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限制性體液復蘇對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癥狀的改善與治療情況并對其進行臨床分析。 方法 以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就診于我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和討論。40例患者均為接受過限制性體液復蘇后救治的患者,觀察患者之間的平均輸液量、并發(fā)癥(ARDS、MODS、DIC、ARF)發(fā)生率以及各項實驗室指標,包括血氣堿剩余值(BE)、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紅蛋白(Hb)、 凝血酶原時間(PT)、紅細胞壓積(Hct)等,并根據(jù)其嚴重程度影響死亡率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 患者在進行救治后,各方面恢復良好,平均輸液量、各項并發(fā)癥(ARDS、MODS、DIC、ARF)發(fā)生率以及各項實驗室指標也較為理想,其中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病情嚴重導致臨床救治死亡,療效較輕、中度患者的預后要差。 結論 限制性體液復蘇在治療失血性休克的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優(yōu)越性,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體液復蘇治療,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患者存活率升高,在臨床上具有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限制性體液復蘇;失血性休克;預后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2-0133-02
通常機體在大量失血后可引起休克,臨床上稱失血性休克,常見于外傷、消化道潰瘍以及婦科疾病等引起的出血。傳統(tǒng)上對失血性休克是采用大量輸液作為前期復蘇治療的方法,但此法存在著諸多局限,不利于維持機體的血壓,從而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最終可導致患者死亡。為此,現(xiàn)階段對于失血性休克的復蘇治療逐漸趨于采用限制性體液復蘇的治療方式,且該方式也在國內外專家的研究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觀察限制性體液復蘇用于治療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同時更進一步了解其優(yōu)于常規(guī)體液復蘇的地方。選取部分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存在失血性休克的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7.6±13.2)歲;患者參照有關休克診斷標準[1],將其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其中輕度18例,中度16例,重度6例。40例患者均采用限制性體液復蘇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觀察預后并分析治療情況。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均及時做一般處理,控制出血、開放氣道,并立即對休克患者建立輸液通道,進行足量快速補液。同時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檢測,包括尿量、血壓、脈搏、體溫、濕度以及休克指數(shù)評估,并統(tǒng)計各項指標。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采取限制性體液復蘇的方式,待前期快速補液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MAP)趨于50 mm Hg以上后,開始限制輸液速度,使平均動脈壓維持在55~60 mmHg左右,待到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時則MAP提高至70 mm Hg以上維持正常范圍內[2];此后隨時檢測患者的血氣分析、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比容,并統(tǒng)計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凝血酶原時間。術后預防及控制感染,降低其發(fā)生率。做好急救措施,隨時應對突發(fā)事件。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患者之間平均輸液量進行統(tǒng)計,并對其各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包括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紅蛋白(Hb)、 血氣堿剩余值(BE)、凝血酶原時間(PT)以及紅細胞壓積(Hct);除此之外,應進行術后并發(fā)癥的監(jiān)測,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腎功能衰竭(ARF)及術后患者的死亡率[3]。臨床失血性休克搶救成功的表現(xiàn):出血基本得到控制;血壓與脈搏逐漸趨于穩(wěn)定;尿常規(guī)顯示正常,體溫適度回升正常;各項指標趨于平穩(wěn)。
1.4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患者進行限制性體液復蘇治療后的情況
3 討論
所謂的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機體大量、快速的失血而又得不到補充的情況下所導致的機體代償失調的綜合征[4],通常引起機體失血的原因為外傷、消化道潰瘍及婦科疾病等。而休克,亦是一種急性的綜合征,能使組織微循環(huán)灌流不足,繼而導致人體各器官功能及代謝障礙,使機體供氧量不足,需氧與得氧之間失調,最后使機體狀況更為嚴重?,F(xiàn)如今由于大量出血而導致休克的患者依舊較為常見,而因為失血性休克導致患者死亡的病例也比比皆是[5]。對此,尋求一個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確?;颊呱婺芰Αp少其致殘率等對于臨床也是至關重要的。
治療失血性休克,傳統(tǒng)方法是以大量快速的方式進行補液治療,而有研究表明,該種方式存在多種局限性,可引起患者情況進一步惡化[6]。在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大量的血液淤積于微循環(huán),使回心血量驟減,心輸出量降低,而此時應立即補液、給氧,同時及時糾正酸中毒[7],待到患者情況穩(wěn)定,依舊采用大量補液的方式,則會使患者在復蘇中血栓沖落,造成再次出血的危險,同時由于補液過多,還會使臟器周圍體液增加造成各種臟器水腫,影響功能。再者,過多的補液會使血容降低,使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引起機體供氧不足,并發(fā)多種疾病而增加死亡率[8]。而限制性體液復蘇治療,是以前期大量快速補液后,待機體各項指標趨于平穩(wěn)時,改用少量緩慢補液,不僅可以保證前期補液的到位,也不會因過多的補充導致患者產(chǎn)生大量并發(fā)癥[9]。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限制性體液復蘇治療失血性休克,不僅死亡率和并發(fā)癥低,且機體各項指標均較為優(yōu)益,恢復較為良好。但對于重度休克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嚴重,限制性體液復蘇的方式依舊無法達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限制性體液復蘇在治療失血性休克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了優(yōu)越性,無論從患者的存活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或者各項實驗室指標顯示,均表現(xiàn)比傳統(tǒng)的常規(guī)體液復蘇治療要理想,在臨床上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日升,王益旺,梁彩云,等. 小劑量高滲鹽水在早期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評價[J]. 現(xiàn)代醫(yī)學,2011,11(7):51-52.
[2] 張吉新,李士華,畢寶林,等.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液體復蘇[J]. 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8,10(3):200-202.
[3] 黃善灶. 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嚴重多發(fā)傷失血性休克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8,3(6):379-380.
[4] 辛代瑜,段政萍. 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研究,2010,23(2):159-160.
[5] 李強,吳耀祿,郭峰,等. 高滲鹽液體復蘇治療失血性休克34例臨床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09,15(25):55-56.
[6] 王映朝,黃可強,黃春梅,等. 限制性體液復蘇治療失血性休克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學工程,2012,20(7):136.
[7] 支淑華. 國內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1,22(1):301-302.
[8] 陳沖,許梅,劉磊. 失血未控制性休克煤礦工人患者行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臨床研究[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22):48.
[9] 郭新瑛,錢吉琴,黃兆云,等. 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療效觀察[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6):827-828.
(收稿日期: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