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夏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作為一個政治溝通平臺在中國迅猛發(fā)展,并以它的便捷性、自由性、廣泛性等特點,成為公民參與和維護政治利益的主要渠道之一,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公開,官民互動,網民建言獻策等途徑,推動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2010年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微博平臺因在中國的迅猛應用稱作“微博元年”,并在政治溝通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博作為溝通工具和大眾媒體的一種手段,在表達觀點立場、揭露事實真相、網民參與互動、網絡輿論的引導等方面,對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2011年全國人大代表通過微博征集提案并引起網民極大的反響便是一個例子,微博在政治溝通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通過闡述微博政治溝通的特點及作用,進一步分析政治溝通在微博時代下對民主政治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對政府在微博時代下提供多渠道有效的方法和建議以做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關鍵詞:微博;政治溝通;政府決策
一、理論綜述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手機、電腦等各種網絡應用工具逐步進入公民的日常生活,從而形成了數量廣大的網絡群體,網絡民意開始活躍起來。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和大眾媒體為代表的微博的出現,在我國迅速發(fā)展起來,并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微博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我國公民溝通的渠道,公民向政府了解國家政治信息、進行政治訴求、維護自身利益提供了重要渠道和途徑,換言之,微博為公民參政議政行使其政治權利,推動民主政治進程,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時也成為政府傾聽民意、了解民意和匯聚民意的重要途徑。在網絡新媒體發(fā)展的形勢下,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為載體的傳統(tǒng)政治溝通體制,已不能滿足政府和公民的政治生活的需要,因此以微博為政治溝通手段于是異軍突起,成為政府和公民的交心的新媒介,因此微博政治溝通將作為一種新的溝通體制,對政府決策的制定起到深遠影響。隨著我國微博應用的進一步成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微博在政治溝通方面的特點,尤其是政府溝通與影響政府決策方面的作用將更突出。因此微博政治溝通這一新體制在中國的興起,則需要我們根據它的特點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進行研究。近幾年的“兩會”,微博已然成為委員們了解民意、察民意的網絡新貴,征求廣大網民意見,與網民進行互動,并運用微博技術打造一個集民意、匯民智的交流式的網絡平臺,開創(chuàng)式的打破傳統(tǒng)網絡溝通方式,為全國各地開展政務微博提供了借鑒經驗和示范作用。政府微博的發(fā)展,借助微博這個工具和媒介,使政府更能貼近百姓、了解百姓民情,服務社會,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更為有力的依據。
二、微博政治溝通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微博政治溝通的概念
微博政治溝通是指政府、民眾和社會團體等通過微博客這一特定媒介輸送、獲得和處理政治信息的行為或過程。一個完整的微博政治溝通過程至少包括溝通主體、溝通渠道和溝通內容三個要素。其中溝通的主體包括了政治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收者,溝通渠道即微博,溝通內容也即政治信息。①
(二)微博政治溝通的特點及作用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微博的廣泛普及應用,網絡所耗的成本降低,微博的政治溝通作用迅速凸顯出來。與傳統(tǒng)的政治溝通相比,微博政治溝通有著它自身鮮明的特點。從微博政治溝通的主體、溝通過程所處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來看;微博政治溝通具備個體性和多元性以及自主性與獨立性的特征;從溝通媒體自身的特點來看,微博政治溝通具備及時性、互動性和虛擬性等特征;從傳遞的政治信息來看,微博政治溝通具備廉價性、實效性和傳播廣泛性等特征。②同時微博的出現實現了政府官員個人或者集體通過與公民進行實時網絡互動,構建了雙方新的溝通交流平臺,起到了強化政府與公民之間政治溝通的重要作用。
1、微博擴大了政治溝通的范圍。在日?,F實生活中政治溝通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溝通方式的單一、溝通內容的狹窄、溝通深度不夠。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微博這一工具的出現極大拓展了政治溝通的范圍。近年來,由于微博的迅猛普及,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關注,成為當下中國最熱門的網絡工具。政府部門和官員個人也緊追這一趨勢,開通微博,借助互聯網這一信息快速交流的平臺,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借助微博這一工具和政府機關及官員進行各類感興趣話題的探討和分享;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政府可以及時準確地將政策信息傳遞給公民,表達觀點立場,澄清事實真相,避免信息的失真;公民也可以將個人的觀點、訴求、意愿等信息直接反饋給政府機關或者官員個人,進行互動交流。由微博這一網絡工具形成的政治溝通渠道,擺脫了現實社會中政治官方化和過于刻板的官方話語,政府機關及官員個人變身為網民的身份,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拉近了官民的距離。從而使政治這一觸不可及的話題融入公民的生活之中,官民交流的內容也從單一的政治話題擴大到各類日常生活話題的范圍中,促進了官方和民間的信任和了解,有利于達到更好的溝通反饋效果,從而及時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2、微博打破了傳統(tǒng)政治溝通的層級。在傳統(tǒng)政治溝通中,信息傳遞過程中流損大,造成這種信息流損大的原因是,在我國傳統(tǒng)政治溝通中,設置的溝通層級過多,都要沿著層級式的過程逐步傳遞,信息經過的關卡越多,時間越長,自然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就會下降,信息的傳播效果降低,內容發(fā)生流損和失真,且效率很低。但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中,微博可以使公民直接得知政府最新的動態(tài),使公民就對自己關心的公共話題及時的表達觀點,提出異議,參與討論,迅速得到反饋。借助網絡微博這一平臺,公民意愿的傳遞省去層級式的步驟,直接與政府官員甚至主要負責領導對話,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及時準確的傳遞給政府機關和官員,實現了公民與政府的直接溝通。
3、微博改變了溝通主體地位的現狀。在傳統(tǒng)的政治溝通過程中,作為溝通參與主體的政府和公民所處地位不平等。政府具有對溝通方式、溝通內容的決定權,處于主動位置;而公民只能對政府的決定進行服從,處于被動位置。然而在目前的網絡環(huán)境中,通過微博平臺,公民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政治問題隨時發(fā)表看法,還可以對別人的政治見解進行評論。這使得公民獲得了與政府平等的發(fā)言權,也促進了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民眾在政治問題上的平等交流。雖然精英階層曾壟斷了政治溝通,但隨著微博等網絡平臺的使用,這種壟斷正逐步被打破,從而加強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緩和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公民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有利于實現公民與政府在政治溝通上的地位平等。
4、微博促進了政治溝通的互動性。政治溝通是一個具有多向性軌跡的互動過程。溝通不是射箭,而是建立為達到某一結果所設計的動態(tài)過程。③這就意味著在政治溝通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尋求受眾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政府給民眾傳遞信息的機會。政治學者謝岳認為信息的溝通方向存在著多向性的特征,它引用巴納德的觀點提出,作為現代組織的政府,其溝通方向主要有上行、下行、平行和斜向四種。④由于信息傳遞的官僚層級化,我國的政治溝通單向傳遞,或上行,或下行,從而使溝通受到局限,造成各種問題的出現。我國傳統(tǒng)政治溝通體制,造成溝通主體地位的不平等性,政府處于信息發(fā)布者的主動地位,民眾處于信息接受者的被動地位。這時微博的出現而打破這種不平等性,每一個民眾同時擔當著發(fā)布者和接收者的雙重角色,不僅可以發(fā)布信息、表達自我觀點,還可以通過發(fā)新微博和評論的渠道為他人提供信息,或者通過轉發(fā)的方式成為信息中轉站,以及關注別人的方式獲取自己所需的內容,實現了政治溝通的多向性,促進了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多向交叉互動性的實現。
三、微博政治溝通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溝通工具和渠道,對我國的政治參與、政府科學民主決策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以其自身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都可能會對政府決策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推動了政府的公共決策的民主化進程。微博的興起,為廣大公民進行政治參與提供了新途徑、新方法,公民可以借助網絡、手機登信息傳播載體來表達自己的政治需求、參與政治生活,通過一系列的互動與政府直接對話和協(xié)商,促進了公民的直接政治參與;微博的產生,推動了公眾關注的社會問題進入到政策議程,使得具有共同社會認同的個體聚集起來,凝聚成強大的力量來表達自身共同的愿望,從而引起政府官員的重視,達到影響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的目的,有利于政府民主決策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兩會”代表利用微博征集提案議案為例,微博征集最早出現于2011年全國人大代表,新疆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阿斯哈爾·吐爾遜在2011年11月26日發(fā)表過博文征求網民建議:“想聽聽大家有什么集中關注的方面(問題)需要我?guī)У酱髸系?;?011年兩會前,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微博發(fā)起微博征集議案后,越來越多的兩會代表委員,開始使用微博曬提案議案,征求網民建議;2012年兩會期間,已有300余位代表委員開通微博征求民意。⑤通過微博曬提案議案,可以讓群眾更直白地了解代表的想法,是人大代表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的一種表現。通過微博征集提案議案,與傳統(tǒng)方式相比更及時、更快捷,而且在這個相對虛擬的空間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更直接、更坦誠。微博的出現,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渠道,它的低成本性和便利性,降低了政府決策的成本,這些因素都有力地促進了政府民主決策的發(fā)展進程。
2.提供了政府科學決策的保障。微博政治溝通,有助于培育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民眾,為我國進行有效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保障。微博這一溝通形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局面的限制,實現了公民與政府以及工作人員的直接交流與互動,借助網絡和移動通信設備,公民可以跨越以往不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把許多原先并未發(fā)現的熱點問題迅速進入政策議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決策水平,同時加強民眾對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監(jiān)督,有效減少了政府決策偏差和失誤。在信息收集處理方面,微博拓寬了決策意見的參考范圍,通過優(yōu)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可以適時進行調整。微博提供了一個修改和完善政策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中的信息偏差問題,有利于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消極影響
1.微博政治溝通的無序性給政府決策帶來偏差。由于目前微博這種政治溝通形式缺乏一定的秩序和有序的監(jiān)督,以及它自身的虛擬性等特點,公民擺脫了現實社會的規(guī)范,利用虛假的身份不負責任的在網上自由、隨意的分享、傳播政治信息,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被一些對現實不滿的組織和個人在網絡上胡編亂造,散步謠言,傳播虛假信息,進行政治煽動,詆毀、攻擊政府,制造政治混亂,這樣就增加了政治參與的不安全性,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
2.缺乏一定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制約著政府的科學決策。隨著網絡應用的不斷發(fā)展,一些互聯網應用的法律、條例已經落后,特別是在規(guī)范微博政治溝通這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因此在微博政治溝通中溝通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獲取信息的途徑和程序等處于一個相對模糊的地帶,造成了微博政治溝通的不規(guī)范性以及溝通反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科學決策。
3.微博政治溝通主體的素養(yǎng)不平衡,對政治決策的制定造成困難。由于我國目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不平衡,受其影響我國公民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公民在政治溝通過程易受外界影響,做出沖動之事,缺乏理性思考;其次,微博政治溝通的自身特點,在溝通的過程中無序狀況時有發(fā)生,被一些組織和個人操縱、有意傳播虛假信息,混淆人們的意識,歪曲事實真相,使微博政治溝通的無法有序工作,政府決策受到影響,給社會制造不穩(wěn)定因素。
四、結論
回顧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發(fā)現: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依其主要特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革命型政治參與”、“動員型政治參與”階段和“建設型政治參與”、“自主性政治參與”階段。但是,由于傳統(tǒng)媒介傳播方式的單向性,民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對自己有效的信息,其利益訴求往往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公民參與行為。而微博新媒介的興起和發(fā)展,為公民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便捷的政治參與平臺,微博與公民政治參與結合日益密切。盡管我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代傳統(tǒng)的政治溝通模式,但勿庸置疑的是,微博政治溝通的應用確實緩解了我國政治信息不對稱的趨勢,擴大了群眾的政治參與度,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擴大了政治溝通的渠道,重新激活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直接聯系,增強了政府決策者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這種政治溝通方式正以其獨特的影響力在我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成為我國當前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⑥不可否認的是,微博問政作為信息時代的新產物,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很多弊端,因此要謹慎的予以利用,防止這種信息傳播方式被一些敵對分子破壞社會穩(wěn)定、煽動民憤的工具。當然,我們相信,在具備了技術手段、制度保障和心理基礎之后,微博問政必定能夠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的發(fā)展,為我國的改革大局的穩(wěn)定提供支持。因此只有更加清醒和理性地認識微博,充分發(fā)揮微博的優(yōu)勢,正視其帶來的困境,揚長避短,才能讓微博對公民政治參與真正起到支撐與促進作用,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使公民借助微博參與民主政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溝通途徑。(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
注解:
① 惍家輝:中國網絡政治溝通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
② 梁潤冰:網絡時代下政治溝通機制的構建[J].當代經濟,2010,(4).
③ Hattersley, Michael 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6.
④ 王法碩:公共網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2(4):108-111.
⑤ 周濱:“微博問政”與輿情應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⑥ 袁峰等:網絡社會的政府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