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結構的異同及其相融性分析

      2014-04-05 00:56:36孫建青王清濤
      關鍵詞:學說儒學論語

      孫建青 王清濤

      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結構的異同及其相融性分析

      孫建青 王清濤

      從邏輯起點出發(fā),經過邏輯中介演繹,到達這門學說的邏輯終點,是一門學說體系的基本結構。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都是從人出發(fā),分別從“現(xiàn)實的人”和“仁”出發(fā),以“政治經濟批判”和“倫理批判”,以及“革命的實踐”和“道德實踐”作為邏輯中介,各自成就了“全面發(fā)展的人”和“仁人”這一理想人格,從而走進了價值理想相近的邏輯終點“共產主義”和“大同世界”。馬克思學說體系和孔子儒學體系基本元素、體系結構和價值取向的趨同性,決定了二者可融合的基本特性。這種相融性的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馬克思學說體系; 孔子儒學體系; 相融性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孔子的儒學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關于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結構的異同及其相融性的分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具有深刻啟示意義。通過對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邏輯起點、邏輯中介和邏輯終點的建構,我們可以把握其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征。馬克思學說體系和孔子的儒學體系分別從“現(xiàn)實的人”和“仁”出發(fā),以“政治經濟批判”和“倫理批判”,以及“革命的實踐”和“道德實踐”為邏輯中介,并最終達到人的全面提升的邏輯終點——“全面發(fā)展的人”和“仁人”,從而構筑了未來社會的內在本質,具有相近價值理想的“共產主義”和“大同世界”,不僅是這兩個理論體系的邏輯終點,而且是這兩個學說體系的社會批判與社會變革的實踐歸宿。馬克思學說體系和孔子儒學體系基本元素、體系結構和價值取向具有一定的趨同性,這決定了二者可融合的基本特性,二者的可融性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根據(jù)。

      一、作為馬克思學說體系邏輯起點的“現(xiàn)實的人”和作為孔子儒學體系邏輯起點的“仁”,是人的屬性的不同側面

      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形成,都首先確定一個最基本的范疇作為邏輯起點。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是一切哲學的出發(fā)點,馬克思、孔子也不例外,他們從對人類歷史活動的動因分析中,找到了打入其哲學批判的楔子。馬克思從人類活動的客觀結構——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來描述和揭示人類歷史活動的動因,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以“現(xiàn)實的人”作為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起點??鬃觿t是從人的“仁”出發(fā)構筑“仁學”體系,“仁”是儒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對“現(xiàn)實的人”的探索。早在寫作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時期,馬克思就從對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入手,分析個體沖

      破束縛爭取個性解放的能動性,但青年馬克思只是從黑格爾哲學出發(fā)、從唯心主義出發(fā)解釋人類社會,還沒有從社會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并沒有形成自己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他只是搬用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是在對人的本質的無批判的預設——懸設有一個未異化的真正人的本質的前提下,揭露資本主義悖逆人性的實質,建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也是從抽象人的本質出發(fā)批判宗教,批判普魯士社會。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馬克思以人的社會關系來理解人的本質,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在《德意志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9頁。,“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xiàn)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4頁。,而這些現(xiàn)實的個人要實現(xiàn)人的解放就必須改變現(xiàn)實的客觀存在和社會制度,“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頁。。馬克思認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只是人本質的否定形式。“現(xiàn)實的人”在尋求解放的沖動與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中的矛盾是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根據(jù)。于是,“現(xiàn)實的人”成了馬克思學說的邏輯起點。人的本質理論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從而,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同一切舊哲學劃清了界限,同時也為整個馬克思學說體系的唯物主義屬性和其邏輯展開確立了邏輯起點。

      在《論語》中有一百多個“仁”字,孔子通過“仁”的論述來解析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真實本質??鬃邮菑娜顺霭l(fā)來建構其儒學體系的,但作為儒學體系邏輯起點的人只是抽象的人的心性,這種抽象的心性被孔子作了單向度的理解,并以之來表征、概括和約束人的本性,繼而以之取代人的本性,這個本性就是“仁”。馬克思在其論著中也力圖從人的社會關系中建構人的本質,他從人的本質和社會關系總和之間的矛盾出發(fā),把這一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矛盾作為學說體系發(fā)展的內驅力,同時,這一矛盾在實踐世界中也成為推動社會運動的根本動力。

      二、馬克思和孔子分別以積極入世的“革命的實踐”和“道德實踐”為中介展開其學說體系

      馬克思學說體系和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中介包含兩個層次,在批判階段,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批判展開其唯物史觀,孔子則是在倫理批判中開顯內圣之道;在實踐層面,馬克思在“革命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及其根基,孔子則在積極入世的“道德實踐”中推行圣人之治。

      (一)馬克思不妥協(xié)的“政治經濟批判”和孔子崇尚周禮的“倫理批判”

      馬克思在對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等的次第邏輯批判中,揭開了籠罩在人的本質之上的重重迷霧,最終從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來解讀人的本質,并賦予人的本質以現(xiàn)實的唯物主義元素。馬克思的批判分為哲學批判和政治經濟批判兩個時期。馬克思的哲學批判,以人本質批判、宗教批判以及意識形態(tài)批判等形式展開。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批判必然性,強調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頁。,揭開了哲學批判的序端;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通過對宗教本質的揭露、德國現(xiàn)狀、制度的批判以及對異化勞動的批判,指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頁。;從《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通過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批判,挖掘人的本質;他將人的本質置于“現(xiàn)實的人”基礎之上。他通過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批判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確立了“現(xiàn)實的人”為其學說的邏輯起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批判凝結在其鴻篇巨制《資本論》之中。馬克思的哲學批判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也不乏經濟批判著力之筆。馬克思致力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兩個社會階級的存在為前提的,一方面是資本家,他們占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另一方面是無產者,他們被排除于這種占有之外而僅有一種商品即自己的勞動力可以出賣,因此他們不得不出賣這種勞動力以占有生活資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60頁。。資本的邏輯批判必然指向資本主義行將消亡的歷史性。馬克思以政治經濟批判為其社會批判的核心內容。在唯物史觀基礎上,馬克思剖析工人階級的歷史境遇,“雇傭工人只有為資本家(因而也為同資本家一起分享剩余價值的人)白白地勞動一定的時間,才被允許為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勞動,就是說,才被允許生存”*《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9頁。,以此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指明無產階級的革命道路,揭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性。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諸侯爭霸,戰(zhàn)爭紛起,社會處于新舊交替的大變革時期。為了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人民的安居樂業(yè),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倫理道德思想??鬃诱幱谔煜聼o道之期:“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煜掠械?,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74頁。孔子崇尚周禮,“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8頁。。周禮是孔子道德批判的武器,他認為要實現(xiàn)“禮治”,首先要求統(tǒng)治者能以德治國,施以仁政,以仁德教化百姓,提高老百姓的道德境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楊伯峻:《論語譯注》,第24頁。??鬃酉M右e極出仕,治國平天下,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楊伯峻:《論語譯注》,第4頁。??鬃拥睦硐胧峭菩行┲Y治國,他不但要求自己“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92頁。,還希望君子“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學》,(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0頁。。孔子用“仁”來規(guī)范道德的標準,提出了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五倫思想:“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28頁。。孔子對君王的獨斷專行、不人道的人殉陪葬、不贍養(yǎng)孝悌的行為等進行抨擊,從倫理批判出發(fā),對當時沒落的道德予以無情批判,但倫理批判并不是孔子批判的最終目的,孔子以倫理批判為名,行社會批判乃至政治批判之實,矛頭直指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為他提出理想社會構想進行了理論鋪墊。

      (二)馬克思借認批判資本主義的“革命的實踐”和孔子倡導積極入世的“道德實踐”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闡明,唯物史觀發(fā)端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唯物史觀中的人是“現(xiàn)實的人”,是指“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4頁?,F(xiàn)實的人。這些“現(xiàn)實的人”的解放,“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頁。。無產階級要解決社會存在的矛盾,消滅社會分工,必須通過革命的實踐實現(xiàn)自己的解放。實踐是人本質的表現(xiàn)形式,實踐分為必然性的實踐和革命的實踐兩種形式。必然性的實踐是人喪失其本質的過程。這種實踐,“對于無產階級來說,他們自身的生活條件,即勞動,以及當代社會的全部生存條件都已變成一種偶然的東西,單個無產者是無法加以控制的,……單個無產者的個性和強加于他的生活條件即勞動之間的矛盾,……他從早年就成為犧牲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2頁。,“他們同生產力并同他們自身的存在還保持著的唯一聯(lián)系,即勞動,在他們那里已經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動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殘生命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生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0頁。而革命的實踐則是人的本質得以實現(xiàn)的過程,革命的實踐必須消滅其生存方式,“無產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迄今面臨的生存條件,……即消滅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3頁。必然性的實踐塑造的只能是“現(xiàn)實的人”,而革命的實踐的目的則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案锩膶嵺`向上貫通于人的本質,向下貫通于人的解放與人的全面發(fā)展,能夠貫通馬克思學說的邏輯起點與邏輯終點的實踐只能是革命的實踐?!?王清濤:《論馬克思學說的邏輯起點、邏輯終點及其中介》,《前沿》2010年第5期。

      孔子的道德實踐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內圣外王”之道。他希望個人能加強道德修養(yǎng),“內圣”就要“為仁由己”,“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23頁。?!巴馔酢本鸵靶藜骸保靶藜阂跃础?,“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59頁。?!皟仁ァ笔恰巴馔酢钡幕A,只有修身養(yǎng)德,把自己塑造為君子、圣人,才能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自然能夠維持治國安民的良好秩序;二是極力推廣由內及外,由己及人的差等的愛。孔子認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頁。。愛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表達,人總是愛自己的親人勝過其他人,人也只有學會推己及人、自內而外的愛,才能把愛推廣到“泛愛眾”??鬃诱J為每個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81頁。,后天的環(huán)境和努力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了差別,因此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要“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70頁。,這都是孔子博愛思想的體現(xiàn)。三是用“仁義禮教”來約束社會道德。孔子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2頁。,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用禮儀規(guī)范來約束百姓,實施仁政和德政,百姓才能真心歸服。“仁”是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是孔子倫理道德批判的最基本道德標準,也是孔子道德實踐的原點。他將人的本性定義為“仁”,用“禮”來服務于“仁”,主張“克己復禮”,極力推行周朝的禮儀制度來緩和社會沖突,恢復安定的社會局面?!岸Y”是孔子道德實踐的具體原則,他希望人們能將“禮”作為人與人相處的修身準則,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以禮待人??鬃油ㄟ^對道德的批判和約束以期達到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和對社會秩序的維持的目的,是入世的道德實踐觀。

      三、作為馬克思學說體系邏輯終點之實現(xiàn)的“共產主義”和作為孔子儒學體系邏輯終點之實現(xiàn)的“大同世界”,是人類終極價值訴求的不同表達方式

      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終點有著“內圣外王”的雙重意蘊,其互為表里又一體不二,內圣是外王的根據(jù),外王是內圣的存在方式。與孔子邏輯終點的“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相類似,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終點,也有向內塑造自身、向外推動世界革命化的兩個向度。在向內訴求上,孔子要仁者愛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9頁。,這仁心即人的本性,人的本心,這也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馬克思則是要實現(xiàn)人本質的復歸,是還原人的真實本質而不是被異化了的人;在向外訴求上,孔子以“仁人”結成“大同世界”,而馬克思則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將會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種對抗形式并告終,在客觀的歷史進程中必然出現(xiàn)更高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在內在訴求維度上,“全面發(fā)展的人”是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終點,“仁人”是儒家學說體系的邏輯終點;在向外拓展維度上,“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終點,而“大同世界”則是儒家學說體系的邏輯終點。

      (一)邏輯終點的內在向度:馬克思學說體系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和孔子儒學體系的“仁人”

      從內在角度來說,馬克思學說體系指向“全面發(fā)展的人”。馬克思從人的異化展開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而社會批判的結論當然是人的本質的復歸,人對其本質的全面占有就是“全面發(fā)展的人”,這種“全面發(fā)展的人”同時也是“自由的人”。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全部學說的最終目的,是馬克思的理論旨歸,是唯物史觀的現(xiàn)實指向。人的解放的最終形式是人對人自身的本質的全面占有,這種人本質的全面復歸即“全面發(fā)展的人”?!叭姘l(fā)展的人”離不開“自由”,只有具備“全面發(fā)展”和“自由”的雙重屬性,這樣的個體才能作為人類理想社會的承擔者。應該說,維護自由是近代哲學的使命,馬克思以人的解放為其價值目標,從而實現(xiàn)了哲學從自由敘事到解放敘事的轉向,但馬克思并沒有把“解放”跟“自由”割裂開來,而是把“解放”作為“自由”的條件,“自由”成了馬克思學說的落腳點,只有“解放”才能“自由”,只有解放的人才能達成“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F(xiàn)實的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分別作為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決定了馬克思學說體系的邏輯周延性。

      “仁人”是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終點的實質內涵,是孔子儒學體系的內圣之道,是孔子儒學體系邏輯終點的內在要求。在孔子看來,作為一個人,就是要成就一個人,而所成就的人就是仁人,殺身也要成仁。在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君子是孔子對理想人格的普遍要求,“圣人”則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境界。但作為圣人的理想人格與君子相比缺乏現(xiàn)實性,所以“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65頁。,“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斯可矣”*《論語·述而》,楊伯峻:《論語譯注》,第73頁。?!叭省钡健叭嗜恕?,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辯證統(tǒng)一性??鬃訌摹叭省弊鳛槿诵缘睦硐胍蟪霭l(fā),通過對人性的分析,從抽象到具體,打通了從人性到理想人格的道路,最后到達“仁人”。作為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終點的“仁人”同作為其邏輯起點之“仁”是相互照應的、統(tǒng)一的。應該說,作為邏輯起點之“仁”是抽象的,是人的屬性的多個可能性的一種形式,承載著孔子對人的希冀;而“仁人”既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形式,又是現(xiàn)實中的具體之人,只是這個人是合乎孔子理想規(guī)范的人,或者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對抽象的“仁”賦予了客觀的“肉身”,是抽象“仁”的外化、對象化,也就是說,“仁”還只是抽象的道德律令階段,處于實踐理性階段,而“仁人”則是道德律令的主體,這個道德律令主體——“仁人”首先是孔子道德教化的結果,但更重要的則是,“仁人”是維系理想社會的實踐主體,“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楊伯峻:《論語譯注》第129頁。。

      (二)邏輯終點的社會實現(xiàn):馬克思學說體系的“共產主義”和孔子儒學體系的“大同世界”

      在馬克思學說體系中,“共產主義”是“現(xiàn)實的人”的革命的實踐的邏輯結論,反過來說,“共產主義”則構成著“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活動形式;與此相對應,在孔子儒學體系中,“大同世界”是“仁人”德行的邏輯結論,“大同世界”是“仁人”的活動形式。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不僅僅是理論的演繹、是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邏輯結論,從根本上來說更是當時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的解放實踐的最終歸宿。共產主義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形式,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從無產者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上界定共產主義:“只有完全失去了整個自主活動的現(xiàn)代無產者,才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fā)揮”*《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1頁。。在共產主義思想和制度設計中,自主勞動同物質生活的一致,構成自我生產和發(fā)展的條件,“只有在這個階段上,自主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又是同各個人向完全的個人的發(fā)展以及一切自發(fā)性的消除相適應的。同樣,勞動向自主活動的轉化,同過去受制約的交往向個人本身的交往的轉化,也是相互適應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2頁。。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將共產主義表述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則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6頁。。

      孔子憧憬文武盛世,提出“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鬃哟笸澜缯卫硐氲幕咎攸c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生產資源共有,人們沒有等級差別,平等和諧相處,沒有陰謀欺詐,沒有盜竊禍亂,老幼各得其所,各有所養(yǎng),各有所依??鬃釉谠O計大同世界時候,沒有撇下其倫理秩序安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理想的社會秩序,是他推行內圣外王之道的必然歸宿。從孔子的大同世界與倫理秩序安排的共融性來推論,孔子所主張的君臣父子,其核心在秩序而不在等級,重“人倫物理”*《焚書·答鄧石陽》,(明)李贄:《焚書.續(xù)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7頁。,而不在于把社會分割為對立的部分,所以孔子的君臣父子,重在正名,孔子最為擔心的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論語·子路》,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34頁。。顯然,孔子的“大同世界”只是他對傳說中的原始社會的安樂景象的理想化圖解,不是對現(xiàn)實世界批判的結論,而只是用假象的過去對未來的理想社會的描繪,盡管他棲棲遑遑奔波十四年,“克己復禮為仁”,希冀回到充滿溫情的禮樂社會,但最終還是無果而終,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決絕傲氣怎不令人嘆惋。

      四、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

      盡管孔子和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但社會劇烈變化、舊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人們生活在動蕩不安中,卻是孔子和馬克思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共同特性。正是對生存于其中的腐朽沒落的政治倫理的批判,孔子和馬克思才找到了解決時代問題的出路??鬃拥恼闻袕膫惱砼腥胧郑谑钦螌嵺`就變成了一種道德實踐,孔子的倫理批判當然也就成了政治批判。批判同樣是馬克思發(fā)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入口,在批判中馬克思理清了人類歷史發(fā)展道路,指明了人類未來社會發(fā)展方向,規(guī)劃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內涵,并且從在對資本主義理論批判的分析中,找到了物質批判的現(xiàn)實路徑。

      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與孔子共同的價值立場是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相融性的根本前提?!暗啦煌幌酁橹\。”*《論語·衛(wèi)靈公》,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70頁。正因為孔子和馬克思都是站在反思人類苦難、構筑理想社會、為災難深重的民眾謀取出路的立場上,才使得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取得了共同的價值取向。對人的關懷是馬克思學說體系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馬克思學說體系的價值性、正當性也正是以此為基礎。正是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深度審視,馬克思才發(fā)現(xiàn)了無產階級被異化的生存狀態(tài),繼而發(fā)現(xiàn)了唯物史觀,并在唯物史觀基礎上,找到了人類苦難的根源——來自自然的壓迫和來自人對人的壓迫。于是,馬克思找到了人的解放的現(xiàn)實道路,并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工具對人類解放道路作了不懈探索,最終找到了人類解放道路的目標——共產主義。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他的人類解放思想成為了現(xiàn)代性精神的基本內容,是整個二十世紀世界無產階級斗爭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內在精神。與馬克思一樣,孔子儒學體系也是建構在人性關懷基礎之上。呈現(xiàn)在孔子面前的是春秋之末亂象叢生的世道,對禮崩樂壞給民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孔子有切膚之痛。為此,孔子力圖推行他的仁、禮體系,挽救衰微的周室,重建禮樂社會。在對春秋之末的社會批判上,孔子無疑站上了平民視角——因為孔子本身就是平民,在周游列國、推行其仁禮之治的道路上,孔子顛沛流離,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四處行乞,八方碰壁。孔子的經歷、他的所見所聞,無不加深了他對底層民眾苦難的體會,強化了他解民于水火的決心,使得人性關懷成為孔子儒學體系的重要維度。

      第二,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根源于他們對辯證法的堅持。無疑,馬克思的全部學說是建立在辯證法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學說體系以“現(xiàn)實的人”為邏輯起點而展開辯證運動,其邏輯展開過程體現(xiàn)為馬克思學說的哲學批判和政治經濟批判,體現(xiàn)為馬克思學說的革命的實踐運動,也最終邏輯地走向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從而達至共產主義這一人類的最終理想。這一學說自身的邏輯展開就是一個辯證運動過程,這一辯證運動過程同人類歷史的辯證過程是相符合、相一致的,馬克思學說體系是人類歷史辯證過程的精神形式,人類歷史是馬克思學說邏輯體系的活的內容。辯證法的科學性是馬克思學說體系科學性的必要條件。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正是馬克思對批判精神的徹底堅持,才使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歷史性的秘密,最終發(fā)現(xiàn)了“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歷史鐵律,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勝利確立了信仰基礎??鬃与m然沒有關于辯證法思想的理論表述,但孔子儒學體系中也總是閃耀著辯證法的理性之光,承載著素樸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批判是辯證法的基本屬性,事物正是在批判中向對立面運動,也在向對立面運動——自我被非我所否定,自我同非我對立統(tǒng)一的斗爭中實現(xiàn)發(fā)展??鬃尤鍖W體系正是堅持了批判這一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力圖批判當時道德淪喪、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來實現(xiàn)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與進步的夢想。也正是在批判中,孔子的儒學體系得以展開,并邏輯地發(fā)展到了它的最終形態(tài):“仁人”理想人格的造就和“大同世界”理想社會的構筑??鬃尤鍖W體系雖然貫徹著批判精神,但是,批判只是孔子儒學體系的一個向度,是孔子儒學體系的生成理路,從根本上來說,孔子儒學體系是要維護既有的社會結構,孔子的批判只是致力于社會結構的合理化,而不是革命的變化。但是,批判無疑成為孔子儒學體系的基本原則,批判是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展開形式和生成理路。正是孔子這種對辯證法的無意中的堅持使之與馬克思達成了方法論的一致性。

      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的儒學體系都以人為邏輯起點,以“現(xiàn)實的人”作為邏輯起點的“人學”和以“仁”作為邏輯起點的“仁學”跨越時空,以善的、積極向上的入世之精神遙相呼應,分別構筑理想社會的共同主題,但二者在科學性上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馬克思學說誕生于19世紀中葉,當時人類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全球化,人類歷史已經進入現(xiàn)代社會,馬克思學說更是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為基礎,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歷史上的積極、文明成果;但儒家學說創(chuàng)生的土壤卻是古代社會,雖然當時中國文化出現(xiàn)了第一次大繁榮,這種繁榮甚至被稱作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卡爾·雅斯貝爾斯文集》,朱更生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2頁。,但“當時世界文明還處在不同的孤島之中,相互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農耕技術文明和文化繼承都很有限,尤其是儒家學說缺乏現(xiàn)代科學體系建構的技術性手段,如科學體系建構和賴以存在的基本方法——辯證法,都是儒學所不具備的。這些因素使孔子的儒家學說的科學性大打折扣?!?王清濤:《試論孔子儒學體系的邏輯起點、邏輯中介與邏輯終點》,《管子學刊》2012年第3期。時代的差異與文化基礎的不同決定了孔子儒學體系與馬克思學說的科學性的差別,但儒家學說在科學性上的缺憾并不影響馬克思學說與儒家文化的融合,不會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梗阻,相反,孔子的儒學體系因為具有著跟馬克思學說所共同的人文精神,強烈的社會批判使命和對理想社會構筑價值訴求,從而鑄就了兩大顯學的內在一致性,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融性的內在根據(jù)。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文化為根基,要建設這樣一種新文化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深度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也包括文化解讀”*郭建寧:《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幾個前沿問題》,《理論視野》2011年第2期。,這種文化解讀之要就是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只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的具體實際結合,只有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孫占元:《中國共產黨理論創(chuàng)新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頁。因此,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第一,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深刻啟示意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歷史任務,要建構科學嚴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奠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性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文化是這個體系的土壤,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迷失方向,而離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將失去民族文化價值資源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本文嘗試論證了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相融合的可能性,從而為確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語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相融合、交匯,從而打造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民新型的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為構建社會主義新型道德提供了可能。馬克思主義在走進中國之初,很快被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和中國先進階層所接受,并成為他們的價值觀念和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人民才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勝利,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獨立和解放,馬克思主義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的中國人的道德原則是以儒家價值觀念的“修齊治平”為坐標的價值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人民大眾的道德自覺和道德意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建國后,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形態(tài)的生成并未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相應的成就,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形態(tài)的實現(xiàn)是落后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的。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艱巨的歷史任務和漫長的歷史過程,其根本地位的確立卻有賴于它的道德形態(tài)的普遍化。馬克思主義只有在道德層面上轉變?yōu)槊癖姷娜粘P袨闇蕜t,轉變?yōu)槊癖姷牡赖乱庾R和道德自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取得其最基礎的根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呈現(xiàn)為一種完成了的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要取得它的道德形態(tài)有兩個路徑,一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獨立的價值判斷在其大眾化過程中,內生性地從其自身開顯出基本的道德原則,變成民眾的安心立命之地;二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原則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原則相融合而構筑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基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道德原則中的很多優(yōu)秀成分在當下仍有其現(xiàn)實的根據(jù)和存在的合理性。當代中國國民道德體系建設,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原則,充分挖掘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與合理要素,并使二者相融合,從而建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指導下的具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道德體系。

      第三,馬克思學說體系與孔子儒學體系的相融性對開辟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的新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西馬對話”(中國傳統(tǒng)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是中國文化建設中的熱點。本文探索了孔子儒學體系和馬克思學說體系融合的可能,也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合理元素的中國當代文化建設開辟了道路。馬克思主義不僅在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漸融合,而且馬克思主義也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盡管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蘇東劇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遭到質疑,以至于弗朗西斯·福山出版《歷史的終結和最后之人》來指認馬克思主義行將終結,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并沒有因福山而一語成讖,中國改革開放舉世矚目的成就無疑成為馬克思主義生生不息的雄辯,馬克思的精神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已經成為世界性話語。馬克思主義與世界各個國家的文化交流是一個歷史性潮流,這個潮流不可阻止,不可逆轉。德里達在其著作《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發(fā)掘出了馬克思的“幽靈”已經滲透到人類文化的各個側面,馬克思的精神是人類文明揮之不去的——有人將其比作福音,有人將其比作夢魘??傊?,馬克思的精神已經與各個國家的文化水乳交融——不是整合——而是融合在一起。并且,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也成為各個國家文化價值的構成要素之一。當下,諸如“資本”、“剝削”、“剩余價值”、“資產階級”等富于馬克思主義批判色彩的核心概念,已不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范疇,也不惟是西方左派哲學批判、文化批判、倫理批判的工具,而是日漸成為全世界的用語。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要想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架構時代與傳統(tǒng)相結合的新文化形態(tài)。

      [責任編輯:李春明]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rchitecture between System of Marxism and System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Compatibility Analysis

      SUN jian-qing WANG qing-tao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Weifa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Weifang 262406, P.R.China)

      It i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one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view, going through logical deduc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and eventually arriving at its logical end. Marxism and Confucianism system are all starting from human, respectively making “real man” and “Ren” as its logic starting point, taking respectivel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riticism” and “ethics criticism”, “revolution of practice” and “moral practice” as their intermediary, achiev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man of virtue”. So they arrive at the logic end with similar value——“Communism” and “world of universal harmony”. The compatibility of basic elements, architec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arxism and Confucianism inevitably lead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y can be mashed together. Through the analysis, three pieces of advice are put forward on Chinese cultur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arxism; system of Confucianism; compatibility

      2013-10-17

      201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fā)展研究”(項目批準號 11JZD003)的階段性成果。

      孫建青,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濟南250100),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濟南 250014) ;王清濤,濰坊市委黨校教授(濰坊 262406)。

      猜你喜歡
      學說儒學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科學(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如何讀懂《論語》?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論語·為政第二》
      什么是儒學之本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馬克思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莲花县| 聂拉木县| 吴忠市| 广饶县| 贵德县| 若羌县| 聂荣县| 天等县| 调兵山市| 柞水县| 疏附县| 绥中县| 小金县| 邵阳市| 滨州市| 赣州市| 班玛县| 阳城县| 定远县| 美姑县| 镇巴县| 伊吾县| 盈江县| 兴化市| 那坡县| 白河县| 和硕县| 翁源县| 津市市| 东阳市| 永兴县| 龙泉市| 雅安市| 胶南市| 军事| 民县| 安塞县| 西充县| 娄底市| 武冈市|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