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通過選擇合適的教材、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恰當的評價等策略降低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學生 英語 學習焦慮 情感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C-0112-03
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對英語學習感到焦慮。主要表現為交際焦慮、測驗焦慮、負評價焦慮三個方面。學生的焦慮給英語學習帶來了一系列不良的結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由于受到焦慮情緒的影響而導致不佳的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習效果又會反過來導致焦慮情緒的惡化,從而進一步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學生英語學習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要消除這種惡性循環(huán),就要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焦慮情緒。那么,高職學生出現英語學習焦慮情緒的原因是什么?對此應采取什么對策?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障礙:焦慮
焦慮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其中,H.D.Brown、Curran 和Krashen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在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因素中備受關注的就是外語學習的“焦慮”。對于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概念,Horwitz、Cope 等人認為語言焦慮是一種在外語學習課堂上所產生的一種特別心理狀態(tài),它與信念、感覺、自我知覺等有關,并且它具有獨特性。Garden 和 MacIntyre則認為語言焦慮是一種畏怯和忐忑不安的心理感覺,它的產生與外語及二語的習得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什么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會出現焦慮現象呢?H.D.Brown 認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會在學生心中筑起保護性的心理屏障。屏障越高,即抑制與焦慮的心理越重,語言信息就越不能輸入。焦慮——外語學習中的主要情感障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點。在語言習得中,學習焦慮主要是學習者在用外語或二語與外界進行交流時所產生的畏懼或惴惴不安的心理。按照焦慮對學習者的影響,Scovel(1978)把焦慮分為兩大類:促進性焦慮和退縮性焦慮。促進性焦慮可以使學習者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積極面對并會由于焦慮而產生動力去解決;而退縮性焦慮則剛好相反,學習者對于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退縮、逃避。前者對于學習者將來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會使他們在面對新的挑戰(zhàn)時充滿信心和動力,使焦慮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后者則對學習者將來的學習起到消極的作用,會使學習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受挫,從而導致焦慮感的加劇,使其給學習者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此外,語言學家大量的研究表明焦慮程度對學習者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并且與其學習成績息息相關。在學習當中,焦慮程度太低會使學習者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學習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從而導致低下的學習效果;焦慮程度太高則會使學習者對于學習過于緊張而影響到正常思維的開發(fā)和使用,也會導致低下的學習效果。因此,只有中等強度的焦慮感才是最利于學習,才可能讓學習者獲得最佳學習效果。所以,消除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產生的過高或過低的焦慮情緒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必要舉措。
二、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形成原因
高職學生的英語入學成績普遍比較低,基礎知識不扎實,并且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過去效果不佳的英語學習經歷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自信,存在逃避和放任的心態(tài)。但根據教學的要求又必須達到特定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焦慮情緒的產生是由于學生本身的學習條件無法達到被要求的學習效果而導致的。學習焦慮產生的境況可歸納為:
(一)學生性格特質的不同造成學習焦慮程度的不同。按心理活動的主要傾向劃分,性格可分為外向型性格和內向型性格。這兩種不同的性格在英語學習上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性格外向的人活潑、開朗,反應較快,善于提問,思維比較發(fā)散,并且不容易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在課堂上的表現為敢于表達自己,不懼怕犯錯誤,經常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而性格內向的人比較沉靜,善于思考但懼于表達,想象是被動式的,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在課堂上則表現為不喜歡主動參與討論、不喜歡回答問題、怕出錯、過于顧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偟膩碚f,外向型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主動的,對學習的焦慮感較低;而內向型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被動的,對學習的焦慮感相對較高。
(二)學生原有英語水平的差異導致學習焦慮程度的不同。根據調查研究,學生的英語水平跟他們的學習焦慮感呈負相關關系,即原有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其學習焦慮度相對來說就比較低;反之,原有英語水平低的學生其學習焦慮度相對來說就比較高。對于大部分的高職學生來說,曾經的學習經歷使他們原有的英語水平普遍較低,對現在的學習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使他們在現在的學習中存在較多的相關知識和學習策略方面的障礙。這樣的障礙導致不良的學習評價結果從而直接導致學生焦慮情緒的產生。
(三)課堂氣氛的好壞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并且與學生的焦慮程度成正相關關系。在語言學習中,課堂氣氛指的是課堂心理氣氛,它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在兩者互動中所產生的一種群體心理狀態(tài),它是學生課堂學習賴以發(fā)生的心理環(huán)境。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心理機能,能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使之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識,在課堂上變得積極、主動;而消極、壓抑的課堂氣氛則會使學生的智力活動處于受壓抑的狀態(tài),思維變得呆板,難以接受新知識,使課堂學習變得被動。也就是說,輕松、和諧、自由的課堂氣氛能夠降低或消除學生的學習焦慮,促進良好、有效的師生互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解決策略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焦慮。焦慮是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認識不當就會導致學習焦慮的產生及加劇,給語言學習帶來不良的后果。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首先自己應充分認識英語學習中焦慮存在的必然性,同時讓學生也充分認識到這種必然性,從而使他們以平常心的心態(tài)去處理學習中所出現的焦慮現象。
(二)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對于焦慮感較低的外向型學生,鼓勵他們利用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在英語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對于焦慮感較高的內向型學生,可以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在人們面前表現的機會,慢慢讓他們克服在課堂上的羞怯心理,勇于表達自己。
(三)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方式消除學習焦慮。由于學生原有的英語水平是學習焦慮的產生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其英語水平。同時,除了課堂教學外,應鼓勵學生找尋適合自己的多種途徑的英語學習方法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比如可以通過聽英文歌、用英文聊天、看英文視頻、看英文小說、聽英文廣播等學生覺得有趣而且有效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通過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的能力,增強其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降低對英語學習的焦慮感程度。
(四)選擇合適的教材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程度。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就是對英語不感興趣。對于學習而言,只有對所學東西感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怎樣才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針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薄弱的特點,可以根據語言學家克拉申i+1語言輸入原則來選擇合適的教材。在克拉申的i+1語言輸入原則中,i代表的是學習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的是略高于i的水平。也就是說,根據原則,輸入的語言信息在難度上既不能遠遠超過學習者的能力,也不能低于現有的學習能力,而應該略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這樣的教材才能對學習者學習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因為教材的難度過高會使學生由于挫敗感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難度過低則會使學生無法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能力。兩者都不能對語言學習目的的實現起到幫助作用。其次,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應遵循實用性和趣味性原則。根據高職的辦學方針,教材內容的選取應該注重實用性。D.Brown 無數的實驗結果證明,動力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只有認為所學的東西對他們是有用的,對他們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利的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另外,也應注重教材內容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五)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來降低學生的焦慮感。要做到這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在課堂上應盡可能把自己和學生都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同屬于一個整體,因此兩者的狀態(tài)是互相影響的。只有兩者的狀態(tài)都處于最佳點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而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就互相影響的程度來講,教師是處于相對主導地位的,教師的狀態(tài)首先影響到學生的狀態(tài)。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避免使用易使學生產生焦慮感的話語和行為舉止,使學生處于一個放松的學習環(huán)境。二是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活動會表現出不同的感受,因而帶來的焦慮感也不相同。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全程關注學生的感受以隨時調整課堂活動。三是對于相同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授課方式,學生的感受和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本來會使學生焦慮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展示出來就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學生會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感。所以,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課堂上靈活變換授課方式,使課堂形式多樣化,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成效。
(六)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根據合作學習研究者Slavin的觀點,合作學習可采取分小組的方法,并且分組時應遵循“小組內異質性、小組間同質性”的原則,這樣才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團結合作,使每個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把自己的優(yōu)勢充分體現出來,為成果的獲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從而降低學習焦慮。
(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來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和信心的自我判斷。它對于個體能否實現既定目標和完成既定任務具有重要作用,是影響個體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學習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學習者對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能否實現的一種自我評價。研究表明,學習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自信、主動、目標明確,遇到困難時能進行自我調節(jié),對學習的焦慮感程度較低;而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自信、比較被動,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逃避,對學習的焦慮程度較高。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關注的問題。比如讓學生多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其自信心;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參與的平臺,使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發(fā)展??傊?,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提高了,其學習焦慮感就會相應降低。
(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恰當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恰當的負評價會引發(fā)或加劇學生的學習焦慮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可分為正評價和負評價。根據Horwitz 等利用外語學習課堂焦慮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即 FLCAS)進行的焦慮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交際畏懼、測驗焦慮和負評價焦慮三方面中,負評價焦慮是外語學習焦慮的一個重要成分。在英語學習課堂上,大部分高職學生畏懼發(fā)言,害怕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克服負面評價的焦慮呢?首先,可以把心理學中的“比馬龍效應”運用到教學中來?!氨锐R龍效應”指的是對某人的期待會使人照著期待的方向去改變自己的認知及行為,以達成期待的結果。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其提出高于他現有學習能力但是通過努力又可以實現的要求,并對其實現此要求持肯定的態(tài)度。通過此方法來增強學生,特別是內向型學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糾錯或批評的量和度,避免過量、過度的糾錯和批評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和加劇,從而導致不良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應該持寬容的態(tài)度,并進行適當的鼓勵以重建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然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應是多維度的、形成性的。這種綜合性的評價不但可以對學生總的學習效果獲得綜合性的評定,而且還可以發(fā)現每個學生學習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總之,在英語學習課堂上,過度的焦慮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良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對學習中出現的焦慮感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焦慮產生的原因和焦慮的程度采取不同的解決策略來盡可能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使他們樹立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增強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Horwitz, E K , Horwitz M ,B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
[2]MacIntyre,P D, Gardner,R. 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 ,1994(44)
[3]王初明.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4)
[4]Krashen, 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1985:114
[5]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8-59
【作者簡介】周玉玲(1976- ),女,廣西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英語教研室講師。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