不對討論進行評判,不給任何的解決策略,只是在必要時引導討論聚焦主題,教師既不能直接講授道德概念,灌輸行為規(guī)則,也不能只是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念,而應該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的提升,最終向道德行為發(fā)展。因此,在矛盾沖突話題的思辨活動中,教師不該告訴學生“成人的答案”,而應該基于學生現有的道德思維水平和社會基本準則,把道德難題討論向前推進一步。
三、創(chuàng)設批判思維的話題
創(chuàng)設批判思維的話題,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敏銳力。敏銳力是對問題的敏感度。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于知識和觀念不應是簡單地認同和吸收,還應勇于質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審視教材內容、道德觀念,擺脫固有的思維定式,或者是在批判基礎上的認識、吸收,或者是另辟蹊徑,發(fā)現新的問題,進而形成對教學內容、道德觀念的新認識。
如蘇教版國標教材下冊六年級《可怕的物種入侵》這一課,課文題目觀點單一而明確:可怕的物種入侵。課文內容全部圍繞“物種入侵的可怕”進行,一共有三個板塊。板塊一:“奇怪的現象”,其中有《水中惡魔——食人魚》和《霸王草——紫莖澤蘭》兩篇文章;版塊二:“難以估量的損失”,其中有文章《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和“知識角”《為什么“地頭蛇”斗不過“強龍”》;板塊三:“防患于未然”,其中有“小資料”《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和“新聞鏈接”《中國加強對外來物種的防范和管理》。教材的內容全是外來物種對我們有害的一面,從課題“可怕的”“入侵”一詞就可以看出編者的觀點。編者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初步了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害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tài)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苯滩木幷呖赡苁窍胍怀鑫锓N引進不當的可怕,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拓展、不補充、不去引領孩子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們生活利弊共存這個問題,“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tài)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這個目標,是難以達成的。這正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教材,創(chuàng)設具有批判性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德性思維敏銳力的好機會。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外來物種的危害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話題:
師: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是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呢?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交流展示資料。
這個教學案例中,通過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呢?”教師引導學生查閱資料,突破教材的局限,從“有利”“有弊”兩個方面全面、客觀地了解外來物種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同影響。隨后,老師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開展辯論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掙脫了教材權威的束縛,暢所欲言,在碰撞中提高認識,最終達成“引進外來物種既有利又有弊。利,是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弊,是如果引進不當,就會給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危害。要想讓外來物種引進外來物種利大于弊,我們就必須要謹慎引進”這樣的教學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沒有被教材一邊倒的觀點所束縛,道德認識、判斷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一分為二地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和不被權威束縛的批判思維的品質。
巧設思辨話題,引發(fā)思辨活動,體現了對道德主體性、對道德主體自由意志的尊重,較之傳統(tǒng)的道德灌輸式的教育更深入地觸及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反映了道德的本質特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