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多維視野下的大禹治水傳說研究
夏楠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大禹治水傳說作為跨越長時段的傳說之一,文獻記載豐富,傳播范圍廣延,長期以來受到研究者重視,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古史辨學派以來的大禹治水傳說研究可分為兩個維度:一是辨真?zhèn)?,即通過勾稽考證,以考古學和歷史學為主要視野,辨析傳說中相關(guān)情節(jié)的真實性問題,這種辨析恰恰忽略了傳說中的民族性;二是窺內(nèi)涵,即借助文化學、人類學等,揭示大禹治水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兩者的共同點在于應用材料和研究路徑的執(zhí)著。置入傳說學研究的視野,這兩種維度涉及的是三種關(guān)系,即傳說與歷史、傳說與社會文化、傳說與其動力機制的關(guān)系,但對這三種關(guān)系的研究并不明確,有待深入。
大禹治水傳說;歷史;文化內(nèi)涵;傳說學
往古是可以想象的,面對“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境,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與技術(shù),似乎只有女媧可以“補蒼天,正四極,涸淫水”?!痘茨献印分械拿枋隹梢哉f是在混沌思想中對遠古的無限接近。由此,國內(nèi)外學者往往將與洪水有關(guān)的敘事看作神話。①洪水神話的研究,參引阿蘭·鄧迪斯編著、陳建憲等譯《洪水神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國外學術(shù)界經(jīng)過數(shù)世紀的研究,形成了文本的個案研究、文本的比較研究,神學、地質(zhì)學等多重視野。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累積,逐漸形成經(jīng)緯交錯的研究途徑。隨著人智之開,社會生活的秩序逐漸浮現(xiàn),洪水不僅僅是四極九州的廢裂,而是同方國一般,是能夠治理并納入規(guī)劃譜系的自然。因而,洪水之后,迷失在中國的諾亞方舟由大禹掌舵,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大禹治水傳說的根本意義也在于此。
(一)歷史研究與社會思潮
研究者對學術(shù)問題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正是在思潮中保持思考的態(tài)度,方產(chǎn)生了學術(shù)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中國早期國家的建立與文明的發(fā)展與大禹關(guān)聯(lián)密切。從晚清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系列關(guān)于大禹治水傳說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發(fā)。
晚清時期,疑古思潮高漲,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為這股思潮延續(xù)的代表,他們以歷史的眼光來解讀大禹治水傳說。在學界引起大范圍討論的是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1](P2)中提出的“禹為動物”的觀點,他認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顧頡剛對于大禹為歷史人物的否定引起不少人的反對。針對此討論,顧于《辯禹: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中明確將大禹作為神話人物提出,從禹是否有天神性、禹與夏之關(guān)系、禹與堯舜之間的關(guān)系等方面進行分析,認為“禹為山川之神;后來有了社稷,又為社神(后土)。故其神跡從全體上說,為鋪地,陳列山川,治洪水”,“……深信他治水之故,乃是受了《孟子》、《禹貢》等書的影響”。[1]顧頡剛作為杰出的歷史學家,其針對傳說提出的層累地形成古史的觀念,在對大禹的辨析中得到清晰的展開。尤其是1937年與童書業(yè)合著的《鯀禹的傳說》一文,提出“禹為主山川的社神,禹來源于九州之戎,鯀禹本為獨立人物,由于墨家的尚賢說和禪讓說,才與堯舜發(fā)生關(guān)系”[2]。受古史辨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新重視大禹治水傳說,并得出了新穎的結(jié)論。丁山從文獻中的“禹”字從“蟲九”即《楚辭》所謂“雄虺九首”出發(fā),聯(lián)系應龍傳說情節(jié)中的應龍助禹治水,得出禹為山川之神,其神格為雨神的結(jié)論。丁山的研究帶有傳說學色彩,在分析完大禹神格后,對禹娶涂山進行了結(jié)構(gòu)上對等的對比分析,“禹合諸侯于涂山演自禱雨神話,其‘娶于涂山’演自止雨神話”[3](P34)。徐旭生從文獻學、傳說學、歷史學等角度,對大禹治水進行探討,將上古史研究定位在“傳說時代”,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其“洪水解”一章,針對大禹治水傳說產(chǎn)生的背景、洪水從專名到共名的發(fā)展等數(shù)個方面做了梳理。他認為,在傳說時代這個范圍的框定下,由于受神話思維的限制,人們的思考不可能離開神話思維。徐旭生的結(jié)論也是筆者較為認同的,洪水的發(fā)生與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逐水草而居則很少有治理洪水的傳說,而在黃河中下游,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的地區(qū),治水成為首要問題。從發(fā)生學角度來看,黃河中下游成為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區(qū)。從時間上來看,徐旭生指出,“大禹治水之后,政治的組織逐漸取得固定的形式,不像從前散漫部落”[4](P12),對大禹治水傳說的地位加以肯定。
①聞一多:《神話與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頁。 古史辨派從時間順序?qū)Υ笥碇嗡畟髡f的整理,不僅為歷史學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層累的古史觀,也為大禹治水傳說的繼續(xù)研究發(fā)展了新的方向。古史辨派及其周圍學者的討論背景,清晰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即民族主義的高漲,在這種思潮下,神話研究蔚為大觀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國文明和文化根底的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神話學的濫觴正是在民族主義、平民主義的思潮下發(fā)展起來的。而大禹治水傳說中的民族性恰恰被忽略,成為可以研究的新問題。
(二)歷史學視野下的新發(fā)現(xiàn)
狹義的歷史學研究要求材料的客觀和考證的客觀,伴隨著一些銘文的出土,學者們對大禹治水傳說有了新的見解。尤其是對鯀禹之間的關(guān)系,傳統(tǒng)文獻中,通常的解釋是鯀因治水失敗而被殺,禹變堵為疏,治水成功。夏利亞在《鯀禹關(guān)系試探》中對鯀禹的關(guān)系做了四種關(guān)系類型的概括。[5]王暉在《古史傳說時代新探》中,將大禹看作巫,認為大禹為巫師宗主[6],這是繼徐旭生“傳說時代”研究之后,對大禹治水傳說做出較為詳細分析的著作。
由于現(xiàn)代水利技術(shù)的發(fā)展,也有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探析大禹治水傳說真實性的研究論述。如王青《鯀禹治水傳說新探》認為,上古時期中原國家政權(quán)與霸主的交替大多與黃河中下游各勢力集團的爭斗有關(guān),推測其歷史背景是黃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區(qū))。[7]卞玉山《古兗州一帶是大禹治水的重點地域》,對堯、鯀、舜、禹、皋陶、伯益等方國聯(lián)盟首領的生居之地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認為古兗州一帶是大禹治水的重點地域和夏文化的發(fā)源地。[8]
“文化內(nèi)涵”四字,不是一兩句能夠解釋明白的,就如同文化的定義就有數(shù)百種一樣。學者們在深入分析文化內(nèi)涵時,往往是對文化內(nèi)涵的一部分進行探討。
文化學在西學東漸思潮中發(fā)展起來,從西方引入的人類學和文化學理論為大禹治水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注入了新視野。聞一多認為,“畫地成河的龍實即禹自己,能畫地成河就是禹疏鑿江河圖騰的龍禹,與始祖的人禹并存而矛盾了,于是便派龍為禹的老師,說禹治水的方法是從龍學來的。”①圖騰學說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從認知論角度研究神話和傳說,打破了文獻爬梳索引的壁壘。在現(xiàn)代學術(shù)界,有不少學者繼續(xù)圖騰學說的研究,葉舒憲在《大禹的熊旗解謎》一文中提出,禹所使用的熊旗是一種關(guān)于圖騰的記憶[9],何根?!洞笥碇嗡c龍蛇神話》認為,禹治水傳說是神話的變形,傳說再現(xiàn)了龍同山川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10]圖騰或者動物崇拜的研究缺陷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涂爾干為主要代表的宗教社會學興起,將圖騰研究放在社會場域下進行,認為圖騰是一種社會成員相互理解的社會象征體系,在該體系中才能理解圖騰的意義,上述研究沒有將圖騰研究還原于社會場域,仍是在舊有的人類學認識論中徘徊。
徐旭生將大禹治水傳說放在傳說時代的古史里看,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社會、文化秩序確立的起點,學者們也認識到這點。湯奪先、張莉曼《“大禹治水”文化內(nèi)涵的人類學解析》一文,從人類學和文化學角度探討大禹治水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大禹治水傳說中包含多元的宗教思想,反映出族群起源的神圣性,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11]李巖的《大禹治水與中國國家起源》承接徐旭升的觀點,認為“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他按地域劃分國民,社會組織與管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建立了國家暴力機關(guān),完善了法律,個人權(quán)威得到增強,促進了中國國家的形成,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2]。從傳說神話中窺探民族性或者民族精神,是傳統(tǒng)的民俗學表述范式,這源于民俗學最初起源的民族主義與浪漫主義傾向。
追究真實性的歷史學視野,透視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視野,兩者的共同點在于材料應用和研究路徑的單一。歷史研究和文化內(nèi)涵的分析,兩者都是對于文獻材料的不斷累積,而忽略對于傳說而言更為重要的口頭表述,“傳說是一種經(jīng)常交易的活性很強的口頭文學,雖然是在口頭上流傳,不過古人很早就懂得了用文字記錄民間傳統(tǒng)”[13]。規(guī)避眾多散落的口頭文本,導致兩種研究取向過于執(zhí)著于對真和假的判定。
大禹治水傳說作為一個傳說,從傳說學自身角度的研究較少。盡管已經(jīng)有不少論文,如程薔《鯀腹生禹神話的產(chǎn)生和演變》,以社會演變、神格變遷為角度,對治水神話做了解釋,但是這種解釋仍然立足于傳統(tǒng)的文獻和古典人類學的認知視野。當然,也有學者認識到大禹治水作為傳說的本體性質(zhì),例如,孫國江《大禹治水傳說的歷史地域化演變》認為,大禹治水傳說相關(guān)敘事由區(qū)域性的傳說向全國性的傳說擴展,后又逐漸與各地文化結(jié)合,發(fā)展為各地不同的地方傳說。[14]文章對傳說的空間擴展即傳播有了較好的研究。再如周書燦《大禹傳說的興起與豐富擴大》[15]、《大禹傳說的多元并起、“層累”積聚與定型統(tǒng)一》[16]兩篇文章,對該傳說的傳播和演變做了相關(guān)研究。在歷史和文化雙重維度的啟示下,就傳說學而言,涉及了三層關(guān)系,即傳說與歷史、傳說與社會、傳說與其動力機制,這三層關(guān)系,具體研究中很少涉及。
(一)傳說與歷史
夏商周三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文獻記載或者不同朝代對記載的闡釋中,夏禹為夏朝的建立者,因此,大禹治水傳說與歷史相關(guān)性極大。柳田國男將傳說的兩極定位在歷史和文學。鐘敬文在闡釋歷史和文學時,認為歷史的真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事件的真實,如洪水的發(fā)生、部落的戰(zhàn)爭等;另一種是歷史記憶的真實,如面對洪水的恐懼。歷史事件和歷史記憶是傳說與歷史不可分的主要緣由。大禹治水傳說的時間節(jié)點,使得該傳說與歷史擁有更為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要從口傳的民間傳說或者地方傳說中來尋找。鐘偉今等學者對浙江地區(qū)的防風神話進行收集整理,發(fā)現(xiàn)了防風神話中大禹治水神話在書面記載中不同的表述[17]。文獻記載防風后至被殺,口頭傳說中也有很多解釋防風后至原因的傳說,防風成為治水的重要人物。對于民眾來說,傳說是作為一種知識和話語權(quán)力而存在的??梢哉f,傳說與故事的區(qū)別在于,傳說告訴我們一種應然生活,而故事是對可能性生活的訴說。民眾對傳說的依賴和不同文化圈的非共享狀態(tài),導致傳說與歷史的關(guān)系充滿沖突和微妙的互動。
(二)傳說與社會文化
關(guān)于大禹治水傳說的核心情節(jié),在《天問》中,以發(fā)問的形式流傳下來,證明“鯀治水、鴟龜指引、禁鯀羽山、鯀腹生禹”四個情節(jié)在當時已經(jīng)流傳開來,而且,四個情節(jié)關(guān)系緊密,形成一種因果關(guān)聯(lián),即鯀治水失敗,被殺于羽山,三年后,禹生于鯀腹。在鯀禹治水的基礎上,《國語》增加了共工治水及其從孫四岳助禹治水的情節(jié)。大禹治水在此時已經(jīng)發(fā)展為更加完滿的傳說了。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禹治水傳說包含以下母題:鯀治水失敗,鯀腹生禹,禹續(xù)治水,應龍協(xié)助,禹娶涂山,禹化黑熊治水,涂山開石生子。傳說的各個母題,在社會文化的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的融合中,成為一種社會范式與模型,例如對集體主義精神根源的探討。從筆者搜集的傳說異文來看,大禹治水傳說接近于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行為規(guī)范,例如禹與涂山之間的關(guān)系、黃河與其他直系之間倫理關(guān)系的表達、水患治理中的宗族組織、社會結(jié)構(gòu)性質(zhì)等,上述研究的資料建立在對小傳統(tǒng)中流傳的口頭傳說的整理之上。
(三)傳說與其動力機制
傳說的動力機制實際是對傳說傳承動力的分析。一個傳說能傳開,一是要有一定的傳奇性,所謂無奇不傳;二是要具備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對于大禹傳說而言,傳奇性在不同地方性知識的孕育下,形成了依托不同傳說核心物的情節(jié),如大禹斬龍、劈開龍門等,成為當?shù)氐娘L物傳說。大禹治水傳說能不斷傳播、歷代延續(xù)的原因在于同社會、政治所要求的權(quán)力話語具有一致性。尤其是當代,從治水社會向水利社會轉(zhuǎn)變之際,農(nóng)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遞進之交,古老的依存水資源的農(nóng)耕生存方式轉(zhuǎn)變,在轉(zhuǎn)變和文化變遷中的傳說傳承的動力為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對于大禹傳說而言,還未從這方面進行把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識到大禹治水傳說所體現(xiàn)的復雜性。當口頭傳說作為資料素材進入研究對象范圍之內(nèi)時,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歷史學、文化學、傳說學等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徑[18]。無論哪種方法,其本質(zhì)都是對民眾生活方式、社會結(jié)構(gòu)進行窺探,發(fā)掘折藏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背后的風貌。
[1]顧頡剛.古史辨自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呂思勉,童書業(yè).古史辨(第七冊下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4]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夏利亞.鯀禹關(guān)系試探[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6).
[6]王暉.古史傳說時代新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王青.鯀禹治水傳說新探[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3).
[8]卞玉山.古兗州一帶是大禹治水的重點地域[J].齊魯文化研究,2013.
[9]葉舒憲.大禹的熊旗解密[J].民族藝術(shù),2008(1).
[10]何根海.大禹治水與龍蛇神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11]湯奪先,張莉曼.“大禹治水”文化內(nèi)涵的人類學解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12]李巖.大禹治水與中國國家起源[J].學術(shù)論壇,2011(10).
[13]程薔.中國民間傳說[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4]孫國江.大禹治水傳說的歷史地域化演變[J].天中學刊,2012(4).
[15]周書燦.大禹傳說的興起與豐富擴大[J].呂梁學院學報,2011(1).
[16]周書燦.大禹傳說的多元并起、“層累”積聚與定型統(tǒng)一[J].呂梁學院學報,2011(3).
[17]鐘偉今,歐陽習庸.防風氏資料匯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
[18]龔維英.《天問》鯀禹傳說難點考釋[J].荊州師專學報,1996(6).
特約編輯 孫正國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Studies on the Legend of Dayu Flood Control in the Multi-Dimension Horizon
XiaNan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
The literature in one of the legend of Dayu flood control across a long time is rich and spread range is extensive,attention has been paid by the researchers for a long time,the lege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The school of ancient history think that the legend of Dayu flood contro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One is to distinguish the authenticity,namely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to differentiat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in the legend,but just ignore the nationality;The other is to see the connotation by means of cultural studies,anthropology etc.,and reveal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legend of Dayu flood control.The common is that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 and research path.The two dimensions refer to the three kinds of relationship: legend and history,legend and culture,legend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but the research on the three relationship is not clear and need to be further.
the legend of Dayu flood control;history;cultural connotation;legend
2015-02-25
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20100471200)
夏楠(1987-),女,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間敘事文學研究。
B932
A
1673-1395 (2015)03-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