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勛
(重慶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2160)
論英漢筆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技術手段
陳友勛
(重慶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2160)
摘要:本文結合國內高校英漢筆譯教學的實際情況,討論如何通過現(xiàn)有的技術手段在英漢筆譯課堂上實現(xiàn)信息化教學,讓課堂教學真正反映就業(yè)市場上筆譯工作的實踐特征,從而讓現(xiàn)代教育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筆譯課堂教學,提高英漢筆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漢筆譯;信息化教學;教育技術;翻譯實踐
一、引言
目前國內對于英漢筆譯教學,有關學者和專家們較為一致的意見是:高校要努力完成從教學翻譯到翻譯教學的轉變,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和翻譯實踐相接軌,課堂教學要以翻譯過程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立操作能力為重點[1-5]。作為十幾年來一直站在筆譯教學一線的工作者,筆者對此深表贊同,認為上述意見非常中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傳統(tǒng)筆譯教學中的致命缺陷在于重結果、輕過程和重書本、輕實踐,所以未來對筆譯課堂進行教學改革的出路在于結合翻譯職業(yè)的工作實踐[6-9],同時必須以翻譯過程為中心。
對于筆譯教學要體現(xiàn)翻譯職業(yè)的工作實踐,最集中的體現(xiàn)是職業(yè)翻譯必須借助翻譯輔助軟件(CAT softwares: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softwares,即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如國外的Trados和國內的雅信等)??紤]到購買專業(yè)軟件的昂貴費用以及大多數(shù)高校軟硬件的實際配置情況,筆者認為并不是非得在課堂上使用專業(yè)軟件才能反映出翻譯職業(yè)的這種工作特征,因為所有CAT軟件的核心理念都是基于翻譯記憶(TM:Translation Memory),其具體差別只是在于各個軟件對翻譯記憶的操作方式和運行速度稍有差異而已[10]。對于翻譯新手,由于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翻譯記憶數(shù)據(jù)庫,有了專業(yè)軟件相當于是拿到了一個文本編輯器,只能進行基本的文本輸入,不能發(fā)揮這些軟件真正的使用價值,其效果還不如直接在課堂教學中參考網絡資源。電腦和智能手機現(xiàn)已成為大學生活中的標配工具,我們可以借助當今強大的搜索引擎,再配合豐富的在線資源,通過查詢專業(yè)的在線詞典(金山、有道、谷歌、微軟等公司都提供了相應的雙語詞典),找出相關的句庫語料,從而拓展自己的翻譯思路,這相當于借鑒別人的翻譯記憶。
對于筆譯教學要以翻譯過程為中心,筆者認為筆譯課堂要以過程為中心,就一定要通過某種直觀、簡潔的形式來展示操作的具體流程和操作步驟,同時還要能把這些流程步驟的數(shù)據(jù)信息方便地保存、傳播和分享,才能真正把以前模糊的翻譯經驗變得可見可感、易于模仿,也便于交流。換言之,以過程為中心就是要在筆譯操作中引入形式化思維,或者說是把筆譯過程模式化,因為“形式化思維幾乎是一切現(xiàn)代學科的基礎”,“只有形式化的概念才能在思維中得到明確有效的操作”[11]。我們可以想一想將化學符號形式化為字母代號,將化學變化形式轉為化學方程式,這對簡化化學思維有何等巨大的效果,就可以知道形式化思維的認知意義了。在這方面,Roger T. Bel持相同的觀點,只不過他是用模型化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認為翻譯理論存在于人腦之中,是一種無形的東西,而模型才是對理論的外在表述,是理論的具體化(A model is a realization of the theory)[12]。盡管具體措辭有異,但二位學者的基本觀點和筆者是一致的,認為筆譯過程要落實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模型才有教學價值。
這樣,我們從思路上解決了關于翻譯記憶和翻譯過程的教學問題,剩下的是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具體落實,這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本文結論的適用范圍,后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如不加特殊說明,都是指高校普通的多媒體教室,即只配備一臺聯(lián)網的臺式電腦和OHP(Overhead Projector)投影儀。
二、演示翻譯過程
為了直觀顯示和方便操作,英漢筆譯的過程可以簡化為圍繞“翻譯單位”展開的前后相連的三個操作步驟,即翻譯單位(在原文中的)選擇、(從原文到譯文的轉換)處理和(在譯文中的)重組。這意味著整個筆譯過程是以翻譯單位為中心展開的一系列認知活動,和理論界的總體認識趨于一致。因為這樣的翻譯流程既符合人類化繁為簡的認知心理,也和絕大多數(shù)譯者的翻譯習慣相吻合。在筆譯教學操作界面中可以按先后順序依次設計相應按鈕并排列整齊(見圖1),一目了然,過程清晰,同時又直觀醒目,便于操作和模仿。
圖1 筆譯模型中關于翻譯單位的控制面板
考慮到課堂教學環(huán)境要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流暢性的翻譯體驗,不隨意中斷他們的連續(xù)性翻譯思維,我們認為最好把原文展示、譯文輸入和參考信息等幾個必需的顯示板塊整合在一個操作界面中,這樣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心無旁騖,保持翻譯思維的流暢性,不至于因在各個界面中來回切換而影響教學效率。下面是我們設計的課件網頁的界面基本布局(見圖2),它是基于最普通的frame框架,可隨時自由地通過鼠標拖拽改變各部分的顯示面積,取得自己滿意的顯示效果,從而達到易用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
圖2 筆譯模型的界面框架
在普通的課堂環(huán)境中,對筆譯過程中的第一個操作步驟即翻譯單位的選擇和劃分,可以很方便地通過js腳本控制網頁輸出來達到理想的效果,其大致思路是:
第一,把原文導入網頁的文本顯示區(qū)域,其中實現(xiàn)效果的關鍵js語句:window.clipboa rdData.getData(“Text”)(從系統(tǒng)剪貼板中獲取待譯原文的文本內容);document.getElementById(“原文顯示區(qū)域的ID名稱”).innerHTML=“原文的文本內容”(將原文的文本內容顯示在網頁中顯示原文的特定區(qū)域)。
第二,鼠標單獨或連續(xù)拖選翻譯單位,選中的翻譯單位自動變灰,這樣和原文其它語境形成鮮明對照,易于區(qū)別(見圖3),其中實現(xiàn)效果的關鍵js語句:window.getSelection()(獲取選中原文的內容)、document.selection.createRange()(為選中內容建立文本區(qū)域)以及range.pasteHTML(把選中的原文改變顏色顯示出來)。
圖3 筆譯模型中對翻譯單位的選擇
筆譯操作第二個步驟的完成則要依賴我們通過網絡技術手段來獲取互聯(lián)網上的在線信息,主要包括對翻譯單位中的個別字詞查詢在線雙語詞典、搜索雙語平行語料庫,獲取整個翻譯單位或其中特定片段的翻譯記憶,以及個別情況下直接使用電腦進行機器翻譯。這是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二個重點階段,其中涉及的翻譯思路和技術手段最為復雜,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詳細分析闡釋。
第三,在參考上述網絡翻譯記憶的前提下,我們能夠更輕松、更準確地輸出自己的譯文(見圖4)。這就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基于翻譯單位的筆譯流程,剩下的工作是不斷地模仿和重復,即以后我們只要重復前面兩個步驟,在剩下的原文中再劃分出新的翻譯單位并參考在線翻譯記憶得出新的譯文;然后根據(jù)譯文語言表達規(guī)律和文化心理習慣,將新譯文放入前面譯文的某個位置并適當調整,使其符合忠實和通順的筆譯標準。不斷重復上述三個步驟,直至將整個原文譯完。
縱觀整個筆譯過程,由于借助了網頁課件的模型化設計,顯得清晰簡潔,直觀自然,既便于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也有利于學生模仿學習。
三、參考在線資源
除了注重過程之外,筆譯教學改革中的另一關鍵是要在課堂環(huán)境中引入翻譯記憶,這是操作CAT軟件的核心理念,也是筆譯工作情景中不可或缺的職業(yè)特征。但是如前所述,考慮到大多數(shù)高校教學的軟硬件環(huán)境限制以及學生才開始接觸筆譯訓練的事實,我們在課堂上只能通過最大限度地使用網絡資源,即通過搜索引擎查詢在線英漢詞典和平行語料庫,從而獲取存儲在互聯(lián)網上的翻譯記憶來進行比較和參考。這方面的操作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的第二個步驟中。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有三個。
(一)查詢生詞
生詞的查詢在網絡技術上很好實現(xiàn),因為現(xiàn)在很多大型的互聯(lián)網公司都提供了在線詞典服務,我們只要在自己的網頁源文件中添加幾行代碼,就可以方便地直接調用這些翻譯詞典,在線查詢原文字詞在譯語中的對應表達。以微軟必應詞典(http://dict.bing.com.cn/)為例,我們只要在自己的網頁js代碼中加入 “http://dict.bing.com.cn/cloudwidget/Scripts/Generated/BingTranslate_Hover_Phrase_Selection_ShowIcon.js”, 就可以在原文中實現(xiàn)即指即譯的效果(見圖5)。
圖4 筆譯模型中對翻譯單位的處理
注:刪除線部分是已翻譯的原文,灰色是新選擇的翻譯單位,可以在先前譯文的合適位置插入該部分的譯文。
圖5 筆譯模型中查詢單詞
(二)搜索句庫
要搜索疑難片段的翻譯記憶,可以進行網絡編程,通過搜索相關的句庫資料來完成。只要我們先前已經把自己的網頁搭建在frame框架中,然后在網頁源文件中通過js語句獲取要查詢的原文片段信息,然后以此為關鍵詞,跳轉到相應的句庫網站進行查詢,并把查詢結果嵌入顯示界面的相應位置即可。以句酷網(http://www.jukuu.com/)為例(見圖6),假定我們要查詢的原文片段的參考譯文要顯示在特定的某個frame中,可以用以下的js語句來實現(xiàn):“”。
(三)自動翻譯
圖6 筆譯模型中搜索句庫
圖7 筆譯模型中自動翻譯
對于任意片段,有時還可能會參考機器譯文,因為在真實翻譯環(huán)境中,這種情況是完全存在的,即對于難度不高的語句,直接在機器翻譯的基礎上稍作修改,無疑會提高翻譯的速度;即使對于難度很高的片段,雖然機器翻譯的效果差強人意,但它至少在筆譯課堂教學中起了一個反面教材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字當句對的機械翻譯和脫離語境的理解是極不可取的。這方面的技術現(xiàn)在由于有了免費翻譯引擎的存在而變得極為容易。比如,我們可以直接借助知名互聯(lián)網公司強大的在線翻譯引擎如谷歌、微軟、有道、金山等,用js語句取出譯文并顯示在相應位置(見圖7)。我們以微軟必應翻譯引擎為例,要實現(xiàn)英漢翻譯,其核心的js語句為:“bingTranslate(要翻譯的英語原文片段,‘en’,‘zh-cn’)”;反之,若是漢英翻譯,js語句則相應地改為:“bingTranslate(要翻譯的漢語原文片段,‘zh-cn’,‘en’)?!?/p>
四、分享翻譯經驗
上面兩部分工作雖然滿足了翻譯教學必須以翻譯過程為中心的基本要求,并且體現(xiàn)了翻譯職業(yè)的工作特點,但針對課堂教學還存在一個明顯的不足,即我們在前面之所以要想方設法把筆譯操作的具體過程仔細地進行逐步演示,其目的非常簡單,只有這樣的操作過程本身才真正體現(xiàn)了譯者的翻譯能力,是其翻譯經驗的具體展現(xiàn);學生只有從這樣的操作過程中才能切實地感受到老師的翻譯經驗,從中真正學會對自己有用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所以筆譯課堂教學的改革除了前面兩個關鍵之外,還必須給前面的操作演示補充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設法邊操作邊把整個翻譯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才能保證以后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隨地重新調用和查看這些寶貴的數(shù)據(jù)信息,供自己借鑒學習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提高。
或者說,通過這種過程記錄,我們可以有效地突破翻譯教學的時空限制,即可以把自己以前的(時間上的限制)或是把別人的(空間上的限制)翻譯經驗以數(shù)據(jù)信息的形式固化下來。這不但便于學習交流和分享傳播,更重要的是,以前模糊的、主觀的翻譯實踐終于可以某種形式化的手段固定下來,定性的翻譯經驗具有了客觀性和可重復性,帶上了定性研究的意義。
要實現(xiàn)上述教學思路,我們采取的技術手段是用快照(snapshot)的方式把每個步驟的關鍵地方記錄下來,并轉換成相應的文本數(shù)據(jù)進行保存,需要的時候,只要導入這種文本數(shù)據(jù)并加載到課件的操作界面中就可以了。之所以選用文本文件來保存數(shù)據(jù),是因為文本數(shù)據(jù)無論是儲存還是提取,操作起來都極為簡單,并且具有體積小巧、方便傳播、可以跨平臺使用、兼容面廣等諸多優(yōu)點。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考慮把前面每個翻譯步驟的最終結果(包括每個步驟中選擇的翻譯單位以及相應的譯文)提取出來,并整理成對應的數(shù)據(jù)格式。其中關鍵的js語句:“數(shù)據(jù)數(shù)組=new Array();翻譯單位數(shù)組[i]=第i步的翻譯單位;譯文表達數(shù)組[i]=第i步的譯文表達?!?/p>
翻譯的過程信息先是臨時性地保存在電腦內存中,我們可以通過操作面板上的“查看歷史”功能進行時光倒流,回溯到最初的步驟或是人工選擇的某個步驟上去查看當時的操作情況(選擇的翻譯單位以及對應的譯文表達)。此時默認情況下是從頭開始自動播放,即完整地再現(xiàn)之前的整個翻譯過程(見圖8)。
當然,若覺得某個步驟的翻譯效果不太滿意,可以人工跳轉到這個翻譯步驟(“切入操作點”),重新進行相應的操作,修改至自己滿意為止。最后選擇保存按鈕將這些過程信息永久性地保存在電腦硬盤或網絡空間上。這樣,這些翻譯過程記錄文件就可以進行分享了,只要對方把收到的數(shù)據(jù)文件導入進自己的課件之中,就可以實現(xiàn)時光倒流,一步一步地觀摩學習人家的翻譯過程。
五、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
如果上面所說的是從軟件方面談論如何進行筆譯課堂教學的改革,現(xiàn)在我們要涉及一點與之相關的硬件解決方案。
我們知道,多媒體教學由于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轉換靈活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難以企及的特征,成為了高校教學的一大發(fā)展趨勢。但同時也不可否認,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弊端是由于電子課件需要教師值守在電腦主機旁邊進行文字輸入和操作監(jiān)控,這樣必然限制了教師講課的自由程度和走動范圍,極大地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個體監(jiān)督以及交流互動,而后者正是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某種技術手段把教師從電腦主機旁解放出來,讓他既可以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上下走動,同時也能隨時方便地進行文字輸入和其它課件操作,從而把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結合起來,效果就完美了。
這樣的構思雖然美妙,但在以前是屬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選擇。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手機—電腦連接方式的不斷改進增強,現(xiàn)在已經有了較為穩(wěn)妥便利的實現(xiàn)方案。當然這必須要有硬件的支持,不過這個硬件不需要我們專門配置,只需要借助現(xiàn)在幾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就可以了。
以安卓系統(tǒng)的智能手機為例,我們只要在手機端下載安裝360wifi快傳軟件,然后在電腦主機上插入一個360wifi,接著把電腦端和手機端的360wifi軟件都啟動,就可以直接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無線連接。我們在手機端選擇“遙控電腦”(見圖9),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室的任何一個角落實現(xiàn)文字輸入、鼠標定位等基本的課件操作。
六、結語
本文討論如何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實現(xiàn)英漢筆譯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此在課堂教學上實現(xiàn)以翻譯過程為中心、以翻譯記憶為參考,同時以翻譯經驗的交流與傳播為教學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在筆譯課堂上通過常規(guī)的網頁課件,配合基本的js網絡編程技術來輕松實現(xiàn)上述目標。這套方案技術簡單,易于維護,同時符合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多媒體教室的硬件配置情況,不需要采購專門的硬件設備,從根本上保證了這套方案的成本低廉,因此更具有實用性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曾利沙.體驗—建構融通式教學模式探索:本科筆譯教學創(chuàng)新實驗報告[J].外語界,2013(1):62-71.
[2]吳青.筆譯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從構建教師個人理論開始[J].中國翻譯,2013(4):36-44.
[3]周亞莉.翻譯專業(yè)筆譯教學:理念與方法[J].中國翻譯,2013(5):39-43.
[4]廖志勤.構建個性化筆譯教學模式,培養(yǎng)本科生翻譯綜合素質:英語專業(yè)筆譯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外語界,2008(2):40-46.
[5]任峰.項目管理模式:專業(yè)筆譯教學新途徑[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6]苗菊.產學研一體化教育理念下的翻譯職業(yè)能力構建[C]//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2010:42.
[7]鞠成濤.從翻譯公司的視角談翻譯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C]//2011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北京:博雅翻譯文化沙龍,2011:31.
[8]尚宏.不同譯者思維過程與職業(yè)能力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9]黃德先,杜小軍.翻譯的職業(yè)化及對翻譯研究的影響[J].上海翻譯,2010(1):73-77.
[10]陳友勛.TM還是MT:談CAT軟件設計中的認知理據(jù)[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143-150.
[11]陸丙甫.核心推導語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2]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 & 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
(責任編輯:李曉梅)
On the Application of IT Methods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 E-C Translation
CHEN Youx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In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E-C transl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reformed to focus o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better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readily facilitated by introducing IT methods into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Key words:E-C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of IT method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 education techniques; translation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5)06-0121-05
作者簡介:陳友勛(1975-),男,重慶永川人,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認知與翻譯。
基金項目:2014年全國教育技究專項課題“信息技術與英漢筆譯課程的深度融合”(146232118);2014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生態(tài)翻譯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14SKM12);重慶文理學院科研項目“漢英句子翻譯過程中的認知操作模型探究”(Y2012W Y66)
*收稿日期: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