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恒
摘 要:一提到教學改革,教育界的人士自然會想到山東的杜郎口和江蘇的洋思,于是乎,全國各地競相派出教育界的領導和教師前去觀摩考察,回去后有不少地方模仿采納其教學模式。然而,由于教師個體對新課程標準理解和體悟的層面不同,不顧全國各地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作為廣西桂北地區(qū)的一位基層教師,目前,也正在實施新課堂有效教學的改革,感同身受,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并需要注意糾正的幾個問題分析一下。
關鍵詞:新課堂;有效教學;改革;問題
一、濫用課件
課件作為教師教學的有效工具,適當運用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然而,有許多老師認為,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課堂上不使用課件就不足以體現(xiàn)這一過程中的“改”和“新”,因此,不顧當?shù)亟逃l(fā)展現(xiàn)狀和學生素質修養(yǎng)的實際,在“中國學科網上”點幾下鼠標,一個課件就做好了。課題講解用課件;重點和難點展示用課件;教學過程用課件;作業(yè)、練習的布置用課件,甚至用艷麗的色彩和夸張的聲音來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學生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視覺和聽覺上了,淡化了文本的研讀,沖淡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壓抑了學生的思維情感,消退了師生應有的言語溝通,削弱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角色分配。
二、分組討論流于形式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樹立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理解,形成只要言之成理的個性化結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然而,許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卻違背了這一精神:老師用課件打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要求每個小組都有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小組討論的意見要點),于是,每個小組熱鬧了一陣子后(真正圍繞學習問題參與到發(fā)言中來的只有少部分學生,而有相當部分學生是在裝腔作勢,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在說些與該討論問題無關的“閑言碎語”),各組記錄員開始分別表達該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最后統(tǒng)一大家的認識并作小結。結果,許多時候都是小組內少數(shù)學生的見解代替了整個小組內每位個體成員的獨立思考,教師并沒真正了解每位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還是沒有樹立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形成個性化的思考和見解。
三、表演作秀
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以歌唱、表演、話劇、小品、配樂朗誦,自編課本劇等形式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審美和思考。但許多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卻是為了顯示自己教學風格的與眾不同,或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或是以新奇的形式來取悅在場的聽課教師,活動脫離文本和正常的教學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游離成分”。盡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鬧”得熱火朝天,課堂氣氛異?;钴S,最終也只不過是一曲鬧劇,因為它偏離了課堂的教學目標。
四、滿堂游動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能主動走下講壇,在來回游動中展開課堂教學,這是一種進步。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的做法也值得關注:一堂課中,幾乎不登講臺,而在各小組間不停地穿插游動,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還伴隨大量的表情和動作,讓學生的眼球隨著教師的游離而晃動,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講臺是學生最易關注和集中精力的地方,關鍵問題、重難點問題最好還是放在講臺上講解效果會更好。不過,臺下的游動也是必要的,只要能真正組織并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形成平等對話的互動合作,
這也未嘗不可。
五、效益低下
在新課堂教學改革目標下,一些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本來設計好的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往往只能完成或,分析每個教學時間單位,存在教學強度不夠,教師組織的一些教學活動,有些是無效勞動,幾乎與教學內容沒多大的聯(lián)系,對某些知識點的講解、分析、引導花費時間過多,耗費師生精力過大,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當然,無論是什么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改革的過程中會不斷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課改中暴露出很多問題就停步不前。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那也是死路一條,關鍵是問題暴露出來后我們如何去解決,對改革的目標和措施如何不斷去完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水平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做到永葆青春和活力,不被時代所淘汰。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