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保山學院 人文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在地理上,我國與緬甸山水相連;在歷史上,兩國之間也有著頻繁地貿(mào)易往來;當今,兩國依舊保持著密切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交往合作的關系。這也給緬甸人學習漢語提供了條件,而且,漢語熱的今天,緬甸學習漢語也成了必然的趨勢。緬甸地區(qū)也開設了華文學校來進行漢語學習傳播。然而,在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政府的限制、緬甸地區(qū)落后、閉塞的特點也使得漢語學習傳播屢遭困難。對此,筆者分析了原因及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一些方法策略以及建議。以此來進一步加快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速度。
各個國家對語言的學習都是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通過分析緬甸漢語學習傳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早在歷史上緬甸人民就開始接觸漢語,并且開設了一些學校來進行漢語學習傳播。緬甸學習漢語不僅僅是單純的為了要了解中國的漢字,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需要借助漢語來實現(xiàn)。因此,我們探究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歷史背景,這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各種途徑、方法方式,而且也能夠暴露問題的所在。
1.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優(yōu)勢背景說明
緬甸學習漢語最大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與我國依山傍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使得漢語能夠較快傳播到緬甸地區(qū),從而有利于緬甸人民學習正宗的漢語。分析其優(yōu)勢背景,首先,中緬兩國距離近,交通便利,便于雙方往來,這也就給兩國發(fā)展貿(mào)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直到今天,兩國之間仍然還保持著緊密的貿(mào)易交往。在貿(mào)易往來的過程中,緬甸人們會接觸到大量的中國人,這當然給他們的漢語學習傳播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徑;其次,緬甸人口眾多,在境內(nèi)也分布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中緬兩國的親密往來也使得一些華人華僑開始寄居在當?shù)?,華人華僑的到來給漢語學習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我們都知道,學習外國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外語環(huán)境的所在”,即置身在說外語的人群中間,無論是模仿還是跟學,都能夠提高我們的外語水平。緬甸學習漢語的道理一樣,華人華僑增多,有利于緬甸漢語學習傳播;再次,兩國友好的關系為漢語學習傳播提供了條件。
2.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方法途徑分析
緬甸漢語學習傳播的主要途徑就是靠漢語學校的開設,通過學校來教授華人漢語知識。華文學校的開設就是漢語學習傳播的主要途徑。早在19世紀末,一些居住在緬甸地區(qū)的華僑就開始籌辦華文學校來傳播漢語,當時的華僑開設華文學校是為了讓他們的后代能夠了解中國的漢語文化知識。而且,那時候華文學校的教學對象也就是海外華人,之所以教學對象局限在海外華人身上是因為當?shù)卣畬h語的不承認和不重視,漢語學習傳播過程曲折緩慢,再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緬甸政府開始承認華文學校,而且隨著中國政府對華文學校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開始走進學校學習中國的漢語漢字、文化等,而且,一些緬甸本土人也開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華文學校來學習漢語。華文學校的開設給海外華人學習漢語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另外,在緬甸的漢語學習傳播當中,有兩種情況,即漢語作為母語、外語教學。作為母語教學的主要是針對華人華僑的華文學校;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是開設的孔子學院、以及緬甸當?shù)氐墓W校,如,仰光外國語大學。通過這兩種教學能夠有效推動緬甸的漢語學習傳播。
1.政府的不重視態(tài)度等因素
緬甸在漢語學習傳播方面總體來說是沒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shù)卣趯W生教育這方面偏向英語教學,各所小學、中學均設有英語課程,而且基礎外語課也只有英語這一門,對英語的過于重視也能夠看出政府對漢語學習傳播的不支持,這自然也就使得漢語學習傳播受到制約;而且,在緬甸的一些高等院校內(nèi),設有漢語系的學校也非常少,漢語學習還未普及。漢語學習傳播也只是集中在華文學校的華人華僑當中。另外,由于緬甸地區(qū)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不是太發(fā)達,資金有限,因此,就無法為學習外語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持,從而使得漢語學習傳播受到影響。其次,在緬甸的漢語教學方面,雖然允許華文學校開設,但是,漢語分別作為母語和外語教學的學校之間幾近于閉塞的狀態(tài),沒有任何交流,這就使得華文學校在漢語學習傳播方面過于孤立,沒有同外界很好地交流合作,這也不利于漢語的傳播發(fā)展。
2.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
(1)緬甸地區(qū)漢語學習傳播主要依靠華文學校,一些國家創(chuàng)立的公立學校有的還沒有開設漢語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就必須要先去公立學校上好自己平常的課程,然后利用課下再去華文學校。由于兩個學校均有開設數(shù)學、物理、地理等課程,這樣一來就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長時間這樣下去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一旦他們精力不夠了,則很可能會放棄對漢語的學習。
(2)由于華文學校的發(fā)展還不完善,而且得不到當?shù)卣闹匾?,因此學校教學條件十分簡陋,比如教室破舊、書本都是復印的、粉筆黑板缺少、教師短缺、未配備專業(yè)的教學設備等等。這都將會制約緬甸漢語學習的傳播。
(3)教師教學存在問題,專業(yè)漢語教學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一些教授漢語的教師自身水平有限,漢語課堂教學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性的,一味向?qū)W生講解專業(yè)的漢語語法知識,而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情況。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漢語學習的反感,自然也就起不到好的效果;另外,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只局限課本內(nèi)容,不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漢語知識以及文化。
(4)漢語教材的編寫方面存在問題,沒有針對性,而且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教材不符合學生學習情況、不夠本土化、不能夠滿足學生對漢語學習的需求,自然學生也就掌握不了純正的漢語,從而將會制約緬甸漢語學習傳播。
1.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力支持
首先,緬甸政府應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不能認為中國比自己強大就害怕其顛覆自己而排斥漢語。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漢語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而且漢語博大精深,非常值得緬甸人民多多學習,這也有利于居住在緬甸的華人華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文化。另外,在我國與緬甸貿(mào)易往來的過程中,漢語交流也尤為重要,因此,緬甸政府應放寬對待漢語傳播的政策;其次,中國在華文學校的開設方面也要多給緬甸提供財力物力的援助,由于緬甸地區(qū)自身經(jīng)濟不發(fā)達,況且華文學校的財力又短缺,因此,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推動漢語學習傳播的一大途徑。
2.加強緬甸華文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緬甸地區(qū),漢語教學分為兩種情況的學校,以漢語作為母語的教學和以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發(fā)展過程中,這兩種學校之間很少進行思想的交流以及方法的彼此借鑒,類似于“閉門造車”的教學方式使得華文學校之間嚴重缺乏交流,這也將影響漢語學習傳播的速度。因此,緬甸華文學校之間就要加強交流合作,可定期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會”、“教師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等,使教師之間能夠通過交流來吸取對方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策略,使學校領導能夠彼此交流他們管理學校的方法,從而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從而也完善學校的教學方法,使各個華文學校在合作的前提下求得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以此來推動緬甸漢語學習傳播。
3.不斷提高緬甸地區(qū)漢語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
緬甸地區(qū)漢語教學發(fā)展緩慢,成績不突出,因此,可采取以下幾個策略來提高其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1)注意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緬甸地區(qū)的情況來制定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漢語最重要的工具,教材的好壞也就決定著學生對漢語知識掌握的多少,因此,當?shù)卦诰帉憹h語教學教材的時候就要有針對性、有側重點。有針對性指,教材的制定要區(qū)分人群,小學階段的教材針對小學生的自身情況、中學教材針對中學生的自身情況,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基礎知識牢固的高中生來講,編寫教材時,則可以向著語法等深層次進行教學;有側重點指的是,教材編寫要重難點突出,各個單元之間區(qū)別側重點,比如說,第一單元主要教漢語中的聲母韻母,那么教材內(nèi)容側重點放在聲母韻母學習上,關于漢語文化的知識則不要過多涉及。另外,人們學習漢語的目的不同,那么編寫教材時就要考慮到這一點,有的人學習漢語是為了去中國旅游,那么教材編寫就要多涉及旅游時經(jīng)常需要的漢字、句子,增加旅游用語教學等等。(2)解決華文學校和緬甸公立學校之間重復課程的問題,重復課程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壓力,而且也是對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兩個學校之間完全可以通過交流來適當減少重復開課的現(xiàn)象,不求課程開設的有多少,而要追求教學的精與深。
4.加強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培訓,提高漢語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當?shù)貪h語教師隊伍專業(yè)知識缺乏,有的教師高中水平就來教授學生漢語,在完全沒有教學經(jīng)驗的前提下根本起不到促進漢語學習傳播的作用,因此,學校就要加強對漢語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學習,使他們掌握專業(yè)的漢語知識以及具備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模式。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教師自身教學素質(zhì)的提高有利于營造高質(zhì)量的漢語教學課堂,這將促進緬甸的漢語學習傳播。
參考文獻:
[1] 鄒麗冰. 緬甸北部華文學校課程設置調(diào)查研究[J].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 2011,(2) .
[2] 吳應輝. 國家硬實力是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性因素——聯(lián)合國五種工作語言的國際化歷程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J].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1) .
[3] 鄒麗冰. 緬甸華文學校國語課教學狀況分析——以曼德勒華文學校為例[J].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