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山滑雪是具有顯著北方特色的運動項目,是北方很多高校體育院系的必修課程,在教學中如何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已經(jīng)成為滑雪教學改革的關鍵。利用教學實驗法,通過“合作教學模式”開展高校高山滑雪技術教學。結果表明: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觀察分析滑雪技術、提高學生技能的掌握、教學評價以及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起到“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高山滑雪,技術教學,合作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11G804.53 11文獻標識碼:11A11文章編號:111002ˉ3488(2011)05ˉ0060ˉ05
1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普遍化、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加速,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國學校的教育體制改革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目前,在社會活動中,競爭與合作已成為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普遍現(xiàn)象,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也普遍存在于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的4個支柱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
會共同生活, 學會與他人生活”、“學會生存”,其中的
收稿日期:2011ˉ03ˉ22;修回日期:2011ˉ05ˉ27
作者簡介:王洪雷(1977ˉ),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生活”的本意是培養(yǎng)人的合作意識。
合作教學模式是以群體動力理論為指導,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以合作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組內成員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培養(yǎng)合作意識,使小組成員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2]。而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員為中心”,學員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學目標過度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多處于機械的聽、模仿、練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乏味的傳授方式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
現(xiàn)代的社會,人的分工越來越精細,所以更加注重團隊精神和群體的合作?!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3]中提及并倡導過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以深入人心,這對體育教學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4]。如何能夠做到在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競爭與合作的協(xié)調發(fā)展,就必須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為此,本研究探討合作教學模式運用于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的效果,并進一步分析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掌握運動技能、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等方面的作用,達到目標與手段、教學與育人的結合。
第6期11王洪雷:高校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11612教學實驗設計
2.1教學實驗的要求
2.1.1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基本狀況
為了提高教學實驗的效度,檢驗合作教學模式對觀察分析滑雪技術、提高學生技能的掌握、教學評價以及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等的影響,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相關身體素質情況進行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身體素質測試(1 000 m、立定跳遠、30 s俯臥撐),高山滑雪技能掌握情況調查,學習態(tài)度測量(采用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量表),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采用韋克斯勒測試量表部分測試內容),技術測試(技術評定和達標成績的綜合評定)。對高山滑雪技能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自然班級在實驗前的身體素質情況和高山滑雪學習基礎情況無顯著性差異。
2.1.2實驗時間
實驗于2010年12月~2011年1月在哈爾濱體育學院第二教學基地——帽兒山滑雪場進行。
總授課期間為6周,2個班級的教學采取每周3次課,安排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上午第1節(jié)和第2節(jié)進行,并保證每個班級在第1節(jié)和第2節(jié)上課的學時數(shù)一致。
人員的控制:由同一位具有多年經(jīng)驗的教師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授課。實驗前根據(jù)兩個自然班學生身體素質以及滑雪基礎進行測評,力求均等。
2.2教學程序與控制
2.2.1共同設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授課前就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方式以及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達成共識。
2.2.2劃分合作小組
通過實驗前測試的數(shù)據(jù)結果,對實驗班進行異質分組,即成立合作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優(yōu)生、三個中等生和一個差生五個人組成,每個組的優(yōu)生作為組長,力求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2.2.3制定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案
教師在每次教學前一或兩天,圍繞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如梨式滑雪的技術要領、易犯錯誤及糾正方法等,并提供查閱問題的途徑或資料。同時要求在每個合作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針對教師設置的問題查閱資料,并在雪場或體育館體會動作。
2.2.4合作小組活動安排
在課的基本部分,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向全體學生授課,其授課形式采取傳統(tǒng)授課模式,但要求教師做到時間短、效率高,為小組活動留有時間。
教師講授完所要學習的內容之后,每個組的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就教師設計的內容進行討論,教師進行巡視,并及時解決每個小組提出的質疑,之后由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進行雪上技術內容的練習,并在滑的進程中進行階段性的停留以分析存在的問題,講解親身經(jīng)驗,并相互指導。
根據(jù)每個階段師生、生生之間反復的合作與學習情況,各小組間以技評或競賽的形式來驗證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測驗可采取組內測驗和獨立測驗的方式進行,由任課教師進行評判,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對合作情況進行總結,對取得勝利的學生或組進行表揚,并布置下次課的任務和內容。
2.2.5實驗測試
實驗后的測試在完成6周教學后的第二天進行,測試時打破班級界限,隨機進行。測試人員由滑雪教研室的3名教師負責,學生的成績取均值。其他的控制: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習內容以及場地器材使用上保持一致。
6211冰雪運動11第33卷3討論
3.1合作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滑雪技術的影響
不同的運動項目雖然在表現(xiàn)形式上或對人體機能的要求上都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要求完成動作要體現(xiàn)出經(jīng)濟性和實效性[7],即有利于取得好的運動效果。對于高山滑雪初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應掌握的是轉彎技術和滑降技術[8],因為,滑降是滑雪技術的基礎,轉彎是滑雪技術的精華。轉彎技術主要有犁式轉彎和半犁式轉彎,滑降技術主要包括直滑降、斜滑降、犁式滑降和半犁式滑降,同時還要求學生理解犁式滑降和半犁式擺動轉彎的技術要領[9]。轉彎技術是要求學生能在滑雪時繞過障礙物,而滑降技術則要求學生在快速下滑過程中控制好身體重心[10]。這兩個基本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是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的關鍵。為了檢驗合作教學模式對于學生這兩項基本技術影響的效果,在教學實驗結束后進行了檢測。
測試結果可以看出(表3),采用合作教學模式的實驗班技術掌握情況整體要好于對照班,試驗后2個班級的測試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提高學生對滑雪的技能認識與學習
實驗班學生按照教師課前設置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和練習,初步形成了對滑雪相關技能的感性認識,但這個階段的技術動作并不協(xié)調,多余動作較多,而學生自身卻無法對完成動作的質量進行評估,通過小組同學的指導和幫助,進而得到反饋信息,為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經(jīng)過數(shù)次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練習和糾正,在練習與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滑雪的技能逐漸達到熟練的程度。
3.1.2學習角色的轉換避免錯誤動作發(fā)生的幾率和長久性
在滑雪學習過程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曾扮演過示范者、指導者和評價者的角色,小組成員之間在練習過程中不但能發(fā)現(xiàn)別人存在的問題并做出評價,同時還能接受到別人給予自己的評價,避免錯誤動作發(fā)生的幾率和長久性。
3.1.3學生得到的信息量更多,利于滑雪技能的熟練掌握
每個人接受信息的過程都要經(jīng)過傳遞和加工[11]。在合作小組的學習過程中,由示范者傳遞出評價信息,接收信息者對信息進行加工,認可則保留,進而達成共識,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流通。合作教學模式可改變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12],變成了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多項交流,使學生得到的信息量更多。
3.2對學生觀察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影響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看事物和學習時要講容,不論自己的知識水平有多高,當聽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時,一定要先想一想,再看一看,經(jīng)過分析對比,不斷的接受新的觀念,讓更多的觀念溶入你的思想,進行分析、判斷、總結、實踐,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的滑雪教學模式[12],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的掌握以及達標成績的好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講解、示范、引導、糾正的作用,很少關注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3]。高等院校體育院系是培養(yǎng)體育教學師資的場所,不但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技術與解決錯誤技術動作等問題,學生如果在學習中只懂得學習技術而不清楚如何示范講解和分析技術的話,就很難勝任今后的工作需求。因此,高校冬季高山滑雪教學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分析問題能力尤為重要。
教學過程上。合作教學模式是以小組共同學習和提高作為主要任務,教師的任務主要起到檢查和解決疑問的引導者,這就使得學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束縛關系,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機會,從而有利于學生坦率、自由的交往。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之間交流較少,對同伴的技術問題并不關注,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
教學方法上。合作教學模式力求做到課下查閱資料與課上合作學習的結合,課下查閱教師設置的問題以查閱文獻,做到對技術概念的初步掌握,課上小組成員之間通過相互的指導學習,解決別人和自身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正確技術動作的理解和掌握。
第6期11王洪雷:高校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11633.3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
學習態(tài)度,一般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麥獨孤和史密斯(W.Mac Douqai 和 W.smith)[14]早在1919年就在一項實驗中發(fā)現(xiàn),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速度有促進作用。本實驗中采用經(jīng)過專家效度檢驗的學習態(tài)度測量表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興趣、情緒狀態(tài)、注意力等方面指標進行綜合評定。
合作教學模式在高山滑雪技術教學中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師生、生生間的良好互動,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講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合作教學模式引入到高山滑雪課教學中,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合作教學模式引入到高山滑雪課教學中,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建立良好的學生間合作伙伴關系。合作教學模式的主要特色體現(xiàn)在互動與合作兩個主要方面,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合作教學模式適合運用于高山滑雪技術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掌握滑雪基本技術、提高觀察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建議在以后的滑雪教學課中嘗試運用。合作教學模式的運用中應注意合理分配好每個小組,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心理、生理、素質等多方面問題后進行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1] 邵偉德,尚志強.論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28(1): 85-87.[2] 王軍生.冰雪運動項目教學引入和運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探析[J].冰雪運動,2005(2):82-83.
[3] 袁紅.北方普通高校冰雪運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J].冰雪運動,2006(3):29-30.
[4] 王軍,孫敏敏,孫秀山.目標設置在高山滑雪運動教學中的運用[J].冰雪運動,2008,30(3):18-19.
[5] 史燕今,蔡偉濱,趙金平.花樣滑冰的心理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07,29(6): 29-34.
[6] 曲新藝.體育院系速滑實踐課引入合作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7] 苗秀麗,袁紅.冬季體育課程開發(fā)與大學生運動傾向關系的探究[J].冰雪運動,2006(1):101-102.
[8] 全國體育學院通用教材編寫組.冰雪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33-34.
[9] 祝蓓里.體育心理學[W].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86-88.
[10] 賈振佳.高山滑雪初學者教學淺析[J].冰雪運動,2003(1):44-45.
[11] 張亞東,張寶軍.初學者高山滑雪時應注意幾個問題[J].冰雪運動,2003(1):34-35.
[12] 王旭東,崔英波.大眾滑雪基本技術探析[J].冰雪運動,2003(4):29-30.
[13] 任立恒,劉長福.影響滑雪課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冰雪運動,2005(3):30-31.
[14] Howard KH all Robert SW einberg.A llen Jackson.Effectsof goal difficu lty and inform mation feedback on enduran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7(9): 43-54.
責任編輯:張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