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將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在課堂上獨自演說的過程,教師雖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卻往往唱的是獨角戲,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沒有給學生留下多少戲份,教師始終采用的是“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去聽、去看、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因此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兼“主角”,而學生則只是充當“配角”、“群眾演員”,甚至只能充當“觀眾”或“聽眾”的角色,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低得可憐。這樣的課堂教學哪里還會有生氣和樂趣可言呢?難怪在課堂上教師講得唇干舌燥,而學生卻是天馬行空想著課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這樣的課堂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如此的課堂教學其效果也將是可想而知了。
新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下好基礎。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老師教學方式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白灾?、合作、探究”是《標準》向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倡導適合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研究、如何創(chuàng)造,教會他們如何獲取、精選、綜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識和信息,使他們具有在綜合、分析、學習、研究過程中積極思維的能力。課堂教學目標應改變教師越俎代皰,把現成的結論喂給學生,而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發(fā)掘知識的因果關系,找出結論。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認為每一節(jié)課要想取得成功,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應突出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要備課充分,在抓好基礎的同時,把問題的探究、發(fā)掘過程的方法教給學生。即把靠教師講轉變?yōu)榭繉W生學。讓學生在課堂的互動中掌握知識的探索過程,把被動的接受變成自己主動完成。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逐漸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自學方法。根據自己幾年來的探索,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探索、研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出各種問題和故事情景,用生動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巧妙地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里產生一種對新知識無比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二、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雖然年齡小,但與教師一樣有獨立的性格,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表,更是學生信賴的朋友。好說、好動、好蹦、好跳,甚至突發(fā)奇想,這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的。若是好的現象,應該給予鼓勵、表揚;若是壞的現象,也別厲聲斥責,要善于批評,不故意使學生難堪。要用激勵的語言,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老師要重視學生的意見,對于他們在教育教學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和意見,應積極采納,還應給他們充裕的時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使他們意識到自我獨立的存在價值。
三、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演好“主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與知識之間的“紐帶”,教師的作用是當好“導演”,創(chuàng)造條件指導學生演好“主角”。教師要充分把“主角”的地位還給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施展才能和表現的機會?!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顒邮菍W生的一種權利,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基本“人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盡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質疑問題,標新立異,并和學生一起用同樣的眼光審視學習的新知識,和學生一道從有關的材料中捕捉信息,加工組合這些信息,齊心協(xié)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與自己一道充滿喜悅地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四、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在“讀”中感受文章的內涵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困此,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學生只有掌握了字、詞、句、段,才能去領略表達方式、修辭、詞語的妙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慢慢領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整體把握一篇文章。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三讀”課文的方法:(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在初讀課文時,教師應給予每一個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將學生盡快地導入課文。讓學生發(fā)現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詞,借助工具書求得新知識,掃清字詞障礙,能完整地了解課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課文的內容。(2)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和欣賞課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字、詞、句、段)進行朗讀。對于精彩的段落引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反復誦讀,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欣賞品評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3)研讀,加深內容理解。在品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探討精神。比如某些句子中的一個字或詞,能夠換一個嗎?為什么?對所要表達的意思有什么影響?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文章時是如何苦心積慮選擇詞語的,用詞的精妙所在。要求學生在寫作文時也要再三斟酌,選擇最恰當的詞語。
五、讓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
學生有了感性的整體認識,這時教師要注意掌握火候,鼓勵學生提問。學生提的問題有時是教師沒有預料的。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所想所提的問題畢竟有限,還要求我們去啟發(fā)、指導。教師在這個時候最為關鍵,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把一些問題進行歸納,把學生的問題交給學生回答,對一些較難的問題教師再指導。
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時間就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從什么地方著手呢?看典型、關鍵、點題的詞,只有根據這些字詞,學生才能夠從冗長的題目中跳出來,歸納、概括中心,才能找出文章精妙的修辭、運用生動的詞語。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首先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比如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xù)補問;對于不敢在廣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誘導,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fā)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準備。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這樣,學生將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質疑和發(fā)問。
六、訓練學生巧“用”知識,提高技能
語文是一種工具,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使用這種工具的技能訓練。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倍寄艿呐囵B(yǎng),單靠教師講是難以形成的,必須開展行之有效的訓練活動,從基礎知識開始,從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始,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的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實現質的飛躍。在實施以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1)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扎實有效的訓練活動,保證足夠的訓練時間。(2)訓練過程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著眼于學生的訓練活動,服務于學生的訓練活動。(3)積極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訓練為主,指的是全體學生,沒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訓練就不全面,訓練目標將難以實現。
各種語文能力的訓練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是互為聯系、互為作用、相輔相成的。我們應該從整體出發(fā),通盤考慮,從而進行合理的切分與組合,以便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但有的教師認為,既然是課改,作文由學生自己探索,不必多講。其實作文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它占據語文的半壁江山。因此,課本每個單元結束的“寫作”訓練不容忽視。訓練時教師可以進行技巧點撥。如從形式上可以寫小標題的作文、日記體作文、題記作文等。從結構上教給學生首尾呼應、點題、敘議結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等方法。在作文類型上可以訓練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評講作文,指出每次作文的優(yōu)缺點,并讀出一些范文。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能辦校報,及時的刊登學生作品。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有質的飛躍。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不要包辦,也不要全放,要收中有放。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盡最大的努力去喚醒和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拓展學生探求的空間,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