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琳
摘 要:自從20世80年代以來,禮貌現(xiàn)象一直受到語用學家的關(guān)注。禮貌與面子更是語用學研究的熱點問題。Brown和Levinson 提 出的面子理論已廣泛地應(yīng)用于交際活動中,也可以將其應(yīng)用于課堂教 學這種特殊的交際活動中。本文簡要概述了Brown和 Levinson的面子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以及禮貌策略,并指出面子理論和禮貌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面子理論;禮貌策略;英語課堂教學
一、面子理論
布朗和萊文森的“面子理論”面子包含三部分:面子、面子威脅行為以及禮貌策略。
面子 布朗和萊文森(1987)將人的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并用兩種方式定義了人的積極面子,積極面子指:1.“每個社會成員的需求至少同部分其他社會成員對他的需求相符;2. 會話參與者期望的積極統(tǒng)一的‘自我形象或‘個性(本質(zhì)上包含‘自我形象被贊賞或認同的渴望)”(1987:64)。這表明積極面子與想被他人欣賞與認可有關(guān)。布朗和萊文森(1987)同樣用兩種方式定義了人的消極面子,消極面子指:1“每個‘有能力的成年社會成員都期望自己的行為不被他人阻礙;2.對個人領(lǐng)域、隱私以及不被他人打擾的要求,換言之,就是對行動自由與免于強迫的要求”(1987:64)。
面子威脅行為 基于面子理論,布朗和萊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脅行為,并將其大致分為兩個范疇:威脅聽話人面子需求的行為和威脅說話人面子需求的行為。
1.威脅聽話人面子需求的言語行為:(1)威脅聽話者消極面子的行為。如:命令、要求;建議、忠告;提醒;恐嚇、威脅、警告;提供幫助;許諾;表揚、表達嫉妒或羨慕等;(2)威脅聽話者積極面子的行為。如:反對、批評、鄙視、抱怨、責備、指控或侮辱;矛盾、不贊成或挑戰(zhàn);表達暴力情緒;提忌諱話題;違反會話合作原則,如:打斷他人話語或表示不關(guān)心等;2.威脅說話人面子需求的言語行為:(1)威脅說話人消極面子的行為。如:表達感謝;接受聽話者的感謝或道歉;找借口;接受幫助等;(2)威脅說話人積極面子的行為。如:道歉;接受表揚;懺悔、承認有罪等(布朗&萊文森,1987:66-68)。
二、禮貌策略
布朗和萊文森將分為五個方面,即:直接表達意圖, 積極禮貌策略,消極禮貌策略,言語模糊策略以及放棄面子威脅行為。直接表達意圖策略不會試圖減小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的力度。直接表達意圖策略有減小面子威脅行為力度的功能,但此種策略通常用于關(guān)系比較親近的人之間,比如親人或密友。聽話人通常會比較尷尬,因為他可能會受到諸如“Open the window. At once.”等類似的命令。積極禮貌策略試圖減小對聽話者積極面子的威脅,會讓聽話者感覺良好。此種策略通常在相互比較了解的人之間使用。其他表達積極禮貌的策略包括表達友誼、贊揚,表達對說話者說話內(nèi)容的關(guān)切等,例如:Would you mind if I ask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Thats very kind of you. 消極禮貌策略假定說話者會強迫聽話者并強調(diào)減少對聽話者的強迫。它與保留聽話者的消極面子有關(guān),其本質(zhì)就是“自主權(quán)”,即:給予聽話者免于壓迫、打擾以及干涉的自由。例如 “You couldnt find your way to lend me one thousand dollars, could you?”言語模糊策略是通過使用間接言語是聽話者免于潛在的壓迫。例如:“It is hot in the room” to indicate the speaker wants the hearer to turn on the air conditioner.不做面子威脅行為禮貌性最強,通常在說話者地位比聽話者低的情況下使用,聽話人的的面子需求不會受到絲毫威脅,但不足之處在于,說話者的目的將不能實現(xiàn)。
三、面子理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
1. 積極禮貌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 課堂是一種特殊的語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課堂活動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社會關(guān)系,教師的社會地位、知識和對目標語言的權(quán)威性都在學生之上,這可能引發(fā)學生的沮喪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表達與學生的親近,從而滿足學生的積極面子需求,例如使用“we”而不使用“you and I”; 其他方式如表達和學生擁有相同背景,如“ as we all know”, 稱贊表揚學生“ wow, you have done a very great job” 以及表達友誼等都可以有效的滿足學生的積極面子需求,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效率(胡燕芬, 2009)。表達與學生擁有共同興趣也是滿足學生積極面子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另外,對學生給予適時恰當?shù)馁潛P也是滿足學生積極面子需求的有效方式。當學生回答問題完畢,教師如果簡單的說“ok, please sit down”,并讓其他同學繼續(xù)起來回答問題,會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上的挫敗感。教師如果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程度的表揚,對滿足學生積極面子的需求會有很大幫助,如 “Great, this idea never occurs to me”, 正如Hammer所說“對學生成就的贊揚比糾正它們的錯誤要有效”(Hammer,2000:16)。對于那些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糾正,但在糾正過程中,應(yīng)當先予以鼓勵和表揚,然后再糾正。例如“Excellent pronunciation, b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grammar will be better.”等表達能夠降低對學生造成的挫敗感,減小對學生面子的威脅。
2.消極禮貌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從模糊限制語的角度George Lakoff(1982)將模糊限制語定義為“使事情變得更模糊或者少模糊的語言”(1982:22),模糊限制語增加了言語的不確定性,旨在減小命題的力度,使聽話人免于批評,從而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使教師命令話語中的明確命令性變得迷糊,從而減少了言語中的強迫感,從而滿足學生的消極面子需求。Lakoff(1982)將模糊限制語氛圍兩大類:變動語和遮掩語。變動語能改變話語的本意或根據(jù)情景需要對話語作出相應(yīng)調(diào)整,并進一步細分為調(diào)試語和圓場語。遮掩語不改變話語的本意,而是給話語增加了另一種解釋,表明原話語中的觀點來自第三方,從而減小話語中的肯定語氣,遮掩語進一步細分為直接遮掩語和間接遮掩語(Lakoff, 1982:77-93)。調(diào)試語有:always, usually, quite, sometimes etc. 圓場語有:in the region of, strictly speakin, as far as I can tell etc. 間接遮掩語有:it is said, as far as I know, I think perhaps you should etc.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對消極面子的需求,例如:當學生回答錯誤時:Teacher 1: I am afraid that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point, would you please think about it more comprehensively? Teacher 2: No relevance to the question, think about it again.對比兩位教師的回答可以發(fā)現(xiàn),在保護學生消極面子方面,teacher 1使用了 “ I am afriad ”,表達了對學生回答對錯的不確定性,從而避免損傷學生的消極面子;此外,句中直接遮掩語“would”的使用,意味著教師給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權(quán)利,從而使學生的消極面子得以保留,而不是像teacher2一樣迫使學生重新思考。使學生不會為教師的權(quán)威所壓迫,從而保留了學生的消極面子。
四、結(jié)語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師生之 間的交際活動。面子理論對指導(dǎo)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在教學中運用面子理論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guān)系,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英語教師應(yīng)給予面子理論足夠的重視,主動加強語用學理論的學習,有意識地運用語用學理論知識指導(dǎo)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4-26.
[2]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12-14.
[3]Ham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6.
[4]Lakoff, G. 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J]. 廖東平譯,國外語言學, 1982,(2):22-93.
[5]胡燕芬. 積極禮貌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J]. 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2009: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