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抗美
摘要:本文以引入了語言多元化項目的西班牙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為例,通過參加項目的老師、學生和專家等的討論,考察英語在多語言環(huán)境中的使用情況,指出在英語的沖擊下,大學教育中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將越來越少,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語言多元化與英語使用的矛盾,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歐洲;高等教育;英語;使用情況
一、引言
歐洲的大學提供以英語授課的課程、學習模塊或完整的學位,實際上英語已成為高等教育的語言。[1]在歐洲大學中,用英語授課的課程數量的增長和發(fā)展教學策略的重要性密切相關,而教學策略本應該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語言學習。然而,在語言多元化時代的歐洲,英語往往成為唯一的、用作教學手段的外國語言。正如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政策組指出,在促進用英語授課的同時,可能會在無意中導致人們相信,把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就足夠了。[2]
英語的普遍的存在及其影響取決于所處的背景。根據卡奇魯的著名的三同心圓模型,講英語的人可分為內圓(由那些以英國為母語的人組成),外圓(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和擴展圓(英語作為外語)。[3]因此,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將包括在內圓,而歐洲國家(除了那些顯然屬于內圓部分的國家如英國,馬耳他和愛爾蘭)包含在擴展圓,因為英語在這些地區(qū)被視為一種外國語言。在國際化和全球化時代,內圓的高等教育機構(后面簡稱HELs)有相當比例的國際學生的存在,也有來自語言和文化多元化背景的少數民族學生。因此,在英國每所高校中百分之十的學生為國際學生(歐盟和非歐盟),在倫敦語言學校,孩子們說超過300種的語言,他們將很可能某個時候進入內圓學習。[4]
然而,盡管他們的學生來源于語言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母語為英語的國家大部分說單語。這些語言和文化多元化背景的學生只能采用這種唯一的語言和文字。因此,他們說的各種英語變體被看作是有問題的,經常被要求“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second language)的補救”而放棄自己的語言。[5]顯然,單語國家的環(huán)境和語言多元化的學生構成的高等教育空間是不相匹配的。到目前為止,上述的圈內高校的情況不符合歐洲委員會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不符合歐洲大學應該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的行動計劃。在內圓國家中,促進“社會個人主義被視為關鍵要素”。[6]
本研究首先回顧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用英語授課的情況,然后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區(qū)自治大學為例,通過參加項目的老師、學生和專家等的討論,考察英語在多語言環(huán)境中的使用情況。
二、歐洲大學使用英語教學的情況
直到最近,絕大多數的歐洲大學只在國內甚至在本地招收學生。如今國際化已成為高度熱點,所有高校都渴望國際化。瑞瞋說,“一個國際化大學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國際化如果它不從一個廣泛的文化和民族背景招收學生的話”。[7]這種全球化的大學已成為英語全球化主要驅動力之一,事實上,現在英語使用和影響都是極為廣泛和普遍的。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歐盟委員會推出了不同的課程以促進的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如,伊拉斯謨計劃,來增加歐洲研究生和本科生學生的聯系,同時使歐洲高等教育吸引更多從其他國家來的學生。盡管缺乏可靠的學生流動數據,英國和美國似乎占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世界上所有的國際學生,高等教育中一個明顯的競爭方式就是他們的學術指導上是否使用英語,越來越多的亞洲和歐洲機構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隨著學生和教學人員流動性項目迅速增加,這個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在歐洲,國際化的政策主張滲透到高等教育。所謂的“博洛尼亞進程”,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無邊界的歐洲高等教育空間,是歐洲高等教育應對國際化市場的重要策略。博洛尼亞進程通過促進來自46個國家簽署了協(xié)議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在2010/11學年自由流動來實現這個進程。此外,歐洲大學有興趣招收非歐盟學生自費入學來獲得資金流,試圖彌補國家在這一塊上的資金缺口以及滿足全部歐盟學生的經濟支出。[8]
英語教學的引入增加了許多歐洲大學的吸引力,盡管歐盟委員會試圖在大學增加語言和文化多元化教育,英語已經成為歐洲高等教育學術通用語。在過去二十年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傳播在歐洲大學已達到聞所未聞的境地。[9]然而,英語教育教學的增長并不局限于歐洲,這顯然是一個全球趨勢,正是歐洲大學(除了那些內圓的地區(qū))共同的全球化特點擴大了英語使用者的圈子。根據對400所歐洲高校的一項研究,在2007年,超過2400的科目完全是用英語教授,比2002增加了340%,2002年只有700門的本科課程和碩士課程用英語教授。[10]歐洲大學用英語開設課程的主要原因是:
A.吸引國際學生;
B.為國內學生應對全球勞動力市場準備;
C.提升高校的形象。
此外,在當前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空間,國際化即使為了吸引國內學生(Kurt·2004)也是必要的。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和當地大學爭取新生,用英語授課是一個強大的吸引力。然而,盡管在歐洲大學提供英文講授課程的數量大幅增加,但實施中還有各種問題,如教師們語言能力是否能勝任他們所講課程,學生對內容知識的理解;或者因為英語授課帶來可能出現的質量下降的不利影響的,等等。
用英語教授課程的情況在整個歐洲發(fā)展還不平衡,荷蘭和北歐國家(荷蘭、德國、芬蘭和瑞典是開拓者)是先驅者,南部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進行緩慢。這種情況是由于社會語言學的差異造成的,因為一些國家英語出現頻率的比另一些國家高。例如,芬蘭人一般每天都能通過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接觸英語,在瑞典很多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都關心英語壓倒性的存在(以致迫使瑞典政府發(fā)布立法支持瑞典語的地位)。這可以與英語在意大利或西班牙的存在相比,這兩個國家英語的存在更為有限。這些社會語言學特征對高等教育有明顯的影響。例如,在瑞典2007年一半的碩士課程用英語講授甚至本科用英語授課的科目也在增加。[11]
歐洲高等教育中用英語授課,還有一個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yè)的差異。大多數的課程在碩士層次開設,72%是在工程、管理研究、社會科學和貿易。此外,國際學生占65%,這些學生大多數來自歐洲(36%)、亞洲(34%)和非洲(12%)。
用英語教學的問題一直被忽視,直用英語教學開始在整個歐洲蔓延。毫無疑問,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場合,使用英語教學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伴隨其他外國語言重要性的逐漸降低,這在雙語地區(qū),是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因為在那些地區(qū)少數民族語言也被用來教授大學層面的內容。在高等教育中作為默認語言英語的出現不僅削弱了母語為英語學生學習外語和說外語的興趣興趣,也削弱了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的興趣。[12]由于這些原因,英語在許多小的州和歐洲雙語地區(qū)出現越來越頻繁的現象值得研究。
四、結論
全球英語的使用有其固有的復雜性,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里不到5%的課程用外語(英語)教授,比其他歐洲大學低。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許多歐洲地區(qū),英語的使用已經達到第二語言的狀態(tài),而在巴塞羅那(甚至在整個西班牙),它仍被視為一門外國語言。第二,MP只是最近才實施的項目,它需要時間來改進和加強。第三,這是一個在學生英語熟練程度較低的條件下進行的項目。第四,教師對MP的疑慮和假設也可能阻礙其發(fā)展。第五,在一個雙語或三語背景下、有45000多名學生和有著處于不同省份的三個校區(qū)的大學,如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引入語言多元化項目可能產生的很多組織上的問題。最后,需要更多的資源來雇傭代課教師,讓這一計劃的參與者不要被迫超出他們的教學負荷。
盡管有上述各種問題,毫無疑問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的MP項目還是得到了鞏固和加強,這從參加的學生人數可以翻譯出,剛開始的2005/06學年每門課平均有6名學生參加;2008/09學年有13名;目前每門課有30多名。
歐洲新的語言多元化背景,要求雙語大學,如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在努力維持土著語言和文化的同時,應該用英語作為主要交流語言的語言政策并從中獲益。巴斯克地區(qū)自治大學的案例表明,由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影響,英語客觀上成了主要的交流語言,在歐洲高等教育中將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但是,英語教學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伴隨其他外國語言重要性的逐漸降低,也包括少數民族語言重要性的降低了,本來少數民族語言也被用來教授大學層面的內容,但在英語的沖擊下,大學中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將越來越少。這明顯和歐盟委員會的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元化計劃的目標不一致。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語言多元化與英語使用的矛盾,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rumfit,Christopher(2004)Language and higher education:two current challenges.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63-73.
[2]Holdsworth,Paul(2004)EU policy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as it relates to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In Robert Wilkinson(ed.),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 Multilingual Higher Education(pp.20-7).Maastricht:Universitaire Pers Maastricht.
[3]Kachru,Braj B.(1982)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4][5][16]Martin,Peter(2010)‘They have lost their identity but not gained a British one non-traditional multilingu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Language and Education 24,9-20.
[6]European Commission(2004)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An Action Plan 200 -2006.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7]Ritzen,Jo(2004)Across the bridg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 Robert Wilkinson(ed.),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 Multilingual Higher Education(pp.28-40).Maastricht:Universitaire Pers Maastricht.
[8]Crosier,David,Purser,Lewis,and Smidt,Hanne(2007)Trends V:Universities Shap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9]Wilkinson,Robert,and Zegers,Vera(eds.)(2006)Bridging the Assessment Gap in English Medium Higher Education.Nijmegen:AKS-Verlag Bochum.
[10]W¨achter,Bernd,and Maiworm,Friedhelm(2008)English-taught Programmes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The Picture in 2007.Bonn:Lemmens.
[11]Airey,John and Linder,Cedric(2008)Bilingual scientific literacy? The use of English in Swedish university science courses.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7,145-61.
[12]D¨ornyei,Zoltan,Csiz er,Kata,andN emeth,Norah(2006)Motivation,Language Attitudes and Globalisation.AHungarian Perspectiv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