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平
摘 要:地理作為一門具有無限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基礎學科,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如今,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之風在我國的不斷盛行,如何摸索出一條適合學生且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教學道路則成為廣大地理教師重點關注和亟待解決的焦點話題。
關鍵詞:教育理念;學習主體性;電教手段
從自身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做一番簡單的剖析和研究,旨在為我國初中地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一、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我們不能再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點的強行灌輸,不能再用我們的教學行為代替學生的學習行為,而要把學生當做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習轉(zhuǎn)為主動學習,如此,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也才能走在新課標要求的前沿。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四節(jié)“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這節(jié)內(nèi)容的相關知識點,而是在課前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項學習任務:搜集與我國飲食文化和旅游資源相關的資料,如八大菜系、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等等,然后將其記錄、整理成小報告,上課時,四人為一組,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式陳述,這樣,我們既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也使學生更加清晰、透徹地了解了自然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和我國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有利于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引入直觀化電教手段,突破地理教學重難點
使用多媒體技術(shù),已成為新課改對地理教學的要求之一。而且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抽象性和邏輯性極強的知識點,如果單純依靠教師口頭語言的講解,對于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欠缺的初中學生來講,聽的時候可能會云里霧里、一頭霧水,而引入直觀化教學手段,則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實現(xiàn)地理教學重難點的有效突破。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時,如果只憑我們口頭語言的講述,學生很難對地球公轉(zhuǎn)特點和地理意義透徹理解,于是,我就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制作了地球公轉(zhuǎn)運動的Flash視頻,這樣,學生就能對地球公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有形象直觀的認識,地球公轉(zhuǎn)方向、軌道、速度變化、周期等,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這樣,我就迅速突破了地理教材中的重難點,且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挑起自己身上的重任,運用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zhì),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策略、教學實踐等都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
參考文獻:
林成策,李學軍.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應堅持的十條原則[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