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摘要:“深層法”是將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學生的體驗有機地聯系起來的教學方法,它對大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提出了一種新的指導方向。從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做”相結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組織小組討論四個方面出發(fā),探討“深層法”對應用文教學的啟發(fā)。
關鍵詞:深層法;應用文教學;教學經驗;學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5002
應用文寫作是高職院校進行學生基本素質培養(yǎng)的一門核心課程。它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圍繞應用文寫作組織教學內容,為學生能較好地進行書面表達提供訓練,并幫助學生利用應用文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強化培養(yǎng)學生相關職業(yè)能力,為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應用文寫作作為高職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為學生解決今后工作生活出現的一些問題提供必要的途徑。這門課程實用性很強,對學生的幫助很大。然而,在應用文課程的教學中,往往不能正確使用教學方法,不重視學生的體驗,導致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流于應付,只是為了修滿學分而學習,并沒有真正從中學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真正學好應用文,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授課中采用“深層法”進行教學,調整好學習環(huán)境,改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引導學生采用深層學習法。
“深層法”是澳大利亞教授邁克爾·普洛瑟在多年教學中通過分析不同學生對于同一知識不同的接受方式所發(fā)現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尋意義為目的。學生對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興趣并希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樂趣。他們采用能夠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學習策略,如:把學習任務和自己的經歷聯系起來;對論據和論點既進行聯系又加以區(qū)分;找出規(guī)律以及潛在原理;把學習任務同已有知識聯系起來;找出所學內容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用理論闡述;形成假設;并且把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同一課程中其他部分的內容,或者和其他課程的內容聯系起來”[1]。邁克爾·普洛瑟教授認為深層學習法是真正科學和高效的學習方法,高校教師都應當改變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采用“深層法”進行學習。
現在應用文課程中常見的諸如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死記硬背學習內容、不具備真正通過寫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把學習重點放在互不關聯的部分或把相互關聯的部分分割開來。針對這些不理想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深層法”是改變教學策略的一大啟發(fā)?!敖處煴仨氄J清教學內容的科學本質和意義,并積極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其實質和要義,從而采用深層學習法?!盵2]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了解到學習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自覺主動地學習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筆者從四個方面探討“深層法”在應用文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課程目標任務
與其他有實驗內容的課程相比,應用文課程可能在授課前不會特別重視向學生明確課程的目標任務。很多授課教師直接進入課程的具體內容的講解,而疏忽了課程目標任務能引起學生重視的作用。
在進入課程知識點的講授之前,教師應花幾分鐘明確課程的目標任務。這不僅能引起學生的關注,還通過完成目標任務的壓力使學生始終保持課堂中的注意力,并讓學生意識到課程學習最終能達到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求職信這一節(jié)課程時,可以在授課之前就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自薦信的作用、特點和結構,難點是自薦信的寫法及寫作要求,并提供一份某單位的招聘信息,告知學生課程最后需完成的目標任務是針對招聘信息設計一份具有個人特色的求職信,完成通過自薦信的形式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的要求。
雖然在課前說明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并提前布置作業(yè)看起來并不算是很特殊的教學策略,然而這種明確課程目標任務的方式卻能啟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融入知識點學習的過程,啟發(fā)他們使用“深層法”。
2“教、學、做”相結合
“教”是指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授,案例、范文的分析,相關知識鏈接的補充,知識點的小結強調;“學”是學生對應用文文種定義、特征、作用的理解,對文體結構和格式的識記,對能解決相應問題的文種的運用;“做”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課程內容進行的各種練習和思考。
“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教師講解下學習基本知識,通過做練習鞏固認識,在教中學,在學中做,而做是為了學。這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步驟使“深層法”滲透在課堂中,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
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案例及范文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文體各個結構和寫作步驟有生動的認識。重點突出各種應用文文種的文章結構及寫作方法,以范文為指導,提供參考。并強化實訓的練習,進行病文修改練習,讓學生知道應用文應該怎么寫,不應該怎么寫。進行情境擬寫訓練,讓學生根據日常中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寫作情境,依據規(guī)范、借鑒例文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應用文。在基本知識講授完畢后,教師將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提供相關資料或告訴學生查詢資料的途徑??梢哉f教師在課程中主要幫助學生認識“是什么”這個問題,而“怎么做”則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練習。
在“教、學、做”結合的課堂中應有效地選擇應用文的文種進行講授,畢竟計劃學時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應用文的文種都講到位,因此必須有所取舍。主要著眼于高職院校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和將要使用的應用文,這些文種的講解和介紹,既為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切實的幫助,又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寫作實踐打下基礎。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深層法”要求在教學策略上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應將教學情境納入視野內。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其學習經驗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互相關系,以達到高質量的學習目的。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貼切社會實踐的情境,重視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學生較少接觸到社會實際,很難感受到工作崗位和生活中應用文寫作方面的情境,這從客觀上阻礙了學生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合乎實際、貼近生活的寫作情境,模擬工作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從中進行體驗和練習,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例如高校經常進行針對學生的調查報告,教師可安排學生就校園里的熱議話題設計一份調查問卷,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實地調查后進行寫作,學生能夠利用調查問卷所得的材料進行分析,寫作起來有話可說,有據可依;教師可模擬一個招聘會的情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個人特長,設計出一份凸顯自身優(yōu)勢、能在招聘時順利通過初試的簡歷,并以優(yōu)秀的簡歷作為范文,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和學習;再如,可創(chuàng)設學校年終大會的情境,要求學生回顧一年以來的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成績與不足,根據自己一年來總結的情況,為下一年設計出一份適合于自身的計劃,鞭策和鼓舞自己能取得新的進步。
總之,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實景寫作,才能使其真正體驗到應用文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對應用文寫作的熱情,啟發(fā)他們運用“深層法”展開學習,使所學的應用文語言規(guī)范、內容充實、形式多樣并富有創(chuàng)造力。
4組織小組討論
由于學生之間是有差異性的,每一個學生對學習情景的感知,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已有的學習經驗都是不同的。對一名學生有效的教學方法,用在另外一名學生身上就未必有效。那么應該如何保證學生們都能真正掌握課程內容,學到知識呢?
在此,筆者認為小組討論是一種充分利用學生差異性展開課程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來劃分小組,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學生與程度一般的學生按比例分在一個小組,促使他們相互幫助,另外每個小組的人數不能過多,否則會出現有學生不發(fā)言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要求小組展開討論,教師將會在規(guī)定的討論時間后隨即選擇小組的成員回答問題,被選的成員其回答將代表整個小組。比如在講授民事起訴狀的課堂中,在已經學習了基本知識點的前提下,提供一個民事糾紛的案例,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商議出各自小組的民事起訴狀所涵蓋的具體內容,包括當事人基本情況、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證據和證人等。并通過比賽,比較各個小組最終討論得出的方案,考查每個小組的學習效果。教師也可以在小組討論發(fā)言后,進行點評和總結,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并增強其學習體驗。
每個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都有所不同,但通過小組使他們成為了一個集體,發(fā)揮各自的長處,通過討論和商議得到一個共識,這使得學生們最終獲得了近似的學習結果。這可以說是“深層法”在課堂上的一種有效體現,也是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探討如何真正幫助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領域。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對于應用文課程的教師而言,應在繼承已有優(yōu)良教育傳統的同時,學習和借鑒例如“深層法”等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由此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應用文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體驗,真正做到開拓寫作的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澳]邁克爾·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維爾.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質量[M].潘虹,陳鏘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2]張映輝,郭彥青.深層學習法教學策略的思考與實踐[J].航海教育研究,2009,(3).
[3][澳]邁克爾·普洛瑟,基里·特里格維爾.理解教與學——高校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