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在此情況下,計劃生育政策一度抽緊。地方政府最終把“提倡”當作“政治任務”來抓,基本只準生一個孩子。這就形成了國家生育政策與家庭個人生育需求之間的重大反差。從而也就出現了于1985后離婚率的逐步大幅度攀升的社會現象,引發(fā)了社會界、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七年之癢”的西方概念由此也引進到了中國,并分析和討論到至今。
關鍵詞:七年之癢;性選擇;好基因;第三反抗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0-0048-03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2》和其他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在1980年前后粗離婚率一直在穩(wěn)步小幅上升??墒牵覈蛛x婚率從1980年的0.35‰上升到2012年2.29‰就增加了五倍多。其中,1980-1988年的8年間上升幅度是71.43%,平均每年上升8.93%;1988-1996年的8年間上升幅度是55.00%,平均每年上升6.88%;1996-2004年的8年間上升幅度是37.63%,平均每年上升4.70%;2004-2012年的8年間上升幅度是78.91%,平均每年上升9.86%[1][2][3]。在這32年間我國的粗離婚率出現過兩次加速上升,第一次出現在1985年間,第二次出現在2003年間,出現了2004-2012年的8年間粗離婚率的漲幅大于1980-1988年的8年間粗離婚率漲幅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國在2003年10月頒布的《婚姻登記條例》取消了原先離婚需審批一個月的規(guī)定,由此,我國成為全球離婚手續(xù)最簡便、離婚最快捷和離婚最自由的國家之一后,其粗離婚率呈現了再次加速上升階段。
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內在的因素是造成我國近三十年來粗離婚率的大幅上升的原因呢?其中,婚姻中的“七年之癢效應”占有較大的比重,造就了我國離婚大潮的主力軍,盡管各個學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說法和辯解。由此,筆者將力圖從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描述和解釋婚姻中的“七年之癢”。
二、有關訴訟離婚報道
2010-03-09京華時報報道:“昨天,海淀法院公布了對近幾年該院受理離婚案件的調研結果。其結果顯示,2009年受理的離婚案件比2008年暴漲9成。而在所有婚齡段的離婚案件中,婚齡6到8年的夫妻占了38%,是比例最高的。據介紹,2008年,海淀法院民二庭受理離婚案件1 585件,2009年則為3 020件,同比增長了90.5%。法院通過對2009年的離婚案件進行抽樣調查,發(fā)現離婚率高發(fā)傾向于3個婚齡段:婚齡在16至20年的占總數的13%;婚齡在1至3年的占到總數的24%;而6至8年的則高達38%。這與現實生活中‘七年之癢效應’的說法不謀而合。法官因此提醒,在這個婚齡段,婚姻中的男女的確容易因求新求變而造成裂變,因此是屬于婚姻的相對不穩(wěn)定期,婦女更應該提高警惕,用心經營婚姻?!保ㄍ跚飳?,2010)[4]
“此外,調查數據還顯示,有62%的離婚訴訟都由女性提起,這說明婦女隨著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不斷提高,在經濟和精神上對男性的依附性逐步降低,在婚姻出現危機時更勇于向法院提起訴訟?!保ㄍ跚飳?,2010)[4]
三、七年之癢
“七年之癢”之詞是來自于1955年美國著名喜劇電影《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Itch,1955),其內涵和外延延伸后的意思是說,許多事情的發(fā)展到了第七年左右就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而出現一些問題,婚姻當然也不例外。所謂的“婚姻中的七年之庠”一般是指人們的婚姻到了第七年左右就可能會因為婚姻生活的平淡無奇、或喜新厭舊、或婚姻倦怠,而要經歷一次婚姻危機的考驗。這個危機考驗是婚姻情感中的轉折點,一旦成功,情感便能朝著良性、健康、有序的方向發(fā)展;反之,則可能造成二人因吵吵鬧鬧而分居,最終可能會導致因情感破裂而離婚。一般認為,婚姻感情真的出現問題,不一定為七年,或長或短,可能只要一年、三年或五年,甚至在結婚不久就可能癢起來了[5]。如果,你是將結婚前的戀愛及同居的時間也算上,那么,你就會很容易地發(fā)現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奧秘(見四題的注)。
所以,婚姻中“七年之癢”就是指人們在婚姻生活快進入或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的時候會因為一些因素和一些結果而產生的一種無法回避的或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婚姻因果現象。其中,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常見的癥狀有:躁動、煩惱、郁悶、敏感、臆想、易激惹、焦慮、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在行為上常常會出現:過度要求、情感追問、情感攻擊、情感轉移、臆斷、爭吵、冷戰(zhàn)、分居、離婚等。尤其女性的情緒反應要比男性強烈得多,這又是為什么呢?
1.進化生物學的觀點——性選擇
根據進化生物學的性選擇觀點來說: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特殊形式。性選擇是指與性別相聯(lián)系的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行為特征等方面的進化壓力來自異性之間的相互選擇。那些受異性偏愛的特征保存下來,而不易引起異性注目或喜愛的特征則遭淘汰。性選擇的現象是生物界中廣泛存在的事實,性選擇的意義是使適應性較強的個體能得到更多的繁殖機會,有利于提高后代的遺傳素質和基因[6]?,F代社會的法律賦予人們在婚姻中有重新性選擇的權利,但是,現代社會人類提倡是單偶婚一夫一妻制,只有離掉原配偶才能進行正當的、新的性選擇。所以,婚姻中“七年之癢”就促使人們扮演了喜新厭舊、審美疲勞、從眾時尚、代代輩出的,再次新的性選擇的婚姻故事。這可能就是人類社會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逐漸演化形成的潛意識機制與現代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律、規(guī)范的沖突,而導致的社會現象。
在性選擇的問題上,兩性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由于女性在產生后代的數量上具有更大的限制,其性選擇側重于長期的性策略追求的是質量;而男性的性選擇是更加熱衷于短期的性策略追求的是數量[7]。所以,女性在“七年之癢”的作用下,往往會表現得非常的堅定不移。
2.進化婚姻心理學的觀點——好基因
從進化心理學的“好基因理論假說”的觀點來看:女性存在“七年之癢”時期的強烈情緒反應和內分泌失調,可能是出自于受孕或者再次受孕的需要,能使自己的后代能獲得一個比原先配偶更好的遺傳基因[8]。這種美好的、下意識的愿望(或無意識的欲望)在當時只有通過與原配偶的離婚訴求或者通過與他人短期性行為策略而獲得。如果這一下意識的愿望(或無意識的欲望)在遭到一定的阻礙時就會持續(xù)激發(fā)女性在心理上和在生理上的一系列的、強烈的情緒反應,直至欲望的滿足。事實證明,在尋求好基因的道路上個性越強的女性,其情緒反應就越強烈,離婚的概率就越高。
另外,人類女性所具有的在排卵期無明顯信號的、獨特的、進化的適應器,可以進一步說明了女性在婚后無子、或婚后獨子、或戀愛時間太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再次性選擇和尋求好基因的原始性動機和隱性的應變能力[8]。
“近年來,也有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資料面世。美國某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在生物界中所有的雌性個體都擔負著保存和延續(xù)物種的重要使命,這使得他們傾向于從雄性那里能夠得到盡可能多的雄性個體的基因,因為只有這樣產生的后代才有更強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存活。他們認為,對于女性來說,‘七年之癢’已作為一種程序編進了女性的基因,而這完全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保ㄆ吣曛W-百度百科,2012)[5]
3.進化發(fā)展心理學觀點——第三反抗期
在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存在多個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出現于2-4歲,幾乎與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重疊。這時期兒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體方面的,即反對父母對他們活動的約束。第二個反抗期則出現于青春期,這時的反抗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9]。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是出現于青春期后的戀愛里或婚姻中,年齡集中于22-36歲階段,在一般情況下,在性結合后的七年無子或七年獨子現象的誘導下,女性會出現一定的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開始進行尋求再次受孕的性選擇和優(yōu)秀基因,特別是個性較強的女性可能會對現存的婚姻、家庭及配偶進行義無反顧地反抗。由于,存在反抗能量較大、持續(xù)時間較長、一般性勸告無效和不求解、不求助、不能自拔的封閉循環(huán)的現象,極為類似于前二次反抗期和更年期;再因為婚姻中的“七年之癢”是屬于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不需要經過學習和意志的參與。由此,作者提出婚姻中“七年之癢”可能是個體或女性個體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三個反抗期”的假設,反抗的對象是現存的婚姻、家庭及配偶,凡是夫妻間發(fā)生爭吵打斗等能意識到的事件均為誘發(fā)性事件……
四、誘發(fā)七年之癢效應的主要外顯因素
以下認識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楹笃吣隉o子;婚后七年獨子;戀愛時間過長;審美疲勞、喜新厭舊、婚姻倦??;夫妻感情長期不和等。
注:七年之癢的婚姻時間的計算應該包括婚前的戀愛或同居時間,即事實婚姻時間或性結合時間。例如,戀愛六年結婚一年就離婚,表面上是婚姻中的一年之癢,其事實婚姻或性結合時間是七年。再例如,影視明星潘粵明與董潔的婚姻就是“戀愛三年結婚四年”(2005-2012)的“七年之癢”。由此,在我國由于“七年之癢”效應而導致的真實離婚率就可能會達到或超出全國離婚總數的60%。(特別提示:此說法僅為作者個人在心理學內的學術探討性的解釋,不具有任何法律效應。)
當然,婚姻中“七年之癢”可能是由于身體本能的反應而引起,而不是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我們人類也是長期進化的產物,人類的許多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帶著自然選擇的烙印,雖然我們未必意識到,這些都是人類自身本能有趣的奧秘之一。
五、結論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關于婚姻中“七年之癢”的種種理論假說的研究和各種觀點的爭議并未停止,所有的研究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證實或證偽。還有許多未知的與之有關的課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調查、統(tǒng)計、研究和實驗。例如,為什么婚姻的分手事件會在婚后的6-8年間較為集中地發(fā)生的其他因素是什么?婚姻中“七年之癢效應”中的七年又有什么更多的意義表達等等。
誠然,我們已經有必要向身邊已婚的青年夫婦和正準備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講述他們將會遭遇婚姻中“七年之癢”時所應該具有的知識和準備。人們在對性對象的選擇、婚姻的呵護和家庭的維護上,訣不能草率行事,不能在不經意間的意氣用事地失去婚姻、家庭和愛情,而危及親屬及后人的身心健康。為了更好地用心經營婚姻,夫妻雙方都要有思想準備克服和戰(zhàn)勝來自于自身本能的、原始性的“七年之癢”。在心理咨詢理論的精神分析療法中告訴我們:當我們知道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根源的時候,其中部分無意識就會被意識化了,與之對應的心理沖突的大部分癥狀就會自動減弱。當然,在情感出現危機和心理出現沖突的時候,應該及時向心理咨詢師求助,早日將一般情感危機和常形心理沖突化解于萌芽之中,而避免發(fā)展和泛化,并且有效地阻止在持久的和不良的刺激下而轉化為神經癥或精神病的可能性,避免危害社會和家庭。所以,研究婚姻中的“七年之癢”的進化因素是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開拓一個新學科——婚姻進化心理學的創(chuàng)新意義。
事實證明,在人生的婚姻之旅上,只要夫妻雙方愛心長存,相濡以沫,時時、處處、事事地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相互寬容、互相理解,加強交流不斷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上,也包括在性生活中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嘗試,不斷地增添新意,使夫妻關系常溫常新。改變自己的內外使配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原來原配也是一個好基因,就能為我們的婚姻生活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七年之癢”的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的效應能量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降低或消除,使我們并肩攜手沿著漫漫的愛情之路走下去。(七年之癢-百度百科,2012)[5]
參考文獻:
[1]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國家庭研究:第1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267-270.
[2]汝信,陸學藝,力培林.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169-17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2:21-34.
[4]王秋實.結婚6-8年夫妻離婚率最高[N].京華時報,2010-
03-09.
[5]七年之癢-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1562.htm.2012-7-20.
[6]沈銀柱,黃占景.進化生物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109.
[8]張雷.進化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7-477.
[7][美]賀蘭特·凱查杜里安.性學觀止(第6版)[M].胡穎,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317-318.
[9]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