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郁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 ml,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B-Lynch縫合術;難治性產后出血;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36-02
難治性產后出血多由于凝血功能障礙、宮縮不良、胎盤異常剝離等因素引起,一般出血速度較快[1]。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占70%,加強宮縮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去除引起宮縮乏力的原因、改善全身狀況、導尿緩解膀胱過度充盈、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宮腔填塞、B-Lynch縫合、結扎雙側子宮動脈上下行支及髂內動脈、壓迫腹主動脈、子宮切除等。近些年,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將本院產科對于難治性產后出血者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26.8±1.2)歲;孕30~42周,平均(38.5±1.1)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20例;巨大兒25例,雙胎26例,前置胎盤9例。將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溫鹽水濕敷子宮等治療手段無效;②出血速度較快,胎兒分娩后1 h內的出血量>1500 ml;③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礙[2]。
1.3 出血量測量方法
①稱重法:失血量=胎兒分娩后敷料及紙尿褲的總重量-敷料及紙尿褲干重,結果按1 g/ml換算成體積單位(小塊敷料干重為14 g,大塊敷料干重16 g,紙尿褲84 g);②容積法:胎兒娩出后羊水流盡,立即使用帶刻度的容器放置于會陰切口,計算出血量[3]。
1.4 手術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宮腔內碘伏紗布填塞,按摩子宮,注射縮宮素,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后24 h取出紗布。②觀察組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將子宮拖出盆腔,兩手托住子宮進行擠壓,于子宮切口右下側3 cm處從外向內進針,穿過宮腔,于子宮切口右上側3 cm處出針;在子宮體中部位置自下而上進行垂直褥式縫合1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將縫線繞過宮底,在子宮后壁下段切口處自右向左、自外向內進針(穿透子宮全層),在子宮切口的左側對應處出針,再將縫線繞過宮底,于宮體中部上下垂直褥式再縫合一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于子宮切口左上側3 cm處出針,拉緊縫線,交叉至宮頸后部打一個結,常規(guī)縫合切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ml,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者稱為產后出血[4]。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國產后出血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qū)更為突出[5]。產后出血的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由于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實際發(fā)病率更高[6]。難治性產后出血因出血速度快,極易導致失血性休克,按摩子宮、紗布填塞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造成輸血量增加,病情難以控制[7]。改良B-Lynch縫合術止血的原理是通過縫線機械性拉力加壓子宮,壓迫宮壁血管,被動關閉血竇,使子宮血流變慢直至停止[8],同時改良B-Lynch縫合術加入了垂直褥式縫合,避免了子宮收縮時縫線滑落,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9]。改良B-Lynch縫合術手術時機:胎兒和胎盤娩出后,子宮呈袋狀,局部較軟且收縮性差,出血量為400~500 ml,若有繼續(xù)出血趨勢,給予按摩子宮、宮縮劑、濕鹽水濕敷等無效,胎盤剝離面“8”字縫合止血無效,為避免更多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應盡早進行手術止血[10]。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改良B-Lynch縫合術能減少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降低產褥病發(fā)病率和二次手術率。
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重點在于預防:①產前檢查時對有產后出血、滯產、難產史及有貧血、產前出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兒較大、雙胎或羊水過多等情況均應積極做好防治產后出血的準備工作,積極糾正貧血及治療基礎疾?。虎诋a程中識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時干預處理,避免產程過長,注意產婦進食、休息等情況;③積極處理第三產程,循證醫(yī)學研究表明,第三產程積極干預能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其主要的干預措施為胎頭娩出隨即前肩娩出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胎兒娩出后有控制地牽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及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④產后2 h是發(fā)生產后出血的高危時段,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和出血量,及時排空膀胱。
綜上所述,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效果較好,操作簡便,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鄔華,嚴思萍,廖琪,等.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331-3333,3365.
[2] 蔡貞玉,楊雋.B-Lynch縫合術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22(7):789-790.
[3] 孟玉春.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49-50.
[4] 官曉斐,郭江波,吳振蘭.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發(fā)生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1, 17(3):53-54.
[5] 高堅蓉,高堅欣,王秀,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57-58.
[6] 王聳.B-Lynch縫合術在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yī)藥,2009,5(10):90-92.
[7] 郅玲玲,馬秀華,王會芝,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3, 42(5):559-560.
[8] 劉海華,崔玉萍.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395-396.
[9] 鄧妮,侯紅瑛,伍玲.B-Lynch縫合術治療胎盤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產后出血4例臨床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9,30(S2):73-76.
[10] 許慧娟.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24例[J].臨床醫(yī)學,2011,31(6):113-114.
(收稿日期:2013-08-23 本文編輯:李亞聰)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 ml,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B-Lynch縫合術;難治性產后出血;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36-02
難治性產后出血多由于凝血功能障礙、宮縮不良、胎盤異常剝離等因素引起,一般出血速度較快[1]。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占70%,加強宮縮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去除引起宮縮乏力的原因、改善全身狀況、導尿緩解膀胱過度充盈、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宮腔填塞、B-Lynch縫合、結扎雙側子宮動脈上下行支及髂內動脈、壓迫腹主動脈、子宮切除等。近些年,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將本院產科對于難治性產后出血者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26.8±1.2)歲;孕30~42周,平均(38.5±1.1)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20例;巨大兒25例,雙胎26例,前置胎盤9例。將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溫鹽水濕敷子宮等治療手段無效;②出血速度較快,胎兒分娩后1 h內的出血量>1500 ml;③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礙[2]。
1.3 出血量測量方法
①稱重法:失血量=胎兒分娩后敷料及紙尿褲的總重量-敷料及紙尿褲干重,結果按1 g/ml換算成體積單位(小塊敷料干重為14 g,大塊敷料干重16 g,紙尿褲84 g);②容積法:胎兒娩出后羊水流盡,立即使用帶刻度的容器放置于會陰切口,計算出血量[3]。
1.4 手術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宮腔內碘伏紗布填塞,按摩子宮,注射縮宮素,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后24 h取出紗布。②觀察組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將子宮拖出盆腔,兩手托住子宮進行擠壓,于子宮切口右下側3 cm處從外向內進針,穿過宮腔,于子宮切口右上側3 cm處出針;在子宮體中部位置自下而上進行垂直褥式縫合1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將縫線繞過宮底,在子宮后壁下段切口處自右向左、自外向內進針(穿透子宮全層),在子宮切口的左側對應處出針,再將縫線繞過宮底,于宮體中部上下垂直褥式再縫合一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于子宮切口左上側3 cm處出針,拉緊縫線,交叉至宮頸后部打一個結,常規(guī)縫合切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ml,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者稱為產后出血[4]。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國產后出血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qū)更為突出[5]。產后出血的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由于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實際發(fā)病率更高[6]。難治性產后出血因出血速度快,極易導致失血性休克,按摩子宮、紗布填塞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造成輸血量增加,病情難以控制[7]。改良B-Lynch縫合術止血的原理是通過縫線機械性拉力加壓子宮,壓迫宮壁血管,被動關閉血竇,使子宮血流變慢直至停止[8],同時改良B-Lynch縫合術加入了垂直褥式縫合,避免了子宮收縮時縫線滑落,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9]。改良B-Lynch縫合術手術時機:胎兒和胎盤娩出后,子宮呈袋狀,局部較軟且收縮性差,出血量為400~500 ml,若有繼續(xù)出血趨勢,給予按摩子宮、宮縮劑、濕鹽水濕敷等無效,胎盤剝離面“8”字縫合止血無效,為避免更多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應盡早進行手術止血[10]。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改良B-Lynch縫合術能減少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降低產褥病發(fā)病率和二次手術率。
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重點在于預防:①產前檢查時對有產后出血、滯產、難產史及有貧血、產前出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兒較大、雙胎或羊水過多等情況均應積極做好防治產后出血的準備工作,積極糾正貧血及治療基礎疾病;②產程中識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時干預處理,避免產程過長,注意產婦進食、休息等情況;③積極處理第三產程,循證醫(yī)學研究表明,第三產程積極干預能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其主要的干預措施為胎頭娩出隨即前肩娩出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胎兒娩出后有控制地牽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及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④產后2 h是發(fā)生產后出血的高危時段,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和出血量,及時排空膀胱。
綜上所述,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效果較好,操作簡便,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鄔華,嚴思萍,廖琪,等.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331-3333,3365.
[2] 蔡貞玉,楊雋.B-Lynch縫合術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22(7):789-790.
[3] 孟玉春.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49-50.
[4] 官曉斐,郭江波,吳振蘭.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發(fā)生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1, 17(3):53-54.
[5] 高堅蓉,高堅欣,王秀,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57-58.
[6] 王聳.B-Lynch縫合術在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yī)藥,2009,5(10):90-92.
[7] 郅玲玲,馬秀華,王會芝,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3, 42(5):559-560.
[8] 劉海華,崔玉萍.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395-396.
[9] 鄧妮,侯紅瑛,伍玲.B-Lynch縫合術治療胎盤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產后出血4例臨床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9,30(S2):73-76.
[10] 許慧娟.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24例[J].臨床醫(yī)學,2011,31(6):113-114.
(收稿日期:2013-08-23 本文編輯:李亞聰)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 ml,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B-Lynch縫合術;難治性產后出血;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a)-0036-02
難治性產后出血多由于凝血功能障礙、宮縮不良、胎盤異常剝離等因素引起,一般出血速度較快[1]。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占70%,加強宮縮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去除引起宮縮乏力的原因、改善全身狀況、導尿緩解膀胱過度充盈、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宮腔填塞、B-Lynch縫合、結扎雙側子宮動脈上下行支及髂內動脈、壓迫腹主動脈、子宮切除等。近些年,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將本院產科對于難治性產后出血者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產科收治的6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26.8±1.2)歲;孕30~42周,平均(38.5±1.1)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20例;巨大兒25例,雙胎26例,前置胎盤9例。將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患者作為觀察組(36例),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治療患者作為對照組(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溫鹽水濕敷子宮等治療手段無效;②出血速度較快,胎兒分娩后1 h內的出血量>1500 ml;③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礙[2]。
1.3 出血量測量方法
①稱重法:失血量=胎兒分娩后敷料及紙尿褲的總重量-敷料及紙尿褲干重,結果按1 g/ml換算成體積單位(小塊敷料干重為14 g,大塊敷料干重16 g,紙尿褲84 g);②容積法:胎兒娩出后羊水流盡,立即使用帶刻度的容器放置于會陰切口,計算出血量[3]。
1.4 手術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宮腔填塞紗布術,宮腔內碘伏紗布填塞,按摩子宮,注射縮宮素,常規(guī)縫合切口,術后24 h取出紗布。②觀察組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將子宮拖出盆腔,兩手托住子宮進行擠壓,于子宮切口右下側3 cm處從外向內進針,穿過宮腔,于子宮切口右上側3 cm處出針;在子宮體中部位置自下而上進行垂直褥式縫合1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將縫線繞過宮底,在子宮后壁下段切口處自右向左、自外向內進針(穿透子宮全層),在子宮切口的左側對應處出針,再將縫線繞過宮底,于宮體中部上下垂直褥式再縫合一針(不穿透蛻膜層),出針后于子宮切口左上側3 cm處出針,拉緊縫線,交叉至宮頸后部打一個結,常規(guī)縫合切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112.2±321.5) ml、術后48 h出血量為(135.6±60.1)ml,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產褥病發(fā)病率為0.00%、二次手術率為5.56%,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者稱為產后出血[4]。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國產后出血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qū)更為突出[5]。產后出血的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由于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實際發(fā)病率更高[6]。難治性產后出血因出血速度快,極易導致失血性休克,按摩子宮、紗布填塞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造成輸血量增加,病情難以控制[7]。改良B-Lynch縫合術止血的原理是通過縫線機械性拉力加壓子宮,壓迫宮壁血管,被動關閉血竇,使子宮血流變慢直至停止[8],同時改良B-Lynch縫合術加入了垂直褥式縫合,避免了子宮收縮時縫線滑落,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9]。改良B-Lynch縫合術手術時機:胎兒和胎盤娩出后,子宮呈袋狀,局部較軟且收縮性差,出血量為400~500 ml,若有繼續(xù)出血趨勢,給予按摩子宮、宮縮劑、濕鹽水濕敷等無效,胎盤剝離面“8”字縫合止血無效,為避免更多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應盡早進行手術止血[10]。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改良B-Lynch縫合術能減少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降低產褥病發(fā)病率和二次手術率。
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重點在于預防:①產前檢查時對有產后出血、滯產、難產史及有貧血、產前出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兒較大、雙胎或羊水過多等情況均應積極做好防治產后出血的準備工作,積極糾正貧血及治療基礎疾?。虎诋a程中識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時干預處理,避免產程過長,注意產婦進食、休息等情況;③積極處理第三產程,循證醫(yī)學研究表明,第三產程積極干預能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其主要的干預措施為胎頭娩出隨即前肩娩出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胎兒娩出后有控制地牽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及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④產后2 h是發(fā)生產后出血的高危時段,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和出血量,及時排空膀胱。
綜上所述,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效果較好,操作簡便,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鄔華,嚴思萍,廖琪,等.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后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7):3331-3333,3365.
[2] 蔡貞玉,楊雋.B-Lynch縫合術預防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22(7):789-790.
[3] 孟玉春.改良B-Lynch縫合術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49-50.
[4] 官曉斐,郭江波,吳振蘭.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發(fā)生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1, 17(3):53-54.
[5] 高堅蓉,高堅欣,王秀,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57-58.
[6] 王聳.B-Lynch縫合術在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yī)藥,2009,5(10):90-92.
[7] 郅玲玲,馬秀華,王會芝,等.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3, 42(5):559-560.
[8] 劉海華,崔玉萍.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395-396.
[9] 鄧妮,侯紅瑛,伍玲.B-Lynch縫合術治療胎盤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產后出血4例臨床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9,30(S2):73-76.
[10] 許慧娟.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24例[J].臨床醫(yī)學,2011,31(6):113-114.
(收稿日期:2013-08-23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