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桂
摘 要: 課堂觀察需要有觀察的工具,作者在實踐中設計了提問的觀察表作為觀察工具,利用表格在課堂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效度,較有說服力,有參與實踐教師的體悟,說明表格的記錄對參與者的影響,最后提出對課堂觀察這一新事物能否生存提出擔心及擔心的理由,希望引起更多關注。
關鍵詞: 課堂提問 課堂觀察 微格 互助研討 新常態(tài)
隨著課堂的觀課和議課逐漸取代傳統(tǒng)意義的聽課和秤課,對課堂觀察的意義更理解。但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另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對整個課堂進行全面觀察,議課時就沒有重心,也就沒有針對性。本來是對授課者與觀課者都有益的議課活動,也就變成對授課教師教學行為進行點評,觀課議課失去意義。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課堂觀察中沒有相應的量表,也無法記錄教師在某個問題處理上的相關數(shù)據(jù),自然無法分析問題,只能泛泛點評。為此我與本校教師一起探討課堂觀察問題,有了一些做法和體會,現(xiàn)在以對“課堂提問”的觀察與各同仁分享。
一、課堂提問的意義
一提到課堂提問,就會想到教師把設計好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逐一提問學生,對了給予肯定,錯了給予糾正,不完善的給予補充??傊?,問的目的是得到一個標準答案,以備考試之用。提問本來應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把握能力。但為了答案的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興趣,有問而不答的,照書念的等,失去提問的初衷。
“思維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教學以捕捉疑難為先”。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從功能看,提問可以用來導入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來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借以拓寬學生的思維等。從教學過程說,既可調節(jié)課堂氣氛,又可使師生關系更融洽。但從學生發(fā)展角度說,我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有一個導向功能,即利用課堂提問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幫助學生建構應用性知識體系。也可以是目的性提問,有了這種提問,課堂提問功能就算完全了。
從以上分析看,課堂提問意義至少有以下這幾點:第一是強化記憶;第二是強化理解力;第三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即促進學生發(fā)展。
那么如何使這些提問都有相應的作用呢?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如記憶性問題如何問才能更快喚起學生的記憶?理解性問題如何設問和提問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運用?探究性問題如何提出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等。
二、課堂提問效度保證的分析
事實上課堂提問并不是單一的事件,其自身是一個完整獨立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問題的提出——教師的期待態(tài)度——學生的應答——教師的理答——問題的解決。如果我們在課堂提問過程中缺少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提問效果就會打折扣(除只要求思考不要求回答的問題外)。如何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如何體現(xiàn)提問的效度,應該有可以量化的依據(jù)。
為保證提問效度,我設計了記錄課堂提問過程的量表,稱之為“課堂觀察之提問觀察表”,在具體實踐中,確實使教師對提問有了較多理解和反思。觀察表如下:
課堂觀察之提問觀察表
觀察者:?搖?搖 ?搖?搖?搖觀察科目:?搖?搖?搖 ?搖?搖觀察課題:?搖 ?搖?搖?搖時間:?搖?搖?搖 ?搖?搖
在觀察課堂提問的問題上,課堂提問有沒有效,要有量化體現(xiàn),不能憑空說有或者沒有效。在上表中,列出的小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教師在提問中出現(xiàn)的情況記錄,以分析其效度。如“提問類型”,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只要求學生記憶;第二種是看學生的理解和綜合能力;第三種是只想重新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這三種提問哪一種更有意義,也就是使課堂更有效。如果說現(xiàn)在的學生不會思考,不會綜合,那么就可以通過這個觀察記錄看看,我們到底有沒有引導學生思考和綜合。如果課堂只有第一種和第三種提問,學生不會思考,那就是正常的,因為我沒有要求學生思考和綜合。又如“提出問題后的處理”,在這觀察記錄表中,我列出了四個情況,一節(jié)課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提問后到底如何處理提出的問題的。我們可以思考這樣的問題:不同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效果,最初的提問設計想要的效果又是什么?有多少教師留有時間讓學生思考,有多少時候是教師自己搶著回答的?如果一開始就想著代替學生回答的話,那么我們有提出問題的必要嗎?通過這個表的記錄分析,可以知道教師是如何處理學生的思維的,學生沒有正確的歷史思維到底是教師的責任還是學生的責任。
三、互助式的課堂觀察反饋對教師的影響
在沒有具體的課堂觀察量化之前,對教師提問層面的分析是多了還是少了,提問的層次怎樣?再評課也只能從表面上分析,沒有數(shù)據(jù)說明,畢竟授課者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一些問題處理上存在問題。如果拿數(shù)據(jù)說話,觸及的就不是授課者,而是所有課堂觀察的人。當然,這種觸碰是通過課后互動式反饋研討達成的,就是大家在課后拿出課堂觀察的數(shù)據(jù)一起研討,讓授課者與觀課者相互質疑,使參與者都對提問有清晰的反思。
我曾在課堂提問觀察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以微格形式進行觀課和議課,即我?guī)ьI幾位教師就課堂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跟蹤分析。經(jīng)過一段時間實踐之后,教師對提問有了較深的感悟:
劉老師:通過這段時間的嘗試,對課堂提問方式、手段和目的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如如何設置問題、控制問題的梯度層次、對學生回答的處理等都需要經(jīng)過精心考慮。自己對每個單元、每節(jié)課、每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重視。教學中更注重利用問題使知識記憶向運用過渡,并且喜歡挖掘章節(jié)知識內部之間的關系,加深對課本知識系統(tǒng)的認識。雖然說只有短短兩次集中討論,但是每次都要觀看自己和大家前一段時間的教學視頻,由此產生的聯(lián)系和比較對自己還是帶來了不少的觸動。如發(fā)現(xiàn)自己在回應學生問題的時候一些肢體語言的不當、表達方式的不佳,這些都需要在以后教學中做出改善。
郭老師:這次微格教學涉及的理論內容有很多,我們僅針對課堂提問部分展開了相關探討。從開始微格教學研討小組的組成,到微格教學教案的填寫,再到課堂提問的第一次觀察,又到經(jīng)過討論后,不斷修正自己的微格教學教案,在這過程中,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有所收獲。對于我個人而言,在這過程中起碼有付出,當然也有收獲。個人認為收獲最大的莫過于促使自己去學習,自主學習微格教學技能,自己針對微格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我們使用音像攝錄設備,使教學技能反饋做到及時、準確、具體。在幾次集中研討中,我們專門針對教學提問技能進行了多次錄像觀看、分析與總結,使我們直面自己的課堂提問問題,這種在訓練中對被訓練者進行有效反饋和總結,有助于提高實際教學技能。
在進行課堂觀察時,我們確立的是互助式研討,沒有評課的好壞,每位參與者只談自己看到的、記錄下來的及想法和疑問,最后由授課者根據(jù)大家的觀課記錄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剖析。這種互助式觀課對教師發(fā)展的意義是較大的,因為這是內化式發(fā)展,不是外力強加的被動順應。
四、課堂觀察能不能成為新常態(tài)
盡管我們進行的課堂觀察只是一個點,而且只是教學的形式而非教學的實質內容,但對教師的觸動已比任何聽課評課都大,原因就是前面所說的,這是教師內化式發(fā)展。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從學生角度思考,只要目標明確,就算沒有觀察教學內容,課堂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但是課堂觀察能不能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卻是我們擔心的。擔心的理由至少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tǒng)聽課使很多教師只為了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聽課任務,有沒有認真記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細小變化,這是擔心的關鍵問題。沒有這一步,就無法有效地進行第二步議課,也就不可能讓授課者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問題。這樣授課者和聽課者都各無所得。
第二,傳統(tǒng)評課一般都會有一個主管教學的“領導”做定性發(fā)言。在行政指導教學、評課定性課堂現(xiàn)狀下,一般都是急于糾正授課者的問題,那么教師有沒有積極參與的熱情是擔心的“難題”。
第三,如何保證觀課后的議課有效,包括時間、地點、設備等。也許現(xiàn)在更多學校更多地關注教師完成工作的量,對質的關注要少得多,這樣議課需要的條件自然無法跟上。而教師的發(fā)言欲望是瞬間的,當教師發(fā)言欲望退去之后,也就無法重新拾起。
第四,教師有沒有自我發(fā)展的欲望。提出這個擔心,是現(xiàn)實所困,也是無奈的擔心。現(xiàn)在制約教師發(fā)展欲望的因素不少,很多因素綜合作用下,已使教師學會得過且過。拿什么來拯救教師的發(fā)展欲望,這是課堂觀察發(fā)展的根本問題。
課堂觀察比起傳統(tǒng)聽課評課對教師的發(fā)展確實有更大的意義,我只是通過分享自己的一些實踐印證這一意義。課堂觀察和議課需要大家共同關注和培育,我只提供一方面的思考,期待更多課堂觀察思考,使課堂觀察成為新的常態(tài)。
本文是廣州市“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