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移情訓練探討我國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的實施途徑

      2013-12-31 00:00:00周鵬娟徐大真
      學理論·下 2013年11期

      摘 要:職業(yè)院校學生的道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校德育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移情訓練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注重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職業(yè)院校進行移情訓練將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從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現狀入手,厘清移情的概念,介紹幾種移情能力的訓練方法,進一步探討我國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移情;移情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82-02

      職業(yè)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對于促進就業(yè)和再就業(yè),保持社會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職業(yè)院校以培養(yǎng)職業(yè)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已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培育了大批人才。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道德教育的大氛圍下,加強職業(yè)院校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完善職業(yè)院校教育體系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移情是對他人的情緒反應能力,也是一種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也能客觀理解和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移情還是個體由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而引起并產生與之相一致的情緒體驗。在我國道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職業(yè)院校對于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還不夠重視,更關注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而忽視了要從道德情緒體驗入手促進學生個體的道德發(fā)展的教育。多項移情研究表明,移情與道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移情的培養(yǎng)可以激發(fā)個體的道德需要,關注個體的道德情緒體驗,可以促進道德信念形成。因此,應把移情能力的訓練作為道德教育的一條基本途徑。

      一、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現狀

      在我國職業(yè)院?,F行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已經認識到學生個體品德的形成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也一直注重強調道德教育要講究通情達理,入情入理。但是在我國現行的道德教育中,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多以認知性教育為主,傾向于給學生灌輸道德知識和是非觀念。教育者只是將社會道德規(guī)范填充到學生的知識結構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情緒體驗在道德行為形成過程中的價值與作用,因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

      由于社會上對職業(yè)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尚未達成普遍共識,對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還不甚了解,對就業(yè)抱有過高的期望,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片面重視技能培訓,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盡管國家頒布了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部分職業(yè)院校仍然只是注重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學習和對口升學率,道德教育只是形式主義,管理方式過于制度化,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真正發(fā)揮德育的功能,沒有將道德教育工作放在應有的地位。

      目前,職業(yè)院校的道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職業(yè)院校學生的道德行為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個體道德行為發(fā)展成熟的標志,也是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道德情感有待進一步加強,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是個體道德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責任感、同情感、正義感、義務感、自尊感等方面,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對個體踐行道德行為具有促進和激勵作用;道德教育的內容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道德教育的內容只是走走形式,只是簡單的道德知識和是非觀念的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德育活動不足,德育與其他課程的重要區(qū)別就是,它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要使學生的道德言行符合時代規(guī)范,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教學方法更應該靈活多樣,要根據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特點,選擇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職業(yè)院校學生不容樂觀的道德現狀,是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個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移情與移情訓練的概念

      發(fā)展心理學意義上的移情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蘭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書中,亞當·斯密指出移情是由理解他人的觀點,并做出相應的情緒反應能力組成的。這一觀點很快被英國哲學家、社會進化論者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鐵欽納(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來移情的概念,他認為人不僅可以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還能用心靈感受到他人的情感,這種情形稱之為移情。

      目前對移情概念的描述有兩種取向:情緒取向和認知取向。情緒取向認為,移情是個人產生與他人情緒相類似情緒狀態(tài)的一種認同反應;而認知取向更重視角色知覺對他人及社會的認知等在移情中所產生的作用。研究者更傾向于認為移情同時包括認知和情緒雙重成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移情是一種想象自己處于別人的境況并能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意念和行為的能力,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是個體內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引起的并與之相一致的情緒體驗,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理解、分析他人情感。

      移情在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中具有動機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分享、助人、謙讓、撫慰、合作等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能激發(fā)和促進個體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是親社會行為的源泉。移情不僅能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阻礙攻擊和破壞等不良行為,也會影響歸因和判斷。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應該重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該提供條件,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移情能力訓練,有助于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移情訓練旨在提高學生善于體察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從而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移情是學生助人行為的重要動機源泉,它使良好社會行為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移情能力是必要的。近年來關于移情訓練的效果研究的數量比較大,結果表明移情訓練對增強學生的分享、安慰、仗義、保護等助人行為有顯著效果。移情訓練的具體方法很多,但教育者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情況合理選擇移情訓練的方法,這樣有助于促進職業(yè)院校學生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移情訓練在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中的應用

      職業(yè)院校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移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進行移情訓練,產生移情體驗之后,學生就能為他人著想,不會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促進學生個體自覺和持續(xù)地去幫助他人,并能在幫助別人之后收獲幸福和快樂。進行多次積極的情緒體驗能促使學生個體道德行為的內化,進而發(fā)揮移情的道德功能。

      在道德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移情訓練時,教育者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滲透和專門訓練活動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利用移情來教育學生,學生內在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比外部的約束要有效很多。

      移情訓練的具體方法有很多,角色扮演、換位思考、作品分析、分享體驗、反思體驗、藝術感染等等,也可以幾種方法同時綜合使用。

      角色扮演方法是心理學界應用范圍最廣、實施最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親自實踐他人的角色,從而更好地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內心情感。心理學家證實,對于他人內心的體驗,是一個人建立明確的自我角色概念的必要途徑。角色扮演強調的是具體和直接的真實情感的參與,教育者要積極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的情境,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制定合適的角色扮演方案,使移情訓練融入情境之中。

      換位思考是體驗別人的情感,站在別人的處境思考問題。它能較快地擺脫自我中心,把自我的概念擴展到他人身上去。教育者要創(chuàng)造學生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在聽故事或學習課文時,要讓他們以文中人物的處境去體驗他們的情緒,分角色朗讀或扮演文中人物。

      分享體驗是指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真實地體驗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內心情感,引導他們表述自己實在的內心感受。因為分享行為是一種人們處于自愿的親社會行為,他要求人們把屬于自己的物品或成果分給他人共同享用而不企求任何報酬或獎賞。我們應該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積極地組織學生分享體驗的活動,可以組織讀書會,物品交換角和電影推薦等活動,豐富學習的道德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移情能力的發(fā)展。

      作品分析法通過對學生各種活動的產物為日記、作文、圖畫或手工制作等的分析,了解其心理活動進行的水平、特點以及其個性心理特征。也可以通過學習特定含義的作品,通過欣賞和分析過程的感染,來提升學生的移情能力。

      綜上所述,移情能力是道德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職業(yè)院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情訓練的方法有很多,教育者在進行移情訓練時,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狀況和年齡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移情能力的提高,推動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與此同時要通過家庭、社會或學校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移情能力,從而增加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學生的移情能力有很大的培養(yǎng)空間,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識的傳授方面,還應該在實際生活中慢慢鍛煉和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肖鳳玲,屈正良.中職學校情感性道德教育初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5).

      [2]劉俊升,周穎.移情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概述[J].心理科學,2008,31(4).

      [3]鄧康樂.移情與道德行為關系的研究綜述[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

      [4]田維.德育中移情能力的訓練[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6).

      [5]徐婧.青少年移情的道德教育價值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08,(8).

      [6]姬慧,喬建中.關于移情發(fā)展與道德發(fā)展關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7]姚曙光.移情簡議[J].泰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大學學報,2004,(3).

      [8]苗世榮.移情研究給學校工作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05,(5).

      金川县| 松溪县| 桐梓县| 尼勒克县| 南靖县| 凤翔县| 顺昌县| 招远市| 乐至县| 前郭尔| 改则县| 京山县| 霍州市| 高清| 崇义县| 龙州县| 新建县| 绥棱县| 通化县| 苗栗县| 安溪县| 邳州市| 施秉县| 历史| 葫芦岛市| 宁津县| 师宗县| 卫辉市| 香河县| 嘉鱼县| 泊头市| 巢湖市| 洛阳市| 富蕴县| 铁力市| 灵寿县| 高台县| 睢宁县| 库伦旗| 重庆市|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